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厚民表示︰「從手工藝品到雕塑,再到近期的油畫和古董家具,這些收藏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在欣賞藝術方面的轉變。」他於2000年成立工作室後,便一直低調地收藏藝術品,並於俯瞰香港深水灣和淺水灣美景的複式寓所內展示這些珍藏。
在香港藝術博覽會上,傅氏向布朗畫廊買下克勞德·拉蘭內(Claude Lalanne)設計的「Banquette Gingko」銀杏長椅,並示︰「我被它的雕塑美感深深吸引,同時它又有實用的一面,我偶爾也會坐在椅上。」
由此出發,這件藏品為他帶來一個委託項目,並讓他得以將另一件藝術品收歸囊中。「買下長椅後,布朗先生邀請我為他設計香港的畫廊,我亦有機會於畫廊舉行的展覽上買下拉蘭內的『Crocoseat』鱷魚椅子。看到天性兇猛的鱷魚竟然變得如此精緻,感覺十分有趣。」
傅厚民家中還有一件購自紐約軍械庫展覽會的意大利活動几,由伊科·帕里斯(Ico Parisi)設計,並由De Baggis於1958年製作。他指︰「精湛的工藝與設計能互相融合,成為如此實用的東西,讓我嘆為觀止。」
傅厚民在20年的設計生涯中平步青雲,經常主理奢華項目,不但將融貫中西的時尚設計美學與天然物料相結合,更注重「體驗,而非只講求美感」。
這位設計師於香港出生,曾在劍橋大學修讀建築(他表示︰「我喜愛美術,但父母希望我成為專業人士。」),他完成首個酒店設計項目香港奕居時年僅35歲,隨即聲名大噪。
傅厚民其後主理的委託項目包括為倫敦The Berkeley酒店設計特色套房,以及為Villa La Coste酒店設計、獲譽為「現代普羅旺斯」的公共空間。Villa La Coste酒店位於帕特里克·麥基倫(Patrick McKillen)擁有的酒莊內,設有28間套房,不但匯聚世界級藝術收藏,也是一座建築傑作。此外,傅厚民亦配合客戶需要,以簡潔美學手法,為艾曼紐·貝浩登(Emmanuel Perrotin)設計四間風格截然不同的亞洲畫廊。
談到這次合作時,傅厚民表示︰「貝浩登畫廊的亞洲總監非常喜歡奕居的設計,認為與艾曼紐的公寓感覺相近,因此認為我們將會非常合拍。」合作項目包括位於上海外灘「猶如嵌入斜頂閣樓的白盒子」,以及香港K11購物藝術館建築內的畫廊。
這些委託設計項目「訴說品牌的故事」,而傅厚民則透過為André Fu Living設計的家品和配飾,展示自己的風格。André Fu Living是他與年輕工匠合作的項目,於2019年在米蘭推出。
上圖背景中的屏風是此合作項目的成果之一,傅厚民表示︰「作品主要想頌揚中國手工藝,但同時亦呼應香港的城市生活和摩天大廈,因而構建出一場有趣的對話。」
繼米蘭之後,André Fu Living的作品亦於紐約53 West 53大廈的示範單位中展出,這座大樓由讓.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並與現代藝術博物館相連。此項目見證傅厚民首次進軍美國市場,而他於2018年為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系列設計的立體「Ribbon Dance」座椅,則成為其首件藏品級家具作品。
傅厚民家中展示的收藏,反映出他仍然熱愛藝術品。「我喜歡艾末末作品惹人爭議的特質,而他於2010年創作的《無題(具體神聖比例)》,更將這種特質與黃花梨木雕工藝結合,非常出色。」
他的藏品亦包括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和蘇笑柏的作品。「葛姆雷的雕塑來自《領域》系列,他形容作品企圖將『肉身與靈魂分開』。至於蘇笑柏的《滿意1號》則非常立體,作品噴上多層亮漆,部分出現裂紋和破損,細看之下會發現裡面有許多色彩。」
傅厚民的第二本著作《Crossing Cultures with Design》(由Thames & Hudson於2020年2月出版)亦顯示,他將旅行體驗直接融入設計理念之中,並指︰「我參與許多酒店項目,而且經常要到當地完成設計,所以我實際上是以遊牧浪人的角度,擁抱和回應不同文化。」
他家中的一件藏品見證了這趟旅程的開端︰「我在伍斯特郡墨爾文學院就讀時,為應考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美術科而創作了這個紫色的旋轉花瓶,這是我創作的唯一一件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