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金煥基於20歲那年進入日本大學研讀藝術創作,曾師事藤田嗣治與東郷青兒。日本自大政時代引進西方現代主義運動後,藝術風氣前衛西化,吸引著當時在在日本讀書的韓國藝術家金煥基、Yu Yong-Guk 與Yi Kyu-sang 等人。他於1937 年返回韓國,持續鑽研抽象藝術,也先後浸淫於巴黎與紐約藝術圈,逐步建立獨樹一格的藝術語彙。創作於1956 年的《藍山》(Lot 7) 及《山》(Lot 8),皆是金煥基巴黎時期(1956-1959) 相當早的作品,以源自韓國傳統文化中青瓷、白瓷與山水畫的元素為底蘊,再加上西方抽象繪畫重視的線條、色彩與空間概念。
矛與盾的相融
西方抽象繪畫代表之二為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前者的抒情抽象表現較即興奔放,色彩繽紛且充滿情感張力( 圖1);後者的幾何抽象畫面以直線及正方為主,輔以原色,呈現出一種冷靜的秩序性( 圖2)。金煥基長年離鄉背景,得以用一種過客的角度觀察並咀嚼西方藝術的況味。《藍山》中的線條剛中帶巧勁,尖銳的箭形山巒上下各有一滑順的橢圓,左右兩側各一個如植物般的圖樣刻畫細膩且充滿生機。重複描繪之黑輪廓線展現出穩健剛毅的下筆,由一側下方沿著下、上、下的迴路延伸,筆觸看似生硬卻突破畫布長方形四邊的限制,形成有趣的線條並置,使視覺能隨著線條移動,剛柔相生、生生不息。那粗細變換、帶有生命的線條表現力,帶有康定斯基如有機體般的精神韻味;而藉由剛毅線條分割畫面的手法,同時也與幾何抽象有一曲同工之妙,實為抒情與理性兩對比元素的完美平衡。線條與幾何一直是形成抽象繪畫的關鍵內涵。畫面從線條開始、然後在線條走向之間掌握幾何區塊間的方位關係與形狀、再強調意象的內在思緒,最終得到一完整的架構。《山》除了反映金煥基自抵達巴黎後進而演化的藍色調,其張力亦來自於三個幾何形狀之排列鋪陳。下方錯置的器皿與上方圓形間的距離有利於拉開畫面高度,也完全拉平空間深度,將焦點集中在元素間的互動,直接觸及整體空間中內在動力的平衡表現。俐落的線條與扁平區塊不僅混淆介面,並再次闡明簡潔的美學觀。法國藝評家Pierre Courthion 曾說:「金煥基的藝術像自然般開放,我們永遠可以走進去、一步步探索其藝術語彙與詮釋。」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兩者的抽象皆相當革命性,卻有一個共通的特色――作品本身是起點,也是終點。西方構圖理論擅長畫出空間,而金煥基則與東方傳統山水畫家一樣,將畫面視為無限空間,因而能替表面形式增添內涵( 圖3)。根深柢固的萬物觀與文化底蘊使其作品如同自然一般開闊和諧,畫出悠悠心境與一個從容自在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