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多彩、精美無朋:中國外銷瓷呈獻The Tibor珍藏

中國出口藝術資深專家馬博懿(Becky MacGuire)引領我們一同賞析The Tibor珍藏,乃藏家嘔心瀝血40餘年方才集成。 收藏中可見多件精美罕有的「tibores」華麗巨型瓷瓶,The Tibor珍藏之名便來源於此

main-880

所有藝術品都滿載著各自的文化歷史,其所畫何物、如何製作、怎樣使用,或是流傳過幾代藏家,都是歷史的承傳體現。在中國出口藝術品中,尤為如此。每一件精品都向歷史颔首,當年的收藏趨勢均預示著如今藝術、設計和鑑賞的全球化活力。

中國外銷瓷是指專為出口至西方而在中國製造的瓷器。」佳士得中國出口藝術資深專家馬博懿(Becky MacGuire)解釋道。「在歐洲,直至1710或1720年代才生產出粘土陶瓷。沒人知道怎樣燒製出堅硬潔白的瓷器。只有中國人在幾百年前便掌握了這一門技藝。」

中國瓷器很快便風靡整個歐洲,成為令人趨之若鶩的奢華精品。專家表示,中國瓷器首次出現在歐洲市場要追溯至14世紀,而隨著航運不斷發展,歐洲對華貿易亦穩步增加,每艘從歐洲啟航去往亞洲的商船都「期望帶著來自中國的商品滿載而歸」。15、16乃至17世紀時,愈來愈多的中國瓷器來到歐洲。

三百多年間,從亞洲遠渡重洋來到歐洲的藝術品和工藝品也開始有所變化,中國工匠意識到歐洲人的興趣所在,於是嘗試投其所好,而歐洲公司和藏家也發現可以委託製造與自己品味相契合的藝術品。應運而生的中國出口藝術便是融貫東西方審美理念的上佳範例。

The Tibor珍藏包含各種各樣的中國外銷瓷器,如紋章瓷器、「粉彩」和「素三彩」等彩釉瓷器、風趣詼諧的餐具和人像等,均是上乘之作。西班牙買家和愛好者將佈滿華麗紋飾的巨型瓷瓶稱為「tibores」,此收藏中可見多件精美罕有的「tibores」瓷瓶,The Tibor珍藏之名便來源於此。

該詞也暗示了這一珍藏的拉丁起源,藏家嘔心瀝血40餘年方才集成這一珍藏,不僅擁有中國出口貿易鼎盛時期的外銷瓷器精品,亦不乏一系列多件專為當時在西班牙和中北美洲西班牙領土(「新西班牙」)生活的藏家所製的珍品。

「西班牙殖民者於1520至1820年間生活在美洲。」馬博懿說道。「富有的貴族總督在當地過著衣食無憂的愉快生活,新西班牙時期對中國陶瓷精品的熱愛也一定是當年的上流品味。」

西班牙藏家尤其熱愛體積龐大、色彩艷麗的中國瓷器,在The Tibor珍藏中可見一斑。精選拍品包括一尊高約5英尺、佈滿繁花錦鯉圖案的彩色琺瑯花瓶;從頭至尾均精美雕刻的仙鶴與公雞;為存放朱古力或是裝飾而製作的瓷器;為皇室特製的瓷器等——珍藏中數件精美瓷瓶原乃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委託製作。

The Tibor珍藏中亦有豐富的餐具可供選擇——既有用於上菜的餐具,亦有僅為展示之用的盤碟,更具有戲劇意義的,則是一系列飾有魚鳥紋樣的蓋碗,專為撲散蒸汽之用。

佳士得此前曾呈獻部分The Tibor珍藏,並將於2021年1月推出珍藏中更多精品。2019年4月亮相拍場的一件拍品以言簡意賅的形式總結了中國外銷藝術品背後的歷史:狩獵主題大盌乃清乾隆時期約1785年所製,「盌外部可見中國常見的獵虎圖案,一些騎手在馬背上馳騁,還有一些狩獵者正將長矛擲向那頭可憐的老虎。而盌內部則繪有歐洲常見的獵狐之旅。」

「歐洲的獵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中國的琺瑯彩工匠絕對無從知悉。他拿到圖紙後會觀摩獵手的衣著、狩獵號角和狐狸的模樣,隨後依樣將圖案繪製於瓷器之上。」

「舉世罕見的中西合璧藝術精品」便由此誕生,專家補充道。「十八世紀時歐洲與亞洲間產生如此文化交流,實乃驚人創舉。我認為這件大盌完美體現了中國外銷瓷的精髓所在。」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