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米利亞諾‧迪‧卡瓦爾坎蒂(1897-1976),《嘉年華之夢》,1955年作。油彩 畫布。51 x 63吋(130 x 160公分)。此作於2011年5月26至27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782,500美元。藝術作品:© DACS 2020
孟加拉畫派,印度和孟加拉,1900年代
1909年,斯里蘭卡文化理論家阿蘭達‧考馬拉斯瓦米(Ananda K. Coomaraswamy,1877-1947)寫道:「我們不愛印度,這是我國民族運動的弱點;我們熱愛英格蘭郊外風光,歌頌資產階級的安穩繁盛,當我們科學更加進步,不再提起藝術,並因此能夠與歐洲競爭之時,便代表我們已擁有這種繁榮。」
他認為印度已成為帝國的奴隸,這個想法受十九世紀末印度東北部孟加拉邦發生的政治事件啟發,當時印度爭取獨立運動正處於最關鍵的時刻。
加爾各答國立藝術學校的藝術家成為反帝國主義爭論的重要力量,領軍人物為阿巴寧拉斯‧泰戈爾(Abanindranath Tagore,1871-1951),亦即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兼思想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的侄兒。在他帶領下,一眾藝術家提倡一種神秘的現代藝術,運用東方的藝術技巧,並拒絕來自西方的影響。
阿卜杜·拉赫曼·丘泰(1894-1975),《無盡旅程:中國女孩》。蝕刻 紙本。印版:14⅞ x 11¾ 吋(37.8 x 29.8公分)。估價:5,000-7,000美元。此作將於2020年6月24至30日「永恆熱忱: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網上拍賣」中呈獻
泰戈爾的泛亞洲觀源自廣闊亞洲大陸的藝術,尤其是日本水墨畫,造就了孟加拉畫派作品的夢幻特質。阿卜杜‧拉赫曼‧丘泰(Abdur Rahman Chughtai)的《無盡旅程:中國女孩》便印證了揉合東方藝術題材的手法,作品將於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拍賣中呈獻。
佳士得世界藝術部主管Nishad Avari表示:「這項藝術運動對南亞地區的藝術創作影響深遠,難陀婆藪(Nandalal Bose,1882-1966)也深受影響,他的甘地畫作成功將這位反殖民主義者塑造成謙卑而堅定的人民公僕。」
孟加拉畫派強大的象徵主義令後世藝術家深受啟發,包括印度現代主義藝術家甘尼什‧佩恩(Ganesh Pyne)。
強硬運動,墨西哥,1920年代
1921年12月的一個晚上,墨西哥城街頭的牆上出現一篇宣言,言辭極具挑釁性,帶有職業拳手般的好鬥之心。宣言乃一名年輕的先鋒派詩人曼紐爾‧梅普爾斯‧阿斯(Manuel Maples Arce,1900-1981)所作,勸告墨西哥的知識份子要把握今天,不要活在過去。
阿斯寫道:「獨立之父伊達爾戈已歿,與聖拉斐爾和聖拉薩路一同逝去!」(Death to Father Hidalgo, Down with San Rafael and San Lázaro!)這裡所指的是墨西哥獨立的偉大英雄和兩名備受尊崇的聖人。該段宣言亦引述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的未來主義宣言:「一輛奔馳的汽車比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更加美麗動人。」
強硬運動由此誕生,這場文學和藝術運動結合未來主義等歐洲現代藝術潮流,以及墨西哥的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風格。
尚‧夏爾洛(1898-1979),《風景》,1930年作。油彩 畫布。30⅛ x 48¼ 吋(76.5 x 122.6公分)。此作於2015年11月20至21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56,250美元
參與這項運動的藝術家屬於左派,亦會參加工人遊行,但與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和壁畫運動藝術家不同,強硬主義藝術家拒絕以浪漫眼光看待墨西哥革命,反而堅持推動社會改革,並從民間傳說和哥倫布前時期藝術中汲取創作靈感。
這群強硬主義藝術家在維拉克魯茲一個公社聚集,並在當地出版《Horizonte》雜誌。該幢建築物於1927年遭受攻擊,其後運動解散。
食人主義運動,巴西,1920至1930年代
1928年,詩人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1890-1954)以名為「食人」的挑釁意識形態,企圖喚醒巴西社會,改變文化發展停滯不前的現狀。他認為巴西過去最強大的力量來自對殖民壓迫者的吞噬,以實現自治,他還宣稱巴西有責任對歐洲文化採取同樣的做法,以創造一種獨特的巴西現代主義。
安德拉德的妻子塔爾希拉‧多‧阿瑪拉爾(Tarsila do Amaral,1886-1973)是該藝術團體的領軍人物,她在巴黎學習繪畫,師承法國現代主義藝術家費爾南‧雷傑(Fernand Léger,1881-1955),並在當地認識到巴黎前衛派無視常規的特質。
埃米利亞諾‧迪‧卡瓦爾坎蒂(1897-1976),《嘉年華之夢》,1955年作。油彩 畫布。51 x 63吋(130 x 160公分)。此作於2011年5月26至27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782,500美元
這些想法融入食人主義運動的美學觀點之中,這種審美觀以工業原始主義(平坦的城市景觀和建築物)見稱,用色大膽,創造出夢境般的意像。
食人主義運動對後世藝術家影響極深,特別是1950年代末在巴西崛起的熱帶主義運動的相關藝術家。
黑人文化運動,法國,1930年代
影響力巨大的黑人文化運動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展開,由三位非裔詩人共同倡導。艾梅‧塞澤爾(Aimé Césaire,1913-2008)、里昂‧達瑪斯(Léon Damas,1912-78)和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1906-2001)一同創立學生報《黑學生》(L’Étudiant Noir),創刊號於1935年3月出版,刊載一篇塞澤爾撰寫的文章,回應西方對黑人文化和文學的解讀,言辭一針見血。
班‧恩溫伍(1921-1994),《無題》,1967年作。50 x 40吋 (127 x 101.5公分)。油彩 畫布。此作於2018年6月28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320,750英鎊
在1920年代的巴黎,黑人文化變成熱潮,歐洲先鋒派藝術家紛紛審視和借用非洲的藝術、音樂和舞蹈,從而發展出自己的現代主義形式作品。
黑人文化運動藝術家和作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宣稱非洲和背井離鄉的非洲人才是超現實主義的起源,並發展出獨有的瑰麗藝術形式。參與運動的藝術家包括班‧恩溫伍(Ben Enwonwu,1917-94)、林飛龍(Wifredo Lam,1902-82)及隆納‧穆迪(Ronald Moody,1900-84)等。
二戰期間,很多黑人文化運動藝術家和作家均離開歐洲,將這個概念帶到世界各地。塞澤爾前往馬提尼克,並在當地創辦一本關於黑人文化運動的雜誌。桑戈爾則前往塞內加爾,並在1960年當選為總統,推行一項涵蓋整個政府的計劃,透過藝術、音樂和戲劇學院於全國推廣黑人文化運動。他的著作,以及達瑪斯和塞澤爾的詩歌,為不少後世革命者帶來啟迪,包括解放運動領袖阿米爾卡‧卡布拉爾(Amilcar Cabral)。
埃及超現實主義,埃及,1940年代
「藝術與自由」是1930年代中在開羅出現的埃及超現實主義團體。1937年,團體發表《墮落藝術萬歲》宣言,聲援受納粹德國迫害的先鋒派藝術家和作家。
拉美西斯‧由南(埃及,1913-1966),《靠牆》,1944年作。油彩 畫布。14½ x 18⅔吋(37 x 47.4公分)。此作於2019年3月23日在佳士得杜拜售出,成交價387,000 美元
「藝術與自由」團體由埃及革命性詩人喬治‧亨內恩(Georges Henein,1914–1973)創立,他撰寫文章抨擊埃及文化機構的獨裁管理方式。這個團體致力揭示埃及社會極度不平等的情況。成員創作的畫作中毫不避諱地描繪殘缺和被肢解的屍體,藉此揭露埃及社會的腐敗,後來則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景象。
這個團體反對秩序、邏輯和美感,最初的創作靈感來自歐洲超現實主義,這是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和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1907-77)向其介紹的藝術模式。後來,他們摸索出自己獨有的風格,提出不受任何形式風格或主題約束的「主觀現實主義」(Subjective Realism)。
「藝術與自由」的前衛思想影響不少畫家和詩人,包括英國藝術家兼藝評人維克多‧馬斯格雷夫(Victor Musgrave)和攝影師艾達‧卡爾(Ida Kar)。
加爾各答團體,印度和孟加拉,1940至1950年代
1943年,八名野心勃勃的年輕藝術家在加爾各答會面,討論印度繪畫面臨的危機。大部份藝術家都曾接受孟加拉畫派的訓練或受其影響,但因為運動未能承認現代藝術的發展而感到失望。
作為堅定的革命派和反殖民主義者,這些藝術家也認為印度藝術應該反映國家的狀態。
佳士得專家Nishad Avari表示:「加爾各答團體的核心成員蘇布‧泰戈爾(Subho Tagore,1912-85)、苟思(Gopal Ghose,1913-80)及帕里托什‧森(Paritosh Sen,1918-2008)因為同樣對該地區近期的社會政治災難感到憂慮而走到一起,這包括飢荒、暴亂和次大陸分裂後的難民危機。」
苟思(1913-1980),《無題》,1959年作;兩幅紙本作品。乾蠟筆 紙本。9¼ x 13⅜吋(23.5 x 34公分)。估價:6,000-8,000美元。此作將於2020年6月24至30日於「永恆熱忱: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網上拍賣」中呈獻
雕刻家達斯古塔(Prodosh Dasgupta)曾寫道:「崇拜神和女神的時代已經過去。藝術家不能再漠視他所處的年代和身邊的事物、人和社會。」
加爾各答團體致力將現代藝術大眾化,使其擺脫精英主義的束縛。早期的作品以社會現實主義為主題,描繪人民承受的苦難,但不久後藝術家便開始將歐洲題材融入作品當中,並從畢加索(Picasso)、馬蒂斯(Matisse)和布朗庫西(Brâncusi)等藝術家創作中汲取靈感。茍思兩幅色調熾烈的蠟筆畫(上圖)中可見加爾各答團體結合現實主義主題和歐洲表現主義的手法,作品將於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拍賣中推出。
激進藝術家團體,印度,1940至1950年代
影響深遠但生命力短暫的激進藝術家團體於1947年在孟買成立,當時正值印度獨立。團體的主要創辦人和發言人是激進派藝術家佛蘭西斯‧牛頓‧索薩(Francis Newton Souza,1924-2002),這位富有魅力的反叛人物曾因繪畫情色畫作和批評西方學院派教學方式而被藝術學校開除。
佛蘭西斯‧牛頓‧索薩(1924-2002),《無題》,1984年作;兩幅紙本作品。混合媒材、以化學品處理的雜誌紙。8½ x 8⅞吋(21.6 x 22.5公分); 12⅜ x 9吋(31.4 x 22.9公分)。估價:5,000-7,000美元。此作將於2020年6月24至30日於「永恆熱忱: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網上拍賣」中呈獻
索薩和朋友賽耶•海德爾•拉扎(Sayed Haider Raza,1922-2016)接觸過加爾各答團體後,感受到團體對創造一種純粹印度藝術的渴望,深受啟發,決定成立激進藝術家團體。Nishad Avari表示他們的藝術在風格上「結合前衛風格與印度題材,充滿宗教和神話的象徵意義」。
索薩和其他合作者經常在孟買的Chetana餐廳見面,那裡是城中反世俗人士的落腳點。在印度獨立帶來的樂觀氣氛之中,他們與民族主義詩人穆克‧拉傑‧阿南德(Mulk Raj Anand)和形而上學作家拉迦‧拉奥(Raja Rao)討論嶄新現代藝術的內涵。
激進藝術家團體的最後一場展覽於1951年舉行,當時索薩和拉扎已移居歐洲。另一位重要成員麥克布勒‧費達‧胡森(Maqbool Fida Husain,1915-2011)在1990年代因為多次接到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發出的死亡威脅,最後被迫流亡倫敦,他的作品《無題》將於簡與基托·德‧波爾伉儷珍藏中呈獻。
非洲不良藝術家公社,美國,1960年代
在美國「黑色力量」藝術團體之中,影響力能與非洲不良藝術家公社(Africobra)媲美的屈指可數。這個於1968年在芝加哥成立的藝術團體,在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及麥爾坎‧X(Malcolm X)遭暗殺後,致力為全球藝壇創造新的藝術視野。

沃茲沃思‧賈雷爾,《我比那些混蛋好得多,他們心知肚明》,1969年作。壓克力 畫布、金箔、銀箔、紙板。91.4 x 61公分,由藝術家及Kavi Gupta提供
在《Ten in Search of a Nation》一文中,團體創始成員傑夫‧唐納森 (Jeff Donaldson,1932–2004)闡述這套創新的黑人藝術美學:將非洲與美國的美學理念共冶一爐。圖像帶有節奏,並從非洲音樂和運動中汲取靈感,豐富多變的色彩呼應不同口味的Kool-Aid汽水,而且藝術應該閃亮耀眼:「我們希望作品光芒四射,呈現出如同剛洗淨的頭髮和擦鞋後展現的光澤。」
這種被稱為「超真實」的美學樂觀向上,包含鼓勵黑人社群自強的積極訊息。雖然這個團體於二十世紀後期仍然活躍,但直至「Soul of a Nation」等近年的展覽才廣為人知。
新視野藝團,伊拉克,1960至1970年代
1960年代末,伊拉克藝壇百花齊放。支持社會主義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於1968年發動革命後掌權,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體系,新視野藝團(New Vision Group)由此誕生。藝團由畫家迪亞‧阿爾阿扎維(Dia Al-Azzawi,1939年生)創立,其追隨者支持泛阿拉伯團結的理念,並提倡新的阿拉伯現代主義運動,透過意識形態和文化將藝術家連結起來。

迪亞‧阿爾阿扎維,《狼嚎:詩人的回憶》,1968年作。油彩 畫布。84 x 104公分。由巴爾吉耶藝術基金會提供,相片由Capital D攝
泛阿拉伯主義是一種政治及文化意識形態,在殖民時代冒起,乃團結阿拉伯語世界和促進現代化的手段。對藝術家而言,這個強有力的概念有助孕育新的阿拉伯藝術形式。
新視野藝團提倡融入阿拉伯文字的抽象繪畫風格,並稱之為「抽象字母藝術」(Huroufiyah),他們認為這種風格象徵泛阿拉伯主義的統一理念。可惜隨著阿拉伯復興社會黨變成獨裁政權,伊拉克藝壇的短暫盛況亦戛然而止。藝團於1972年在貝魯特舉行最後一次展覽後解散,阿爾阿扎維則流亡英國。
反藝術審查團體,美國,1970年代
安妮塔‧史泰克爾(Anita Steckel,1930-2012)是一位敢作敢為的女權主義藝術家,也是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的前女友,她愛以尖刻幽默的手法諷刺社會的虛偽與謊言。1973年,她在紐約薩芬洛克蘭社區學院舉行的個展被多番阻撓,促使她成立「反藝術審查團體」(Fight Censorship Group)。該展覽展出多幅情色圖像,當中最極具爭議性的作品以勃起的生殖器為主題。

安妮塔‧史泰克爾,《鄉愁,紐約女巨人》,1973年作。拼貼照片、鉛筆、紙本。14⅝ x 19¼吋(37x 49公分)。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相片由Jason Mandella攝。由紐約Suzanne Geiss提供。© Anita Steckel
史泰克爾當時是從女性角度表達兩性的美國藝術家之一,為回應有關當局多番審查展覽的舉動,她成立女權組織,致力對抗外界對女性創作兩性藝術品的歧視。她在致傳媒的信中宣告自己的意圖,並指「如果勃起的陰莖進入女性身體並無不妥,那麼進入頂尖美術館也絕對理所應當。」
簽署請願信的藝術家還有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漢娜‧威爾克(Hannah Wilke)和瓊‧塞梅爾(Joan Semmel)。這場抗爭的時期十分關鍵,當時史學家及策展人正在重新審視西方藝術史,並質疑女性藝術家作品的匱乏。
由Jessica Lack 撰寫的《Global Art》(Thames & Hudson)分別於5月19日及6月30日在美國及英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