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習不同類型的青銅器
中國古代祭祀用的青銅器一般整套製作,以置於達官貴人的墓中,盛載供奉祖先的祭品。每套禮器均包含大量不同造型的青銅器,各有特定的名稱。有意收藏各式青銅器的藏家,必須認識各類器具的名稱,以下是部分較常見的古代青銅器造型:
方彝:盛酒禮器(上圖),長方形錐腹,配以斜頂形蓋。
卣:盛酒禮器(上圖),器身呈橢圓形,頂有提樑,一般配以蓋。
尊:另一種盛酒禮器,口沿外撇呈喇叭狀,高頸鼓腹。(上圖)
爵:古代禮器中造型最獨特的器具(上圖),是另一種酒器,口沿外撇,上有螺旋柱子,尾尖翹,底有長三足。
盉:連蓋盛酒禮器(上圖),配以雙足或三足,圓肩上有斜壼嘴,與圈耳相對。
簋:古代食器(上圖),扁圓腹配以高足,一對圈耳通常刻有獸首紋飾。
方形:不少標準青銅器器為方形,包括方尊、方壺和方鼎。方形器皿對古代權貴而言別具意義,更加稀有。
2. 留意銘文
從商朝後期(公元前1600至1100年)開始,部分青銅禮器上刻有銘文,註明委託鑄造器具的人、製作日期和用途。
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的器皿銘文較為簡單,而西周的青銅器(公元前九至八世紀)的銘文則較冗長複雜。刻有銘文的青銅器更加珍稀罕見,價值亦更高昂。
確定銘文的年份非常重要,因為有時藏家會在青銅器製成後多年,才加上銘文。
3. 注意委託鑄造青銅器的人
中國古代青銅器往往由曾由多位藏家收藏,歷史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上乘的藏品往往來自重要知名的珍藏,因為這些青銅器均由中國位高權重的人物委託製作。
器皿上通常刻有望族的印記,顯示委託人的顯赫身份,使器具成為現存中國皇族和貴冑的象徵。
4. 留意品相
藏家未必能即時察覺古代青銅器的品質問題,因此要進行X光檢查,查看是否有隱藏的破損之處,因為精密的修復技術可以仔細隱藏裂縫或鏽蝕情況。
5. 了解與古代青銅器相關的時期
可被歸類為「古代青銅器」的器具歷史橫跨1,800年,從商朝(公元前1600至1100年)到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藏家必須了解每個時期的不同青銅器風格。器皿越「古典」,與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關聯便越緊密,並通常在商朝(公元前1600至1100年)和西周(公元前1100至771年)年間鑄造。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至476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5至221年)和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出現了更精細的造型、造工和紋飾。隨著金屬工藝進步,戰國時期的器具、裝飾品、配件和刀刃也鑲嵌複雜細緻的金、銀和綠松石。後期也經常採用繁複的紋飾,包括捲葉紋和獸紋。
6. 注意銅鏡
古代亦非常流行以青銅製成的鏡子,鏡面經過仔細打磨拋光。雖然最早的銅鏡源於新石器時代,但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75至221年)開始才大量鑄造,而最精美的銅鏡主要來自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和宋朝(960至1279年)。
中國到清朝(1644至1912年)仍有製作銅鏡,因此必須確認銅鏡的鑄造時期,並要留意鑄造品質和沒有拋光的鏡背採用的紋飾造型。
7. 飾物和祭祀用的兵器
古人亦會鑄造祭祀用的青銅兵器,包括刀劍和斧頭,另外還有精致的飾物,例如腰帶鈎,顯示物主的身份地位。
這些都是用於典禮,或作為權貴的陪葬品,以供其於死後使用。
8. 慎防後期的仿古青銅器
「仿古主義」大概是悠久中國藝術史中最突出的主題,無論是青銅,還是玉器和陶瓷等製品,都有不少後期仿製的古青銅器造型和紋飾。
明清兩代的青銅器往往與前朝的出品非常相似,但鑑定年代時必須非常謹慎。後期鑄造的青銅器向中國古代的傑作致敬,本身亦應被視為優秀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