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不可錯過的最佳藝術主題紀錄片

大部分博物館如今暫時閉館,不妨在家中欣賞一些關於藝術和藝術家的優秀紀錄片。以下推薦的10部紀錄片,涵蓋倫敦、北京、紐約等世界都市,以至畢加索(Picasso)、巴斯奇亞(Basquiat)和斯特拉(Stella)等藝術大師

5-x-1-template-alt

《古根漢的藝術情緣》(2015年)導演:Lisa Immordino Vreeland

1978年和1979年的夏天,積琪蓮‧韋爾德(Jacqueline Weld)訪問佩吉‧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為這位大膽前衛的藝術贊助人傳記《Peggy: The Wayward Guggenheim》收集資料。然而,訪問的錄音帶卻下落不明,從未公諸於世。

數十年後,當導演Lisa Immordino Vreeland決定製作一套關於古根漢的電影時,從未想過會找到那些錄音帶。她偶然到訪韋爾德家時,在地庫一個放滿書本的箱裡,發現了這批消失多年的錄音帶,它們最後亦構成這部優秀紀錄片的框架。

電影主要探討歷史學家對古根漢的評價,因為世人常常批評她的品味被身邊的男性友人所左右,包括馬瑟韋爾(Motherwell)、羅斯科(Rothko)和波洛克(Pollock),但處境相同的男性,卻永遠不會遭到如此指責。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DogwoofGoogle PlayYouTube租看影片

《凝視瑪麗娜》(2012年)導演:Matthew Akers

這部紀錄片的一幕中,這位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對著鏡頭大笑道:「我想在死前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形式。」然而,她的眼神卻清楚顯示出自己絕非講笑。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正在籌備其事業生涯的巔峰之作——2010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個展「藝術家在場」,鏡頭跟隨她的腳步,記錄下她的準備過程。在連續三個月內,她每天有七個半小時坐在木椅上,不吃不喝,嚴肅地凝望坐在對面的人。阿布拉莫維奇起初被人視為瘋狂,後來則獲譽為行為藝術始祖,導演Matthew Akers在紀錄片中穿插藝術家一生的故事,並試圖解答如何定義藝術的問題。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DogwoofGoogle PlayYouTube租看影片

查理斯(Charles)和雷·伊姆斯(Ray Eames)夫婦出身寒微,最初在洛杉磯家中的空房裡製作夾板椅子,後來終於成為知名建築師、工業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對二十世紀的美國影響深遠。

身處家中的伊姆斯夫婦,約1970年,電影畫面。© 2011 Eames Office, LLC

《伊姆斯:建築師與畫家的天才二人組》由好萊塢演員詹姆斯‧法蘭科 (James Franco)旁述,透過檔案影片和業界重要人物的訪談,道出夫婦二人的故事。《紐約時報》形容這部獲得皮博迪獎的紀錄片「充滿藝術品、資訊、故事和人物,並以有條不紊的優雅的手法組織而成」。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租看影片

紀錄片製作人Gerald Fox曾拍攝關於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馬克·奎安(Marc Quinn)和布列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t Easton Ellis)的電影,這次則將鏡頭轉向傳奇攝影師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

羅伯特‧法蘭克在1958年以攝影集《The Americans》一舉成名,現已年過八旬,頗愛抱怨,而電影幾乎全是訪問這位藝術家的片段。法蘭克從曼哈頓布利克街舊工作室外望,表示:「年輕富有的雅皮士當然也有生活的權利,但我不想住在他們隔壁!」

羅伯特‧法蘭克,《印第安納波里斯》,1956年攝,來自他於1958年出版的著名攝影集《The Americans》。© Robert Frank,《The Americans》;紐約Pace MacGill Gallery提供

羅伯特‧法蘭克,《印第安納波里斯》,1956年攝,來自他於1958年出版的著名攝影集《The Americans》。© Robert Frank,《The Americans》;紐約Pace MacGill Gallery提供

Gerald Fox於2019年才獲法蘭克同意將電影安排在戲院上映,使公眾在事隔14年後能欣賞這部紀錄片。然而,法蘭克卻在數月後於新斯科舍離世,遠離令他憤忿的雅皮士。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租看影片

《畢加索之謎》(1956年)導演:Henri-Georges Clouzot

為了記錄二十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畢加索的創作過程,電影製作人Henri-Georges Clouzot不得不採取破格的方法。他與電影攝影師克勞德·雷諾瓦(Claude Renoir,彼埃‧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的孫兒))合作,用透明的畫布捕捉畢加索作畫時的筆觸。

巴布羅·畢加索在電影《畢卡索之謎》的片場繪畫,攝於1955年。照片:©Jerome Brierre / Bridgeman Images。藝術作品:©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20

巴布羅·畢加索在電影《畢卡索之謎》的片場繪畫,攝於1955年。照片:©Jerome Brierre / Bridgeman Images。藝術作品:© Succession Picasso/DACS, London 2020

這部電影最初以黑白形式拍攝,在拍攝期間,畢加索創作了20幅作品,每一幅都從最初的簡單草圖變得越來越複雜。然後,在最後一卷錄影帶中,畫面綻放鮮豔的色彩,全面展現出藝術家明亮絢麗的用色。

電影在1956年康城影展中獲得評審團特別獎,更獲著名《New Yorker》影評人保琳·凱爾(Pauline Kael)形容為「有史以來最精彩歡樂的電影之一」。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 AmazonGoogle PlayYouTube租看影片

《Painters Painting》(1972年)導演:Emile de Antonio

藝術家經常被指責對作品作出費解難懂的描述,但這部攝於1972年的紀錄片卻意外地清晰易懂,這也許是因為導演Emile de Antonio也來自藝術界,與許多畫家識於微時。無論原因為何,他確實成功展示人物的特質,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海倫·佛蘭肯瑟勒(Helen Frankenthaler)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等多位著名抽象及波普藝術家。

紀錄片的亮點包括法蘭克‧斯特拉解釋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對其繪畫作品的啟發,以及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講述要擦掉德‧庫寧繪畫痕跡的難度(需時三週並要使用15種不同的擦膠)。

在此觀看精選片段。可在AmazoniTunes租看影片

導演Andrew Neel在作品中探索祖母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作為一位女性畫家、單親媽媽兼顛覆傳統的藝術家所面對的困難。在尼爾從事藝術創作的時代,波普藝術大行其道,而她以表現主義手法、厚塗顏料和含蓄色調為朋友和其他藝術家創作的肖像,卻被看作落伍而不受重視。

「一位顛覆傳統的藝術家」︰身處紐約工作室的愛麗絲·尼爾,約1960年攝。照片︰愛麗絲·尼爾故藏

「一位顛覆傳統的藝術家」︰身處紐約工作室的愛麗絲·尼爾,約1960年攝。照片︰愛麗絲·尼爾故藏

然而到了1970年代,她已頗具名聲,不但成為女性運動的一份子,更於1984年離世前不久開始獲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等大型博物館展出其作品。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Google PlayiTunesYouTubeVimeo租看影片

《國家美術館》(2014年)導演︰Frederick Wiseman

這部長達三小時的倫敦國家美術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12個月,片中沒有旁白,只以鏡頭記下博物館的日常點滴,例如導賞員為學生解說、清潔工人打磨展廳地板、館長重新擺放畫作和常規的私人參觀活動等。

倫敦國家美術館,導演Frederick Wiseman「持續思考藝術」的場地。照片︰©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倫敦國家美術館,導演Frederick Wiseman「持續思考藝術」的場地。照片︰©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資深美國電影製作人Frederick Wiseman的職業生涯始於1960年代,以批判方式審視監獄制度。他的電影作品不加評論、不設採訪,亦不標示人物身份,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並藉此不斷對藝術及欣賞藝術的人做出冥想和反思。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BFI player租看影片

Sara Driver的朋友Alexis Adler(尚‧米榭‧巴斯奇亞的前室友)向她展示銀行保險庫內的大批巴斯奇亞畫作與文章後,她決定以1970年代末的紐約藝壇為題拍攝一部電影。

Sarah於2018年的訪問中表示︰「看見她的收藏時,我覺得這不僅是了解巴斯奇亞的窗口,更讓人有機會一窺那個年代的紐約。」

Sara Driver的紀錄片將檔案片段與新的訪問相結合,著眼於巴斯奇亞由一位無家可歸的年輕塗鴉藝術家,一躍成為藝壇新星的數年重要歲月。畫家肯尼・沙夫(Kenny Scharf)和電影製作人Jim Jarmusch等為人熟悉的下東城龐克/嘻哈/藝壇人物,亦在紀錄片中客串亮相,分享他們對藝術家的早年記憶。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AmazoniTunesGoogle PlayYouTube租看影片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以火藥創作藝術而聞名。他會在畫布上點燃火藥,創作燒焦的畫作,也會以火藥設計大型煙花活動,當中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表演最為矚目。

蔡國強生於1957年,199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榮獲金獅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自此,他便以爆炸式的公共裝置藝術而聞名,從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到俄羅斯莫斯科,全球觀眾都為其歎為觀止。

蔡國強高500米的《天梯》(2015年作),是令人眩目的煙火作品。由Cal Studio提供

蔡國強高500米的《天梯》(2015年作),是令人眩目的煙火作品。由Cal Studio提供

此紀錄片由執導《攀越冰峰》及《雲妮侯斯頓:永恆的天后》的導演Kevin Macdonald製作,他一直跟隨蔡國強拍攝,見證藝術家完成迄今最矚目的創作——一架以煙火點亮並懸浮於夜空之中的500米長梯。作品旨在慶祝蔡氏祖母的百歲壽辰,展現這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在此觀看預告。可在Netflix租看影片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