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怀特生于芝加哥,是1930年代非裔美国艺术家百花盛放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透过艺术为其社群所面对的困境,以及对社会改变的渴望而发声。当时抽象派艺术之风甚为盛行,但在怀特40年的事业生涯当中,每当面对公民自由议题时他都一直坚守其比喻风格,并因此成为一位成功并广受瞩目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美国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怀特在1965至1979年期间任教于洛杉矶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卫·海默(David Hammons)和凯瑞·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都是他的门生。此次是首个怀特作品回顾展,展出其在艺坛屹立35年的版画、素描及绘画。展品将接续巡回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及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至2019年。
Made in L.A. 2018为汉默美术馆的第四个两年一度展览,将展出当代艺术家中之菁英代表的作品。由安妮·埃莱格(Anne Ellegood)及艾琳·克里斯托夫尔(Erin Christovale)负责策展,呈献逾32位活跃于大洛杉矶地区的艺术家之作品,当中以新晋代表为主。
虽然展览内容丰富多元,亦有集中带出数个主题:洛杉矶的历史与文化、当今的政治状况、身体的个人探索、仪式典礼的角色,以及气候变化。
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继承人玛荷丽·梅莉薇德·波斯特(Marjorie Merriweather Post)当今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曾由她所拥有的海湖庄园(Mar-a-Lago)被特朗普收购。这位杰出人士既是精明女商人,亦是经常举办媲美皇室级别的派对的社会名流,同时又是慷慨的慈善家。事实上,他也是一位装饰艺术的收藏家。机缘巧合,当史太林为了添购军备及发展工业化计划,而以廉价抛售沙皇时代的珍藏系列时,她与当时在苏联担任大使的
第三任丈夫约瑟·戴维斯(Joseph E. Davies)正好身处当地。
当时的玛荷丽·梅莉薇德·波斯特已购藏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法国装饰艺术,也拥有了她的首枚法贝热彩蛋;现在她获得建立苏联境外最佳俄罗斯装饰艺术珍藏的良机。整个珍藏都在希尔伍德庄园展出,这里正是她在华盛顿以外的别邸。珍藏当中,由天才珠宝匠彼得·卡尔·法贝热(Carl Fabergé)所制的珍品正在举行特展。玛荷丽·梅莉薇德·波斯特于1973年辞世,享年86岁,这次的展览是鉴赏其传奇珍藏的绝佳良机。
全球各地的多个展览都在纪念克林姆(Gustav Klimt)和席勒( Egon Schiele)这两位二十世纪杰出奥地利艺术家逝世100周年,然而因为纽约新艺廊拥有大量这两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所以又被视为在云云展览中最出色的代表之一。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定义并体现了「末日快乐」( joyous apocalypse),意指哈布斯堡王朝政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落幕的最后日子,同年亦为二人逝世之年。师生二人都因当年肆虐欧洲的流行性感冒而病故;克林姆享年55岁,席勒得年28岁。
纵然二人的人生环环相扣,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克林姆的情欲风格性感美艳,席勒的作品则展露强烈的表现主义气息。此场展览提供比较两位画家作品的机会,展出作品包括有1907年画作《艾蒂儿肖像一号》(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上图所示之1910年画作《黑羽毛帽》,以及绘于1916至1917年期间的《舞者》(The Dancer);席勒作品则有1910年作品《手臂交叉在头上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Arm Twisted above Head)以及1913年画作《友情》(Friendship)。
这是首个将十九世纪前拉斐尔派作品及其启发之作同场展出的大型展览;涵盖安杰利科(Fra Angelico)、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和范·艾克(Jan van Eyck)的画作,以及霍尔曼·亨特(Holman Hunt)、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与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作品,同时追溯这个圈子「重新发现」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故事,绝对是美感与心灵的飨宴。
这是近十年来首场为大卫·沃伊纳拉维奇(David Wojnarowicz)而举办的大型专题展览,被公认为1980年代美国最重要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他,很大程度靠自学成才,是一位风格激进的重要画家、摄影师、电影制作人、作家及社会运动活跃分子,他起初将自己的作品于店面及街道旁展示,又在纽约东村的大厦旁制作模板。
随着他的伴侣兼良师益友、摄影师彼得·赫哈(Peter Hujar)于1987年逝世,而他又获确诊染上爱滋病毒,沃伊纳拉维奇成为一位高调的政治运动参与者,积极对抗当时社会的不公义。他于1992年逝世,一如此展览所揭示,他的作品一直都充满热情而且精致细腻。
此展览与巴黎贾克梅蒂基金会(Fondation Giacometti)共同协办,重新探索贾克梅蒂的艺术语言。深受来自非洲、基克拉泽斯(Cycladic)、埃及大洋洲的艺术启发,贾克梅蒂一生都在其位于巴黎蒙帕纳斯区15乘16呎大小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其弟迭戈·贾科梅蒂(Diego Giacometti)为其助手。他制作的那些人像弱不禁风同时昂首阔步,细长的形态与当时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恢复,却仍然深陷分离与焦虑当中的群众产生共鸣。
古根汉博物馆及基金会与贾科梅蒂拥有悠长的合作历史——这位瑞士艺术家于1955年举办的首场博物馆展览,正是选址该机构位于纽约第五街的临时据地。该次展览更是这位艺术家逾15年来首场于美国的专属展览。
圣保罗双年展描画出持续繁盛的巴西当代艺术风貌,Gabriel Pérez-Barreiro
是此次第33届双年展的首席策展人, 他拣选了7位艺术家让他们为自己的作品策展,另外再由他策划12场独立展览,藉此对传统双年展模式作重新思考。
七位进行自我策展的艺术家分别为Alejandro Cesarco、Antonio Ballester Moreno、Claudia Fontes、卡琳·玛玛·安德森(Karin Mamma Andersson)、Sofia Borges、沃尔特西欧·卡尔达斯(Waltercio Caldas)及Wura-Natasha Ogunji,连同Pérez-Barreiro负责策展的12个项目,带出主题「情感相引」(’Affective Affinities’)。双年展举办地点为由建筑师尼迈亚设计的双年展馆,位于圣保罗伊比拉布埃拉公园(Parque do Ibirapuera)。
在空间宽广的盖蒂别墅博物馆观赏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巨型粘土雕塑,总是别具诗意。这座博物馆由让·保罗·盖蒂(J. Paul Getty)所建,作为研究古代世界的学术场地;虽然他本人从未到访过。杰夫‧昆斯的雕塑以外,此场充满启发性的展览亦带来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约瑟‧柯苏斯(Joseph Kosuth)、陈佩之(Paul Chan)及瑞秋·哈里森(Rachel Harrison)的作品,主题集中表述对柏拉图哲学的艺术回应。
透过多件出自二十世纪先锋艺术家手笔的霓虹标志、树脂铸型洞穴及亮面镜子,深入探索柏拉图对于理解人类处境的深刻影响,包括「沉思」此种终极柏拉图式体验。
瑞秋·萝丝(Rachel Rose)是一位值得注意的艺术家,她的影像作品《Lake Valley》是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央展览馆(Central Pavilion)最瞩目的作品之一。此作将现存已有短片以拼贴方式混剪,从十九世纪童书中撷取图像,再结合手绘动画,效果魔幻。
现在,作为时基媒体(Time-Based Media)「Future Fields Commission」的得主,萝丝被费城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一件全新的装置艺术。这位31岁纽约艺术家在其真人影片作品《Wil-o-Wisp》中,讲述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农业社会,一位女子的命运深受动乱、猜疑和迫害纠缠,藉此探讨真实与感知、历史与偶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