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COPPER-RED DECORATED BRACKET-LOBED CUP STAND
A RARE COPPER-RED DECORATED BRACKET-LOBED CUP STAND
A RARE COPPER-RED DECORATED BRACKET-LOBED CUP STAND
2 更多
東方文藝復興之瑰寶文物的靈氣樂從堂主人人類身體的功能,跟許多動物比起來,差得很遠。鳥能飛在天上,魚能游在海裡,這些人類都做不到;而有些猛獸力大無窮,動如閃電,人類身體根本無法對抗。但是人類卻自稱為萬物之靈,憑的是什麼呢?我想人類勝過動物的地方起碼有三點。第一、 人類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能發展數學、科學,建立技術和技巧。第二、 人類具有美感,會被美所感動,並能將美感轉化成藝術。第三、 人會尊敬祟高的事物,而動物只懂得屈從暴力。這些崇高的事物,包括神明、自然、生命、傳統、學問和藝術等等。以上三種能力,構成了人類的「靈性」,我們可以自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具有這些動物所無的靈性。一位藝術家所以能創造傑出的藝術品,一方面需要多年的努力來培養技術、技巧,二要具備超凡絕俗的美感,三要對藝術充滿敬意,肯竭盡所能做到盡善盡美。這些出自「靈性」的作品,必定具備飽滿的「靈氣」。常有人問,仿冒的假文物,如果仿得逼真,不是跟真的一樣有欣賞價值嗎?假文物的問題,是缺乏「靈氣」。造假者對他人的技巧和創意進行粗魯的抄襲,意圖欺騙大眾以賺取不當利益,所以假文物充滿悪意和邪氣。文物看似沒有生命,卻可以傳遞強烈的訊息。出於真誠的原創文物,具有靈氣,好像清新的空氣,能讓我們舒爽而產生活力;意圖騙人的虛矯作品,會吐出濁氣,害我們日趨庸俗昏沉。收藏的意義,不是囤積居奇、買低賣高,而是彙集靈氣而後分享給他人。收藏家的成就,不在於從收藏中賺了多少錢。收藏的成績高低,取決於發掘並傳遞出多少靈氣。樂從堂藏明代重要瓷器漆器與藏家交往多年,我歸納出一個頂級藏家該具備的三項特質:其一,擁有美感知能,從而培養發展個人品味。其二,兼具能力動力,積極投入時間、資源於鑒藏領域,中國藝術尤當如此。其三,無論是專業或一般問題,均樂於受教,且能擇善從之。樂從堂主人就此而言,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有幸與樂從堂主人交往多年,其人談吐逸趣橫生,每每會晤總能激起思惟。其對器物之愛好極具感染力,對自身藏品之要求先以美感為取捨的首要條件,至於學術價值、稀有程度或來源顯赫與否則非其首要考慮因素。即便如此,其收藏中卻有多件器物身世不凡,舉足輕重,絕美珍稀。此十三件明朝重器當為佳例。瓷器御器廠創建於洪武時期(1368-1398),但因元末戰亂,貿易受阻,景德鎮難以取得中東進口的上好鈷料。也正如此,洪武一朝與明清其他各朝不同,其釉下彩瓷生產之大宗並非青花瓷。此時御瓷的彩料主要為銅,以其在釉下作著色劑,於特定的條件下燒出紅色。由於銅紅釉料的發色比鈷料更難控制,在窯中需要高溫還原燄氣氛燒成,否則呈色泛灰趨黃、或暈散模糊。拍品8001 號的明洪武釉裏紅纏枝花卉菱口盞托即為一件釉裏紅成功之作,其上以扁圓菊花作主要紋飾,時代風格特色極為明顯。宣德(1426-1435)以前,浙江龍泉窯亦為明代宮廷燒製青瓷。一件龍泉青釉刻牡丹紋大花盆(拍品8003 號),全器外壁滿飾凸雕牡丹,此乃明初御窯青瓷其中一件大型器物,同時亦為罕見器型之一。高浮雕紋樣凸出器表,使釉色出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永樂(1403-1424)一朝,風起雲湧,此時各式御製器物,無論質量種類,皆反映此一盛世風華。景德鎮御窯瓷器受外來新穎器物影響,猶以伊斯蘭風格至為突出。拍品8002 號的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折沿洗即為一例。其器型獨特,於中國前所未見,當為十三世紀後期從埃及及敘利亞一帶的金屬器及玻璃器演變而來。據傳這類瓷器是鄭和第四次及其後數次下西洋(1413-1433)為前往中東所作。土耳其托普卡帕宮所藏一件同類造型的相似器(註1)即可能因此流入中東。而這類瓷器似乎同樣受到宮廷許可,有些甚至還傳承中國,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註2)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註3) 均見有類似藏品。十五世紀早期開始研發多種新式釉色,黃釉即其中之一。明黃為帝王用色,此例於瓷器織品尤為顯著,拍品8012 號的明宣德(1426-1435)黃釉仰鐘式盌即為黃釉名器。如此器般所結合之造型、釉色,實為罕稀至極。今僅知一近似例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註4)。另一珍罕之作為一明成化琺華釉蓮池紋梅瓶(拍品8004 號)。「琺華」彩即製作之時於陶胎表面採用立彩方式勾勒紋飾凸線,此種工藝早於元代(1280-1368)已在山西一帶的陶器上出現,直至十五世紀才在景德鎮瓷器有更成熟的技藝發展。正如此瓶所示,器上白蓮浪花反襯深紫藍地,藉以營造月下觀花之境。其器型紋飾雖非罕物,但如今只有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一件館藏(註5) 與本品之器型紋飾相對應。「五彩」即五色,其至嘉靖年間(1522-1566)發展已臻成熟。透過釉下青花及釉上黃彩、礬紅、綠彩及黑色輪廓線的結合,呈現濃重豔麗的畫面。御製各式五彩瓷中,以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拍品8006 號)為其中翹楚,其製作難度之高,體積之大,可見一斑。嘉靖崇信道教,更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魚寓「豐餘」、「餘裕」,罐上共繪八魚,八為吉數,故蓋上亦飾八寶。此類魚罐存世仍保有原蓋者實為寥若晨星,現有其中數件為中國、日本、法國及美國博物館館藏,而本罐則為其中至精之作。早年曾屬移居香港的上海藏家—胡惠春舊藏。2000 年更締造中國古董拍賣歷史新高(註6),為當時世界中國瓷器最高之成交紀錄。嬰戲圖素為宋畫常見之題材,藉孩童嬉戲玩耍、畫面熱鬧以取太平盛世之象。其童真童趣、無憂無慮,為嘉靖喜愛的題材之一。一件嘉靖五彩嬰戲圖罐(拍品8005 號)上畫有八名童子,其各持玩具桃枝,或騎竹馬、或散置佛塔。嬰戲題材常見於嘉靖之青花瓷器。然此器卻以青花五彩繪飾,更有茄紫釉色點綴其中。至於同一時期之黃地紅彩雲龍紋罐(拍品8010 號),只見有代表冷、暖二色的紅、黃彩釉。先著以代表帝皇之色的黃色,再以黑線勾勒輪廓,後填紅地形成黃龍騰躍雲間的色彩反差,而如此強烈的火紅色調正是嘉靖御瓷的特色之一。青花瓷在明代幾乎作為生產主流,然而鈷料質量在此期間卻極為參差,此亦與中東地區對優質鈷料的供應息息相關。萬曆青花於鈷藍色調上的變化可謂多姿多采。是次上拍的一件青花長命富貴倭角方盒(拍品8013 號),其釉下藍調色彩著實濃豔非常,蓋上繪有佛手柑般之奇石,並以折枝牡丹菊花圍繞旁邊。與此同時,某些特製器型則由朝廷下旨燒造,此包括拍品中一件萬曆五彩鳳紋葫蘆形壁瓶(拍品8008 號),葫蘆已喻福錄,更象徵多子多孫、繁衍不息、長久不絕。此類葫蘆形壁瓶於十八世紀頗為流行,但造型較為扁平。萬曆器型較豐滿,存世極為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註7)、天津博物館(註8) 均有類似之鳳紋壁瓶,但只上半部所繪之雲鳳紋相同,下半的圖案則各有異。漆器就漆器而言,正如其它工藝般,漆器在永樂年間臻於高峰。宮廷御用監所造之剔紅漆器在永、宣年間可謂成就斐然。明初漆器線條盡顯流暢,花紋層次更趨立體,且不比其他時期遜色。拍品8009 號的明永樂剔紅牡丹紋蓋盒即為佳例。蓋面刻飾牡丹三朵,每朵牡丹皆以不同角度呈現,重重花瓣優雅綻放,葉片茂密葱鬱。盒側亦刻飾蓮花、菊花及山茶花等植物。層疊交錯的紅漆與底色的赭漆之間,還有一層黑漆薄層可讓漆匠作為指標。永樂帶款瓷器不多,而合於御用標準之漆器則常帶御款。此盒底部內緣即豎刻典型「大明永樂年製」針劃款。乾隆皇帝(1736-1795 年在位)亦擁有一件圖案相近之牡丹漆盒,因此盒為其珍重,乾隆遂於一七八二年在盒內題詩一首,此盒現正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註9)。拍品8011 號的明嘉靖(1522-1566)剔犀如意雲紋六方執壺,其上所飾之如意雲紋為漆器常見之圖案。該器型紋樣極具特色,追本溯源當來自伊斯蘭金屬器。漆器多為木胎,然木胎漆器用於執壺製作時,因壺頸、壺嘴及把手過度纖細而容易毀損,為避此險,遂以金屬製胎。此剔紅執壺似乎為孤品。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似之如意雲紋執壺曾被記載(註10),但此器為剔黑漆器且不帶款。拍品8007 號的明嘉靖御製戧金填漆牡丹龍紋菊瓣盤為宮中御用監所造的另一作品。可見盤心飾一折枝木槿,四周繞有趕珠雲龍。此盤運用戧金及填漆手法:戧金處予以陰紋勾勒線路,並在其內填金;填漆則於器面刻出陰線花紋,再以彩漆填入磨平。此盤盤底帶有刀刻戧金款,北京故宮博物院(註11) 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註12) 均有同類藏品。我相信,是次上拍之明代瓷器漆器,是藏家們網羅名品的絕好機會。此外,我更希望在輾轉遞藏之後,新藏者能如樂從堂主人般,亦能不吝公諸同好,以饗諸君。此處珍品件件皆有資格入藏於重要館藏,值得愛好藝術者觀摩賞鑑。史彬士史彬士先生於1969 年加入倫敦佳士得,至1971 年加入中國藝術品部,進而在1979 年擔任該部門總監,並於1983 年替佳士得成立香港分公司。1987年,他離開佳士得加入鴻禧美術館任館長一職至2017 年2 月退休,現為鴻禧美術館顧問。註:1. 康蕊君及John Ayers,《托普卡帕宮博物館的中國瓷器》, 第2 冊, 倫敦,1986 年, 編號611, 頁421 及516(TKS15/1472)。2. 《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 年,編號49 及50,頁52-53。3. 《明代初年瓷器特展目錄》,1982 年,編號45,圖2,頁110。4. 《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 年,編號115-1 及115-2。5. 參考故宮12497/ 院199。6. 《香港蘇富比三十週年1973-2003》,2003 年, 編號175,頁178-179。7. 《故宮陶瓷館》,北京,2008 年,第二部份,頁353。8. 《中國陶瓷全集.明(下)》,第13 冊,上海,1999 年,編號110,頁109 及235。9. 《故宮漆器特展》,台北,1981 年,編號7。10. Robert de Strycker 教授伉儷舊藏,巴黎Piasa,2007 年12 月5 日,拍品56 號。11. 《元明漆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2006 年,編號159(圖1),頁201。12. 《和光剔彩:故宮藏漆》,2007 年,編號093,頁104。
明洪武 釉裏紅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HONGWU PERIOD (1368-1398)

細節
明洪武 釉裏紅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7 7/8 in. (20 cm.) diam.
來源
萬野美術館,編號427
香港佳士得,獨具慧眼:萬野美術館藏重要中國藝術專場,2002 年10 月28 日,拍品528 號
出版
矢部良明,《陶磁大系-41- 元の染付》,東京,1974 年,編號74 及75
《世界陶磁全集 14 明》,東京,1976 年,頁161,圖版139號
《Selected Masterpieces of the Manno Collection》,日本,1988年,編號105

榮譽呈獻

Stephenie Tsoi
Stephenie Tsoi

拍品專文

盞托菱花口,折沿,淺弧腹,托心凸起一槽,槽內飾十字花紋,外環六組纏枝菊紋,內壁飾八朵折枝蓮紋,折沿飾卷草紋,外壁飾仰蓮瓣紋。足內無釉。

紋飾相若的洪武釉裏紅盞托雖見諸於全球公私珍藏,但如此發色鮮紅者則極少。

如此器內飾十字花紋的盞托有數例,一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香港,2000 年,頁244,圖版225 號;一藏上海博物館,見汪慶正編《青花釉裏紅》,香港,1987 年,圖版39 號;一載於A. du Boulay 著《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牛津,1984 年,編號148。亦有中心飾折枝蓮紋的例子,如斯德哥爾摩東亞博物館所藏一例,見《Oriental Ceramics》,1982 年,第8 冊,圖版51 號;及中心飾折枝牡丹紋的例子,如玫茵堂舊藏一例,於2011 年4 月7 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44 號。

此類菱口盞托源於元末,器型仿自中東金屬器。可比較玫茵堂所藏一件元代的青花例子,載於康蕊君著《玫茵堂中國陶瓷》,第4 冊(上),倫敦,2010 年,頁31,圖版1616 號。

更多來自 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