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佳士得紐約瑰麗珠寶拍賣中將呈獻這條璀璨藍寶石及鑽石手鍊,鑲嵌一顆重達43.10克拉的珍罕喀什米爾藍寶石,周圍鑲嵌無瑕鑽石,以饗珠寶藏家及愛好者。
藍寶石一直是佳士得拍場中備受矚目的精彩珍品。在此邀您一同回顧這些璀璨珍寶亮相拍場的燦爛時刻。
這顆來自緬甸的方形切割藍寶石,為評判其它藍寶石的尺寸、形狀、淨度和顏色樹立了當之無愧的標杆。
此顆藍寶石身世顯赫、來源不凡。1934年,小·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經珠寶商Raymond Yard介紹,從海德拉巴大君(Nizam of Hyderabazad)處購得此珍寶。1940年代,洛克菲勒委託法國珠寶商皮耶·卡地亞(Pierre Cartier)將此藍寶石重新切割成為如今的獨特造型,並鑲嵌在一枚戒指上,作為送給妻子艾比(Abby)的禮物。
這顆藍寶石是本文提及的藍寶石中尺寸最大的一顆,重量遠超其它藍寶石。它也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五顆藍寶石之一。
有關這顆藍寶石的歷史記錄,首見於1913年卡地亞工坊之中。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of Great Britain)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Czar Alexander II of Russia)的孫女——瑪麗皇后(Queen Marie),在丈夫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King Ferdinand of Romania)於1922年舉行的加冕典禮上佩戴了這條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項鍊。1947年,有著紐約「鑽石之王」之稱的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買下此條項鍊,後來一直為希臘皇室家族所收藏,直到2003年現身佳士得拍場。
這顆精美的蛋面藍寶石,是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在1972年2月送給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40歲的生日禮物。
2011年佳士得紐約舉辦的「伊麗莎白珍藏:傳奇珠寶 第一部分」拍賣中呈獻這條重約52.72克拉的夢幻藍寶石項鍊,打破了拍賣史上緬甸寶石每克拉成交價記錄。
這顆備受矚目的藍寶石被稱為「亞洲藍色美人」(Blue Belle of Asia),擁有絕佳的淨度和美麗的孔雀藍色,來源顯赫有序,注定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藍寶石。
重逾350克拉的藍寶石少之又少,而這顆約392.52克拉的藍寶石於2014年11月11日佳士得日內瓦瑰麗珠寶拍賣中以低估價的兩倍價格成交,刷新藍寶石的世界拍賣紀錄。
這條華美的項鍊由21顆總重109.08克拉的頂級喀什米爾藍寶石組成,其製作逾耗時十五年之久。
1881年,在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藏斯卡(Zanskar)地區的一次山體滑坡後,人們在露出的岩層中發現了藍寶石礦藏,喀什米爾藍寶石的歷史也由此開啟。世界上最為美麗和昂貴的藍寶石大部分都來源於此礦區——這條項鍊上的藍寶石也不例外。
到了1887年,喀什米爾的第一個藍寶石礦已被開採殆盡,寶石生產也隨之停止。因此,珍藏級別的喀什米爾藍寶石如今極為罕見。這條被稱為「The Peacock Necklace」的項鍊集多顆驚豔絕倫的藍寶石於一體,實為拍賣場上最難得一見的珍品之一。
這顆瑰麗非凡的橙粉紅色剛玉來自有「寶石之島」(Island of Gems)美譽的斯里蘭卡。「Padparadscha」在僧伽羅語(Sinhalese)中有「盛放的水蓮花」之意,而它的橙粉紅色則來源於寶石中不同化學元素間的平衡和組合。
通常情況下,橙粉紅色剛玉會呈現出一種三文魚粉色,所以像此枚戒指這樣帶有橙色調且重逾28克拉的寶石極為少見。
這條來自卡地亞的手鏈上有8顆呈天鵝絨藍色、枕形切割的喀什米爾藍寶石,以鉑金鑲嵌,四周密鑲鑽石。尺寸最大的藍寶石位於手鏈的正中,其它藍寶石依次向兩端排列。
這條1923年於法國製成的手鏈,不僅線條簡潔流暢,設計亦利落精美,完美體現裝飾藝術(Art Deco)之精髓。
這顆藍寶石於2015年佳士得香港拍賣中亮相,成交價創下了喀什米爾藍寶石每克拉均價的記錄。2014年,SSEF(瑞士寶石學院)曾對其進行檢測,結果證明它所擁有的極高淨度是天然形成,並非後期人工加熱處理而成。
此顆藍寶石所有的罕見圓形切割、鑲有多顆鑽石的戒圈以及18K黃金底座,共同成就了它在拍賣場上創下的佳績。
來自當代亞洲設計師Anna Hu的這枚胸針選取不同顏色的寶石,共同簇擁著一枚重約58.29克拉枕形切割的藍寶石。
Anna Hu的設計糅合東西方,其靈感則來源於古典音樂、自然環境、印象派和新藝術派等藝術元素。這枚「Côte d’Azur」胸針2013年在日內瓦拍賣亮相時,以接近低估價兩倍的價格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