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金焕基于20岁那年进入日本大学研读艺术创作,曾师事藤田嗣治与东郷青儿。日本自大政时代引进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后,艺术风气前卫西化,吸引着当时在在日本读书的韩国艺术家金焕基、Yu Yong-Guk 与Yi Kyu-sang 等人。他于1937 年返回韩国,持续钻研抽象艺术,也先后浸淫于巴黎与纽约艺术圈,逐步建立独树一格的艺术语汇。创作于1956 年的《蓝山》(Lot 7) 及《山》(Lot 8),皆是金焕基巴黎时期(1956-1959) 相当早的作品,以源自韩国传统文化中青瓷、白瓷与山水画的元素为底蕴,再加上西方抽象绘画重视的线条、色彩与空间概念。
矛与盾的相融
西方抽象绘画代表之二为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前者的抒情抽象表现较即兴奔放,色彩缤纷且充满情感张力( 图1);后者的几何抽象画面以直线及正方为主,辅以原色,呈现出一种冷静的秩序性( 图2)。金焕基长年离乡背景,得以用一种过客的角度观察并咀嚼西方艺术的况味。《蓝山》中的线条刚中带巧劲,尖锐的箭形山峦上下各有一滑顺的椭圆,左右两侧各一个如植物般的图样刻画细腻且充满生机。重复描绘之黑轮廓线展现出稳健刚毅的下笔,由一侧下方沿着下、上、下的回路延伸,笔触看似生硬却突破画布长方形四边的限制,形成有趣的线条并置,使视觉能随着线条移动,刚柔相生、生生不息。那粗细变换、带有生命的线条表现力,带有康定斯基如有机体般的精神韵味;而藉由刚毅线条分割画面的手法,同时也与几何抽象有一曲同工之妙,实为抒情与理性两对比元素的完美平衡。线条与几何一直是形成抽象绘画的关键内涵。画面从线条开始、然后在线条走向之间掌握几何区块间的方位关系与形状、再强调意象的内在思绪,最终得到一完整的架构。《山》除了反映金焕基自抵达巴黎后进而演化的蓝色调,其张力亦来自于三个几何形状之排列铺陈。下方错置的器皿与上方圆形间的距离有利于拉开画面高度,也完全拉平空间深度,将焦点集中在元素间的互动,直接触及整体空间中内在动力的平衡表现。利落的线条与扁平区块不仅混淆接口,并再次阐明简洁的美学观。法国艺评家Pierre Courthion 曾说:「金焕基的艺术像自然般开放,我们永远可以走进去、一步步探索其艺术语汇与诠释。」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两者的抽象皆相当革命性,却有一个共通的特色――作品本身是起点,也是终点。西方构图理论擅长画出空间,而金焕基则与东方传统山水画家一样,将画面视为无限空间,因而能替表面形式增添内涵( 图3)。根深柢固的万物观与文化底蕴使其作品如同自然一般开阔和谐,画出悠悠心境与一个从容自在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