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於1899年生於四川,是二十世紀中國藝壇最重要、也最多產的畫家之一。他尊崇中國畫史中描繪雲山的傳統,尤其欣賞宋元時期「雲山派」的重要畫家,如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和方從義。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他致力於臨摹學習前人的技法,終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跳出傳統中國山水的藩籬,開始創製獨具一格的潑墨技法。即便是這樣超前的風格,其基礎仍可追溯到唐代畫家王洽的畫風。
張大千於1965年創作此幅《雲山古寺》。佳士得香港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認為:「此時期是張大千風格大變的轉折點。」1949年,因國內政治形勢風雲突變,張大千別離故園,遊歷世界各地,先後在阿根廷門多薩、巴西聖保羅和摩詰,以及美國加州卡梅爾居住,最後於1978年才返回台灣定居。
國外的生活經歷開拓了畫家眼界,使張大千接觸到更多在國內無法見到的藝術風格,全新的文化體驗和地理位置無疑成為創新的動力。此時,張大千創立潑墨技法並著力發展,越發得心應手,一九六〇年代初期更融入潑彩元素,登上潑墨法門的巔峰。
張大千,《雲山古寺》,一九六五年作。鏡框,設色金箋。172 x 89.5公分 (67 ¾ x 35 ¼ 吋)。估價待詢。佳士得香港於2017年5月30日舉行的山嵐靄色 氣韻淋漓—梅雲堂舊藏《雲山古寺》拍賣中呈獻此拍品。
對於江炳強和其他研究張大千的專家來說,印象派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與張氏新風格的聯繫顯而易見,但是張大千雖然聲稱欣賞畢卡索的藝術,但他拒絕承認西方當代藝術對其藝術風格的直接影響。江炳強認為:「張大千以中國藝術家的身份立足世界藝壇,其地位是不可匹敵的。」
另一導致張大千畫風轉為抽象的重要因素,是他於一九五〇年代晚期所患之眼疾,導致之前一直致力的工筆一路畫風顯得力不從心。江炳強指出:「這加速和推動了張大千將繪畫風格轉向潑墨。」
在《雲山古寺》中,張大千在題識中直接點出其新風格的誕生為自開法門。題識云:「爰翁寫雲山,不襲元章父子、房山、方壺一筆,自開法門。」這一藝術宣言鮮明地反映了畫家的全新風格;一方面仰賴中國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又超越傳統,成為張大千藝術創新的結晶。
張大千以潑墨法繪成《雲山古寺》,自開潑墨法門,體現了他藝術風格的轉變。江炳強表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中,往往「使用顏色去營造一種趣味性及景深感」,然而此幅則「更克制,顏色僅僅是襯托,酣暢淋漓、自由流淌的墨色構成了畫的主體。」
「總而言之,」江炳強解釋道,「張大千用濃淡乾濕的墨色去清晰準確地表現出層次感。」墨色雖層層交疊,但畫面亦不顯得重,正是「這幅作品如此特別的原因」。他說,「當你站在畫前面,便能感受到畫中恢弘的氣勢,而一股輕盈之感亦油然而生,這就是《雲山古寺》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潑墨技法可追溯到唐代,但是張大千對潑墨山水的演繹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在畫中,藝術家不完全拘謹於抽象表現風格,也去描繪具體的細節,包括水與山等,令你可以細辨其景。」江炳強說,張大千的作品「使中國畫的傳統得到昇華,而最終並不是離開它。這個意義上,他的確是『自開法門』。」
《雲上古寺》是張大千潑墨巔峰大成之作,對江炳強而言,這也是一件「令人念念不忘、總希望有一天能重遇的作品,更是藏家願望清單上可遇不可求的鉅作。」
《雲山古寺》將於佳士得香港2017年5月30日舉行的山嵐靄色 氣韻淋漓—梅雲堂舊藏《雲山古寺》拍賣中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