趙無極《29.09.64》─為中國藝術注入全新可能性

Clara Rivollet暢談將於5月27日於佳士得香港舉行的「融藝」拍賣中推出的趙無極非凡作品

趙無極於1920年在北京出生,於1948年移居巴黎,自此沒有重返中國居住。於1956年,他開始與紐約畫商森姆‧庫茲(Samuel Kootz)合作,由庫茲向美國私人藏家和美術館介紹這位中國藝術家,並鼓勵他嘗試實驗更大型的畫作。1961年,趙無極在蒙帕納斯區設立一間更寬敞的工作室,讓他能在更大型的畫布上創作。

趙無極於巴黎法蘭西畫廊舉行年度個展,他在那裡結識了彼埃‧蘇拉吉(Pierre Soulages)、馬內謝(Alfred Manessier)、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和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等抒情抽象畫家。白天他會在工作室長時間創作,晚上則到聖日耳曼出席畫廊的歡樂開幕派對。佳士得巴黎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專家Clara Rivollet表示:「巴黎給予了趙無極創作與創新的自由。」

對趙無極而言,1960年代是悲喜交集的時光,其妻子被受精神病折磨,而這段艱難時期亦提升了他的繪畫技巧,建立出更成熟的技巧,運用物料的方式更靈活自如。趙無極會如此形容那個時代:「那十年我一直全速前進,就像駕駛一輛高速飛馳的車。」

趙無極(1920-2013) 《29.09.64.》1964年作。油彩 畫布 230 x 345公分。估價:38,000,000-48,000,000港元。此作品將亮相於佳士得香港在5月27日舉行的「融藝」拍賣。

趙無極的傑作《29.09.64》於1969年由一名法國建築師(現任藏家的父親)直接向他購入。二戰過後,現代社會急速發展,這位建築師的事業也如日方中,於法國及阿爾及利亞興建醫院、科研中心和政府大樓,因而培育了他的藝術觸覺,建立重要收藏,當中包括一系列從自然形態取材的抽象畫作,而趙無極的《29.09.64》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Rivollet表示:「作品構圖非常複雜,這位建築師的收藏。以墨黑筆觸形成的結構,表面則有極具規律的蜿蜒曲線,令人聯想到中國書法。」但以白色顏料繪畫的鬆散筆觸,則深受波洛克的畫作啟發。她解釋:「筆觸具有速度感,表現出畫作的能量。他運用不同色彩塑造深度,中國畫家以水墨和畫紙難以達到這種效果。」

對趙無極而言,「抽象代表一種內在的虛構景象」

Rivollet指出這幅畫作的抽象表現方式充滿西方繪畫特色,但本質上仍極具中國色彩,並認為趙無極「為中國藝術帶來新的可能性,至今仍是公認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師」。

《29.09.64》和《向瓦黑斯致敬》(Hommage à Edgar Varèse) 都是趙無極於1960年代繪畫的最大型作品,也是他於有關年代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作品。與《向瓦黑斯致敬》(Hommage à Edgar Varèse) 一樣,此作品的原有尺寸為255 x 345公分。於1970年代初,建築師搬到巴黎新居,並在趙無極的監督下裁走畫作25公分的部分,並重新為作品簽名。

Rivollet指對趙無極而言,「抽象代表一種內在的虛構景象」,其作品捕捉了生命和宇宙之氣的和諧流動,並以開創先河的風格表現出豐富的深度,與同期許多抽象畫家形成強烈對比。繼2016年紐約亞洲協會舉行的趙無極作品展後,巴黎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亦會於2018年為其舉行大型回顧展。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