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藝術

在佳士得即將舉辦蓋世絕佳小提琴和大提琴珍藏拍賣之際,讓我們共同探討兩位十八世紀工匠當年如何打造出史上最爲珍貴的多件樂器

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德爾·傑蘇的故事

過去三世紀以來,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利 (Antonio Stradivari) 與朱塞佩‧瓜奈利 (Giuseppe Guarneri) 製作的小提琴及大提琴皆令人讚嘆不已。兩位大師工藝非凡,將簡單的弦樂器變成充滿神秘感的完美藝術品。二人留存後世的作品曾由無數顯赫藏家及著名演奏家珍藏,包括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帕格尼尼 (Nicolò Paganini)、耶胡迪‧梅紐因 (Yehudi Menuhin)、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等。

「全頼工匠的過人天賦與巧手,才能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珍品。精準的比例,加上近乎科學化的嚴格調音方法,帶來最優美的聲音。」

佳士得裝飾藝術部國際執行董事Paul Cutts

坊間有不少關於斯特拉迪瓦利或瓜奈利作品的傳說、迷思與科學理論,有人認為秘密在於亮漆成份或木材密度,有人則認為樂器的藝術價值,來自多年來曾演奏小提琴的頂尖音樂家。

可以肯定的是,在1700年代初,這兩位來自意大利北部小鎮的製琴家登上製琴工藝的巔峰,作品出眾而複雜,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媲美。

視頻:小提琴大師雷賓暢談他對完美樂器的激情

小提琴的誕生

安德烈‧阿瑪蒂 (Andrea Amati) 公認為現代小提琴的發明者。在他的帶領下,克雷莫納自十六世初起逐漸發展成小提琴工藝重鎮。至十七世紀,阿瑪蒂之孫尼可羅 (Nicolò) 製作出歐洲最頂級的小提琴。斯特拉迪瓦利及瓜奈利自小受阿瑪蒂的製琴傳統薰陶,瓜奈利的祖父在自設工場前曾跟隨阿瑪蒂學藝,而一把歷史最悠久的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亦標明他是阿瑪蒂的徒弟。二人是公認的創意先驅,各自以不同方式改革小提琴的工藝。

「每把琴都各具個性。就是熱愛拉小提琴的人,也要遇到真正令自己迷倒的琴,才會真正感到難以自拔。」

小提琴家瓦迪姆‧列賓 (Vadim Repin)

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生於兩個世代。在1730年代初,年輕的瓜奈利繼承沒落的家族生意,以奇特的小提琴聞名。斯特拉迪瓦利則已是年老的貴族,為歐洲皇室製作精美的小提琴,是克雷莫納製琴業的翹楚。

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的作品在音色上南轅北轍,前者以音色優美嘹亮見稱,後者的琴音則深沉渾厚,正好反映兩位大師的不同際遇。

“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素以其以音色優美嘹亮見稱,而瓜奈利的琴音則深沉渾厚”

斯特拉迪瓦利的成名之路可謂一帆風順,當時克雷莫納不少著名小提琴工場相繼因欠債而倒閉,令他由寂寂無聞的製琴師變成舉世聞名的大師。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改良阿瑪蒂的設計,至1690年代,他決定將阿瑪蒂的琴形拉長,琴腰更闊,並拉平琴身的弧度。斯特拉迪瓦利不斷突破小提琴的外形及比例界限,微調共鳴箱的形狀或音孔位置,令音色更出眾。1700年至1720年是斯特拉迪瓦利的黃金時期,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及大提琴也在這段時期誕生,並由世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演奏。當時製作的琴採用深色亮漆,音色細膩,標誌著斯特拉迪瓦利的工藝高峰。

隨著斯特拉迪瓦利年紀漸長,他的兩名兒子繼承父業,開始為父親的工場製作樂器。雖然斯特拉迪瓦利的晚年作品較為粗糙,潤飾不及以往精細,但仍然被視為佳品。

珍藏

視頻:雷賓演奏七把世界一流小提琴

    樂器

    「音樂的藝術」展覽讓藏家有機會購藏來源有緒的珍貴小提琴及大提琴。所有樂器均製於1670至1730年代──意大利製琴工藝的黃金時代。

  • 1

    斯特拉迪瓦利

    一把被稱為杜普蕾的大提琴
    哈勒爾,克雷莫納,1673年

  • 2

    斯特拉迪瓦利

    原為科漢斯基擁有,羅森海姆,1686年

  • 3

    斯特拉迪瓦利

    繆爾 - 麥肯齊,1694

  • 4

    斯特拉迪瓦利

    馮·德爾·萊恩男爵,原為克拉韋內斯擁有,1705年

  • 5

    斯特拉迪瓦利

    皮亞蒂,1717年

  • 6

    瓜奈利

    馮·維克賽,庫貝利克,約1728年

  • 7

    瓜奈利

    維奧蒂,凱瑟琳·帕洛,約1735年

  • 8

    瓜奈利

    樂峰,布羅茨基,約1736年

小提琴製作工藝

視頻:小提琴製造商安德魯·費爾法克斯介紹如何打造精美絕倫的樂器

探尋完美音色

與斯特拉迪瓦利精雕細琢的優雅作品相比,瓜奈利的製琴方法顯得原始而古怪,近乎某種宗教狂熱。他製作的首批小提琴附有IHS標誌 (在意大利文中,「IHS」是耶穌聖名的縮寫,瓜奈利亦因而被人稱為「耶穌‧瓜奈利」),設計明顯與父親及斯特拉迪瓦利的作品不同,弧形琴面更飽滿,配以尖長的音孔及長琴腰,音色響亮剛勁。瓜奈利的小提琴帶有一種原始的美態,至1730年代末,他的手法更放縱豪邁,在琴身留下明顯的刀痕及鑿痕。儘管瓜奈利的人生短暫,享年只有斯特拉迪瓦利的一半,但他後期製作的小提琴至今仍被奉為最巧奪天工的傑作。斯特拉迪瓦利在死後的名氣與日俱增,相反瓜奈利離世的消息卻轉眼被淡忘,直至十九世紀帕格尼尼以他製作的「加農炮」(Cannon) 小提琴演奏 (帕格尼尼因其震撼琴音而命名),瓜奈利才廣為人識。

「以斯特拉迪瓦利或瓜奈利等製琴大師製作的提琴演奏……令觀眾沉醉於音樂之中。」

小提琴家瓦迪姆‧列賓

時至今日,據知只有135把瓜奈利提琴傳世,包括一把大提琴。現存的斯特拉迪瓦利琴則相信有大約650把,包括50把大提琴、12把中提琴及3把結他。

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在製作樂器的過程中,不斷追求極致音色。他們不斷改良及調整製琴方法,造就一系列精湛傑作,不單音色出眾,在各方面亦達致完美,成為人所渴求的珍品。這些小提琴及大提琴不單是藝術品,亦是現今偉大演奏家首選的樂器。儘管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但仍然無法重現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創造的非凡品質。演奏過這些樂器的人都聲稱每把琴都各具個性,音色絕非現今的製品所能比擬。

審視樂器

視頻:專家克里·基恩介紹用內窺鏡顯示的小提琴內部秘密

視頻:雷賓在紐約某屋頂演奏

「音樂的藝術」展覽

來自重要私人收藏的傑出意大利樂器

佳士得「音樂的藝術」私人洽購展覽將於上海及香港舉行,展出一系列珍罕樂器。

展覽回溯十七至十八世紀初小提琴工藝的歷史,以當時的文化與藝術發展為脈絡,介紹斯特拉迪瓦利與瓜奈利的傑作。

「音樂的藝術」展品均來自同一歐洲私人珍藏,讓藏家有機會購藏來源有緒的珍貴小提琴及大提琴。所有樂器均製於1670至1730年代──意大利製琴工藝的黃金時代。

 

佳士得上海
佳士得上海藝術空間
上海圓明園路97號
2015年10月14至24日

 

佳士得香港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灣仔博覽道1號
2015年11月26至29日

詳情載於佳士得網站 www.christies.com/artofmusic

視頻:繼續向我們傾訴心聲的藝術品

鳴謝

 

小提琴演奏家
雷賓

演奏:
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 47
莫里斯•拉威爾《吉普賽人》狂想曲

 

導演
NICK ALDRIDGE

音響
ROB GARCIA

攝影
NICK ALDRIDGE
JASON BANKER

音樂
NIKKY FRENCH

剪輯
MATTHEW SCHOLES
LARA GARCIA REYNE

分級
TIAGO KINGWELL

場地
紐約香格里拉工作室
紐約佳士得

圖像研究
LUCY PERCEVAL

樂器攝影
VISKO HATFIELD

文字
SAM FLETCHER

數碼設計
LEWIS MALPAS

製片助理
CARLA STEINBERG
INGRID NORDSTROM

助理製片人
STEPHANIE POCHET

製片人
LAURIE MARSHALL

執行監製
JANE BURTON

 

製作:Gramafilm與佳士得聯合製作
www.christies.com/artofmusic
版權所有佳士得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