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六十載的藝術生涯中, 傑哈德·李希特探索了多種創作形式,承载着多重藝術浪潮,不斷為藝界注入創新活力和驚人之作。他被譽為當今最偉大的在世藝術家,更飽受亞洲藏家尊敬愛戴。佳士得將於七月香港夜拍中隆重呈獻一幅李希特抽象鉅作,我們藉此邀您回顧藝術家這一生光輝旅程,並剖析其作品令藏家趨之若鶩的七大原因。
- 1
-
他開創的「刮除」(Squeegee)畫法革新了繪畫的發展
1980年代,李希特在其抽象藝術作品中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以刮板或刮水刷將畫面本身已有的顏料擦拭刮除,模糊輪廓,不同層次的紋理和效果由此顯露出來,為原本構圖增加更多活力和闡釋的可能性。這一創作方式不但是藝術家的重要創舉,更代表了藝術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脫離了筆刷的桎梏,翻開了抽象藝術的新一頁。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李希特發展出多元藝術語彙,靈活運用多種媒材,包括照片、裝置、建築等。他以玻璃為素材創作的大型裝置作品為人熟知,譬如2007年為科隆大教堂設計的彩窗。他從未徹底摒棄某一創作方式,而是在同一時期內兼顧開展不同形式的創作,不斷進行實驗探索,挑戰著藝術語言的可能性。
李希特與二十世紀末期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等流派並肩而行,但又從未完全加入這些浪潮。他不斷吸收藝術史上層出不窮的新觀點,同時又對這些藝術哲學抱有嚴謹的懷疑態度。
在近六十載創作生涯中,李希特從未將作品局限於某一特定形式或風格。他的藝術在具象和抽象間不斷轉換,但有一點一直堅定不變——他的作品都圍繞藝術史關鍵問題進行探索和質疑。
李希特堅持探究圖像、寫實、 照片與繪畫之間的關係,這一創作理念對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家產生深遠影響。也許因為都接受過社會現實主義藝術教育的緣故,中國藝術家對李希特作品相見恨晚,尤其是其照片繪畫系列,為中國當代藝壇打開了一扇通往新時代的窗戶。
當代藝術家張曉剛最為世人熟悉的《失憶與記憶》、《描述》等系列作品,都可見李希特風格作為先例對其的影響,張氏以同樣抽離冷靜的風格,客觀審視中國近代政治歷史。
六十年代時,波普藝術在美國興起,李希特亦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探索照片圖像與繪畫間的關係,為其後期聞名世界的創作奠下基石。當大批歐洲藝術家擯棄了傳統繪畫,大肆實驗裝置藝術、觀念藝術時,里希特用細緻入微的照片繪畫讓人們重新審視繪畫與歷史的力量。
在這個攝影對繪畫提出諸多壓制與挑戰的年代,李希特的作品讓大量照片影像進入到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冷靜克制,不帶任何個人情緒,重拾畫作固有的經典意義,傳達背後永恆的冷靜真實。
李希特為當今在世藝術家中作品成交價格最高之一,作品每於拍賣行亮相總是一鳴驚人,拍賣紀錄不斷刷新,見證市場對李希特作品的一致認可和殷切需求。
其作品於2015年創下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直至三年後才被打破,而該作品現仍保持世界第四高價作品成交記錄。
約四成李希特作品現為世界各大博物館及機構收藏。2020年3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李希特舉辦個人回顧展,將為他近二十年來於美國首次舉辦大型展覽,囊括其六十載藝術生涯中逾100件作品。展覽將進一步增強其他在美國的影響力。展覽更將於8月巡迴至洛杉磯當代美術館展出,令東西海岸藏家都有機會一睹這位偉大藝術家的鉅作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