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唐卡主題是降伏死神的紅閻摩敵,亦即文殊菩薩的三種降閻摩尊變化
身之一。他一手揮舞天杖,一手持骷髏碗,懷抱明妃毘院利金剛,象
徵悲智雙運的圓滿境界。明妃左擎骷髏碗,右執金剛鉞刀。二人背倚
赤焰身光,腳踏頭戴寶冠的死亡之神。死神雙手分執索和杖,身下卧
牛亦飾珠串瓔珞,其下承紅日輪和蓮座。二神均戴五骷髏冠,紅閻摩
敵的寶冠飾佛陀像。
此作精美絕倫,近似例包括西藏拉薩大昭寺的兩幅大型刺繡,圖見張
仲立於《文物》1985 年第11 期頁66–71 發表的論文。這兩幅大昭寺
唐卡的構圖與本拍品大同小異,其主題之上均有兩行較小的主尊,下
界也有七供養天女。一幅唐卡描寫的是藍身勝樂金剛和紅身明妃,其
神祇的布局與本唐卡同出一轍(圖一)。大昭寺的另一幅唐卡是以文
殊菩薩化身之一的大威德金剛為題。此例很可能屬於另一個系列,因
為其畫面最上排共有十二位尊神坐像,第二層有四尊(圖二)。就風
格而言,這與紅閻摩敵與勝樂金剛唐卡上方「七尊二神」的構圖截然
不同。頗堪玩味的是,勝樂金剛背景的綠地與紅閻摩敵唐卡十分接近,
但大威德金剛唐卡卻採用了藍地和綠色繡線,配色大異其趣。
蒙古入主中原之前至元代初期,中原藏傳佛教徒泰半信奉薩迦派。時
至元末和明代,噶瑪噶舉派儼然已成朝中的主流教派。噶舉派第三世
噶瑪巴於公元1333 年訪華;1360 至1364 年期間,第四世噶瑪巴亦在
朝中侍奉;1405 至1409 年期間,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訪華,並獲
永樂帝(公元1403 至1424 年)賜「黑寶冠」。有關詳情可參考
S. L. 與J. C. Huntington 合撰的《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 The Art of Pala
India(8th–12th century)and its International Legacy》(俄亥俄州代頓:
代頓藝術博物館,1989)。
西藏文獻稱永樂帝為文殊菩薩化身,而永樂帝致薩迦法王的邀請
函中,亦自視為「內聖外王」的轉輪聖王,詳見M. Henss 撰〈The
Woven image: Tibeto-Chinese Textile Thankas of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載於《Orientations》1997 年11 月頁32–33。第五世噶瑪
巴曾應永樂帝的邀請為之傳授灌頂,亦曾為明太祖及馬皇后主持一系
列超薦法事。
永樂帝對噶瑪巴活佛的法力心悅誠服,除了潛心禮佛,對法王亦眷顧
有加。他曾諭令用絹本記載噶瑪巴主持的法事,並將之送回西藏楚布
寺,終為藏學家H. E. Richardson 在1940 年代發現。其他紀念噶瑪巴的
皇家御製器物包括鎏金銅器、絲織品和繡像,這批作品美不勝收、工
精料佳,備受漢藏人民推崇。是次拍賣的珍品「大明永樂年施」紅閻
摩敵刺繡唐卡,很可能便是這一類的皇家賜禮。
本唐卡繡工精妙,布局構思縝密,再加上右上方的永樂年款,足證此
物應是永樂帝御賜噶瑪巴之物。饒富興味的是,羅文華在本圖錄頁
27–51《明永樂款紅閻摩敵刺繡唐卡考》一文中曾提及一位重要的藏
傳佛教僧人西天佛子班丹什(生於1377 年,卒於1452 後)的傳記,
此人曾奉旨迎請大寶法王至南京。據其記載,永樂帝賞賜予大寶法王
德新謝巴的禮物當中也有織繡佛像。
根據Pratapaditya Pal 前述著作第62 頁所述,噶瑪巴為永樂帝主持的法
事之一正好與本拍品的主題 — 紅閻摩敵有關,若皇上命人製成紅閻
摩敵唐卡以誌其事,亦屬順理成章。1940 年代,錫金札西南嘉法王將
唐卡餽贈予英國友人,此物始流入西方。其實,錫金國王曾是本拍品
的主人亦不足為奇,因為自從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吉(公元1556 至
1603 年)於十六世紀應邀至錫金興建三座大寺以來,該國一直與藏傳
佛教噶舉派往來密切。如今,三寺之一的隆德寺便是噶瑪巴的駐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幅同時期的刺繡唐卡,但面積比本拍品
小,其主題是九頭大威德金剛(文殊菩薩化身之一),腳踏人、獸、禽、
半神和魔鬼,畫面左上角繡智慧之神文殊菩薩。該幅唐卡斷代為十五
世紀初,圖見大都會藝術館物館《Bulletin》1993 年秋季刊頁86–87 所
載的屈志仁(J. Watt)論文;文中指「其絲線細膩精工,營造出明晦
變幻、質感分明的效果」,此言同樣適用於是次拍賣的唐卡。而且,
這兩件唐卡均糅合了貼金箔和裹金箔絲線的元素。
另有兩幅刺繡的殘件可供參照,其原作大小和構圖可能與本拍品大
同小異,兩者曾於香港萬玉堂與東京浦上蒼穹堂於1988 舉辦的《宋
元明織繡名品展》展銷會上亮相,圖見圖錄頁44–47 編號19 及20。
其中一例的主角呈站姿,手擎一碗酥酪,意態近似本拍品下沿翩翩
起舞的供養天女;另一例所示的是一名端坐的僧侶或主尊,其姿態
與本唐卡上沿兩行坐像亦如出一轍。前者與克里夫蘭美術館藏樂神
繡像出自同一個織繡作坊,Alan Wardwell 在〈Important Asian Textiles
Recently Acquired by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文中將之斷代為十四
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的作品,詳見《Oriental Art》1992/3 年冬季刊第
XXXVIII 冊第4 期頁250 圖八。
另一件近似例是絲織大黑天護法大型繡像,其大小與本拍品大致相
同,右上角署單行楷書永樂年款。作品中的大黑天護法足踏一個匍匐
於蓮華座上的人,背倚赤焰身光,上方有兩排主尊,下方為七位翩翩
起舞的供養天女。此作曾於倫敦Messrs Spink and Son 有限公司1989
年的《The Art of Textiles》展覽中展出,詳見圖錄頁26 編號23,書中
指碳十四化測試已證實它是明永樂時期的作品。該幅唐卡於2006 年
3 月29 日經紐約佳士得拍出(拍品275 號)。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幅大型緙絲曼陀羅,圖中右下角為紅閻摩敵及
明妃,因左下角有元文宗像(公元1328–32 年),所以其斷代為1328
年,圖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Bulletin》1992 年秋季刊頁84–84。Dr.
Wesley 與Mrs. Carolyn Halpert 珍藏一幅年代較早且較小的緙絲唐卡,其主題人物是坐在仰覆式蓮華座上的勝樂金剛和金剛亥母,兩者背倚
赤焰身光。根據右上角噶瑪巴的帽式看來,這幅緙絲應是1308 年或
1360 至1364 年間的作品,因為只有第三世和第四世噶瑪巴曾戴此寶
冠,第五世所戴的則是另一款賜冠,詳見S. L. 與J. C. Huntington 前述
著作頁356–357 編號125,圖例載於頁60。
此外,在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尤克托姆斯基珍藏中,也有一
尊永樂款鎏金銅紅閻摩敵與明妃毘院利金剛像,此尊呈雙身相,足踏
匍匐於臥牛之上的死亡之神,下承蓮華座,此作曾於三藩市亞洲美
術館與紐約西藏之家1991 年在紐約舉行的《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展覽中亮相,詳見圖錄頁233 編號76。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IsoTrace 實驗室曾用TO-4428 碳十四方法測試,化
驗結果與本拍品的斷代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