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藏家热爱杰哈德·李希特的七大原因

全球藏家热爱杰哈德·李希特的七大原因

在近六十载的艺术生涯中, 杰哈德·李希特探索了多种创作形式,承载着多重艺术浪潮,不断为艺界注入创新活力和惊人之作。他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在世艺术家,更饱受亚洲藏家尊敬爱戴。佳士得将于七月香港夜拍中隆重呈献一幅李希特抽象巨作,我们藉此邀您回顾艺术家这一生光辉旅程,并剖析其作品令藏家趋之若鹜的七大原因。

杰哈德·李希特(1932年生),《霜(1)》,油彩 画布,144.8 x 100 公分 (57 x 39 38 吋),1989年作,此作将于2020年7月10日在佳士得「ONE:现当代全球联合夜拍」中呈献

杰哈德·李希特(1932年生),《霜(1)》,油彩 画布,144.8 x 100 公分 (57 x 39 3/8 吋),1989年作,此作将于2020年7月10日在佳士得「ONE:现当代全球联合夜拍」中呈献

  • 1
  • 他开创的“刮除”(Squeegee)画法革新了绘画的发展

1980年代,李希特在其抽象艺术作品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以刮板或刮水刷将画面本身已有的颜料擦拭刮除,模糊轮廓,不同层次的纹理和效果由此显露出来,为原本构图增加更多活力和阐释的可能性。这一创作方式不但是艺术家的重要创举,更代表了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脱离了笔刷的桎梏,翻开了抽象艺术的新一页。

  • 2
  • 他不断试验融合多种媒材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李希特发展出多元艺术语汇,灵活运用多种媒材,包括照片、装置、建筑等。他以玻璃为素材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为人熟知,譬如2007年为科隆大教堂设计的彩窗。他从未彻底摒弃某一创作方式,而是在同一时期内兼顾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作,不断进行实验探索,挑战着艺术语言的可能性。

德国 科隆大教堂彩色玻璃窗,古董花玻璃 吹制,2007年作,2300 x 900 cm
德国 科隆大教堂彩色玻璃窗,古董花玻璃 吹制,2007年作,2300 x 900 cm
德国 科隆大教堂彩色玻璃窗(局部)
德国 科隆大教堂彩色玻璃窗(局部)

  • 3
  • 他创作风格极为多元,挑战时下风潮

李希特与二十世纪末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与观念艺术等流派并肩而行,但又从未完全加入这些浪潮。他不断吸收艺术史上层出不穷的新观点,同时又对这些艺术哲学抱有严谨的怀疑态度。

在近六十载创作生涯中,李希特从未将作品局限于某一特定形式或风格。他的艺术在具象和抽象间不断转换,但有一点一直坚定不变——他的作品都围绕艺术史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和质疑。

  • 4
  • 他对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影响深远

李希特坚持探究图像、写实、 照片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这一创作理念对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产生深远影响。也许因为都接受过社会现实主义艺术教育的缘故,中国艺术家对李希特作品相见恨晚,尤其是其照片绘画系列,为中国当代艺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时代的窗户。

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最为世人熟悉的《失忆与记忆》、《描述》等系列作品,都可见李希特风格作为先例对其的影响,张氏以同样抽离冷静的风格,客观审视中国近代政治历史。

  • 5
  • 他的照片系列油画复兴了具象绘画

六十年代时,波普艺术在美国兴起,李希特亦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探索照片图像与绘画间的关系,为其后期闻名世界的创作奠下基石。当大批欧洲艺术家摈弃了传统绘画,大肆实验装置艺术、观念艺术时,里希特用细致入微的照片绘画让人们重新审视绘画与历史的力量。

在这个摄影对绘画提出诸多压制与挑战的年代,李希特的作品让大量照片影像进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冷静克制,不带任何个人情绪,重拾画作固有的经典意义,传达背后永恒的冷静真实。

《施密特一家》,油彩 画布,1964年作,125 cm x 130 cm ,德国 汉堡美术馆
《施密特一家》,油彩 画布,1964年作,125 cm x 130 cm ,德国 汉堡美术馆
  • 6
  • 他是当今作品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李希特为当今在世艺术家中作品成交价格最高之一,作品每于拍卖行亮相总是一鸣惊人,拍卖纪录不断刷新,见证市场对李希特作品的一致认可和殷切需求。

其作品于2015年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直至三年后才被打破,而该作品现仍保持世界第四高价作品成交记录。

  • 7
  • 全球多个一流机构均曾为他举办个展

约四成李希特作品现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机构收藏。2020年3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李希特举办个人回顾展,将为他近二十年来于美国首次举办大型展览,囊括其六十载艺术生涯中逾100件作品。展览将进一步增强其他在美国的影响力。展览更将于8月巡回至洛杉矶当代美术馆展出,令东西海岸藏家都有机会一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巨作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