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澤華夫人 (J. Watson Williams)來自紐約由提卡,是一位富有的美國遺孀,同時也是收藏家暨慈善家。1883年6月9日,韋夫人來到紐約的美國藝廊 (American Art Galleries) 瀏覽美國畫作及亞洲瓷器,此時一件周身飾有精美蓮花紋樣及對稱龍耳的中式大瓶映入了她的眼簾。
韋夫人生於1824年,本名海倫·伊麗莎白·孟森(Helen Elizabeth Munson),父親是工業家阿爾弗雷德·孟森(Alfred Munson)。韋夫人精於投資,將自己從父親那裡繼承的遺產發揚光大。六十歲那年,她大部分時間都和愛女瑞秋(Rachel)和瑪利亞(Maria)一同旅遊,購買華服、珠寶、家具,及美術和裝飾藝術作品等,為家族收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件大瓶看上去尤為特別,不僅因為其尺寸碩大,總高52.7公分,更採用獨特的鬥彩裝飾技巧,製作難度極大,而且成本高昂,需要工匠需於未經窯燒而透氣及滲水的器物表面以釉下鈷藍描畫細緻的輪廓線條 ,每一次落筆均不容有失。
瓶身四周飾以纏枝蓮紋,瓶肩飾以一圈別緻的蝙蝠紋與雲紋,瓶身更繪有四個奪目的鎏金「卍」字圖案,以及模仿靈芝形態的如意紋,為歷朝歷代喜聞樂見的吉祥符號。
韋夫人深受震撼,當場買下此鬥彩大瓶,並將其帶回由提卡Fountain Elms的祖宅,這座意大利風格的宅邸容納了韋夫人不斷擴大的藝術珍藏,包括美國風景畫作、巴比松畫派肖像作品,以及中國和日本瓷器等。
鬥彩大瓶的收據現依然保存良好,另有一份1888年3月3日的庫藏記錄以及一幀照片,證明此瓶連底座原陳設於韋夫人起居室內。
藏家此時已進一步了解這件鬥彩大瓶的重要意義。1883年11月27日,她收到藝廊發出的信函,告知她此瓶來自約1736至1750年間的乾隆時期,極其珍罕難得:據藝廊所知,「世上唯一能與此瓶媲美之作」,乃一例「抱月瓶」,來自「華偉德先生 (W. T. Walters)珍藏,華先生素以其東方藝術藏品之精在國內享負盛名」。
兩件珍品的命運亦彼此相似。華偉德抱月瓶被贈予巴爾的摩華特斯藝術博物館,而本次上拍的鬥彩大瓶則成為孟森-威廉斯-普羅克托藝術學院珍藏的重要傑作。韋夫人之女瑪麗亞、夫婿托馬斯·普羅克托(Thomas Proctor),以及瑞秋鰥夫(亦是托馬斯的同父異母兄弟)弗雷德里克·普羅克托一同,於1936年正式成立藝術學院。
1960年,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設計的全新國際風格建築成為博物館的最新地標。這裡隨後成為一流藝術機構,館藏藝術品超過13,000件,同時擁有藝術學院,並開設表演藝術項目和教育分部。
本次拍賣亦由孟森-威廉斯-普羅克托藝術學院委託上拍,拍賣收益將用於海倫·孟森·威廉斯購藏基金。
此瓶與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的抱月瓶有數個相似之處,兩者皆工藝精湛、形體碩大,而且均飾以細膩精緻的鬥彩紋,製作難度可謂加倍。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部主管安偉達說道。
「畫師用釉下鈷藍勾繪出圖紋輪廓,接下來再將器身掛施透明釉並進行窯燒。瓷胎出窯冷卻後,方於青花線內精心填施諸色釉上琺瑯彩,並以較低溫度二次燒成。」
「每回窯燒總有殘次之作,加上大型器物較易變形破損,若要燒造出能符合御瓷嚴格要求的鬥彩大器,成本定然不菲。」
這就是為何大型鬥彩瓶如此珍罕難尋。事實上,北京故宮博物院迄今似乎僅發表過一例器身高於本拍品的近似例,高71.5公分。尺寸能與本次上拍的韋氏瓶相提並論者,僅有二例:一者為天津博物館著名的乾隆鬥彩耕織圖瓶;另一例是費布克美術館 (Philbrook Museum of art) 的泰貝家族珍藏天球瓶,於2018年5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拍出。
安偉達亦對此瓶的吉祥寓意做出說明。「武則天曾於公元693年將卍字這一佛教標識譽為『吉祥萬德之所集』。自此,卍字成為了歷朝歷代喜聞樂見的禎祥符號。」
而環飾瓶口及頸肩交接處的如意雲頭,則喻指「萬事如意」。
「鬥彩大瓶的如意雲頭紋與卍字,進一步證實了此瓶乃為皇家賀禮而燒造。」安偉達總結道。「加上承傳有緒的清晰來源,相信這件典藏級御製珍品定會備受藏家青睞,吸引各方爭相競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