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

一曲生動色彩、前衛形狀和銳意新思交織而成的圓舞曲,即將於佳士得倫敦弗里茲藝術週期間矚目呈獻

howard-hodgkin-jeremy-lancaster-collection-880

「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蒐集戰後英國藝術一流傑作,並精選歐美藝術家出色佳作。珍藏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弗里茲藝術週期間作為專場拍賣矚目呈獻。

珍藏中的精選之作是一組霍華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的炫目畫作,集藝術家七十年間作品之大成,另有兩幅弗蘭克·奧爾巴赫(Frank Auerbach)描繪愛人斯黛拉·韋斯特(Stella West)之作,以及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兩幅經典作品,和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一幅恢弘的「曲線畫作」。

傑瑞米·蘭卡斯特遨遊世界,對藝術和知識抱有豐富的求知欲,1981年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展覽「繪畫的新精神」對蘭卡斯特影響頗深。當時展覽展出了霍奇金、加斯頓、奧爾巴赫、羅伯特·賴曼安迪·沃荷盧西安·佛洛伊德大衛·霍克尼R.B.基塔什等藝術家作品,是次上拍的珍藏中亦包羅上述藝術家之作。

「這一精心蒐集的珍藏記錄了1920至2005年間現代主義在英國、歐洲大陸及美國的發展歷程。」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änen)表示。「傑瑞米·蘭卡斯特以獨到見解收集藝術,對畫作更是慧眼獨具。是次上拍的54件作品從未一同公開展出過。相信這一珍藏定會啟迪觀者,而拍賣現場也將洋溢飽滿收藏熱情。」


霍華德·霍奇金繪畫作品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的動人作品色彩濃郁,閃耀光芒,尺寸常常小巧玲瓏,一般作於木材之上(許多作品都配以沉甸質感的彩繪畫框),並不屬於任何特定的藝術潮流或風格。

霍奇金作品具有自傳性質,藝術家觸景生情,畫面也深刻喚起舊時地點和熟悉面孔,以獨一無二的色彩和形態抽象語彙自成一格。「我是具象派畫家,但我並不繪畫表象。」霍奇金曾經說道,「我筆下繪出的是情感狀態的具象。」

「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中的重要藏品,便是霍奇金半個多世紀以來所作的一組畫作。傑瑞米對霍奇金作品「熱情一直不減」,好友建築師理查德·斯勞森(Richard Slawson)回憶道。正是斯勞森鼓勵傑瑞米從藝術家紐約代理商處購得自己的第一批霍奇金畫作之一。「(傑瑞米)的豐富收藏可以看作是霍奇金藝術生涯的寫照。」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美國茶會》,1948年作。10 3/8 x 15吋(26.4 x 38公分)。估價:50,000 – 7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美國茶會》,1948年作。10 3/8 x 15吋(26.4 x 38公分)。估價:50,000 – 7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1948年所作的《美國茶會》是傑瑞米收藏中最早期的霍奇金畫作,當時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少年,曾經遊歷美國並見到了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然而此作中洋溢的明亮顏色與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色彩影響可謂截然不同。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C女士》,1966年作。19 7/8 x 24 1/8吋(50.5 x 61.4公分)。估價:200,000 – 3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C女士》,1966年作。19 7/8 x 24 1/8吋(50.5 x 61.4公分)。估價:200,000 – 3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1960年代,霍奇金將創作重心轉向肖像畫作。1966年創作的《C女士》便是藝術家銳意創新的肖像佳作。藝術家畫下紅色和藍色斑點背景,其中的紫色、黃色和淡綠色圓形環環相扣,組成畫作主角。

然而直到1970年代之後,霍奇金才真正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具象元素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標誌性的圓點、斑點、逗號、雨滴般的顏料痕跡,及以明亮寶石色調繪出的悠長筆觸。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孟買日落》,1972-73年作。油彩木板。33 ½ x 36 3/8吋(85 x 92.3公分)。估價:500,000 – 7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孟買日落》,1972-73年作。油彩木板。33 ½ x 36 3/8吋(85 x 92.3公分)。估價:500,000 – 7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此時期傑作包括藝術家2018年於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回顧展「不在場的朋友」領銜展品《勞森、安德伍德和斯里普》(1977-80年作);以及1984年第4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霍奇金在英國館呈獻的《孟買日落》(1972-73年作),此作更曾被英國知名藏家及藝術贊助者E.J.鮑爾收藏。

霍奇金許多最絢爛生動的畫作都以印度的色彩和風土為靈感,威尼斯亦然。1984年威尼斯雙年展中,約40幅霍奇金畫作參展,藝術家將懸掛畫作的牆面塗成淺青綠色,藉此擴散展館門外湖面閃爍的微光。作於1989年的《威尼斯日落》亦採用了同樣的柔和色調。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花朵》,2004-2005年作。26 1/8 x 35 3/8吋(66.5 x 90公分)。估價:400,000 – 6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霍華德·霍奇金(1932-2017),《花朵》,2004-2005年作。26 1/8 x 35 3/8吋(66.5 x 90公分)。估價:400,000 – 6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霍奇金晚年開始採用更迅速簡便的創作手法。精確的記憶仍然是他藝術創作的出發點,但他不再如從前般費盡全力修改畫作,這幅《花朵》(2004-2005年作)便是當中典例。

收藏家傑瑞米·蘭卡斯特

藝術商托馬斯·萊頓爵士(Sir Thomas Lighton)認為,「傑瑞米身上有許多值得欽佩之處,他正直無私,永遠彬彬有禮,同時亦果斷決絕,毫不猶豫。」

1936年,蘭卡斯特出生於英國米德蘭茲的索利哈爾,青年時便研習哲學、軍事理論和俄國小說。他後來在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修讀英文與歷史,期間遇上了未來的妻子瑟琳娜(Serena)。1961年,蘭卡斯特跟隨父親的腳步,在1887年成立的沃爾斯利集團開始工作,在他的帶領下,集團迅速發展並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熱化和配管產品分銷商。

1970年代,蘭卡斯特夫婦膝下已育有四個子女,他們移居至科茨沃爾德的切爾滕漢姆,和大衛·霍克尼的舊時同窗、雕塑家尼克·斯蒂芬斯(Nick Stephens)成為鄰居。斯蒂芬斯和蘭卡斯特成為了密友,也正是他為蘭卡斯特打開了藝術世界的大門。

傑瑞米和瑟琳娜·蘭卡斯特

傑瑞米和瑟琳娜·蘭卡斯特

蘭卡斯特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功,成為了富時100指數上赫赫有名的公司董事長,但他十分注重個人私隱,並極力保持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對二十世紀藝術作品的品味造詣卻絕不流俗,多年來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到訪各大藝術展覽,並為收藏新作而四處奔波。

建築師理查德·斯勞森(Richard Slawson)亦是蘭卡斯特的好友,他認為蘭卡斯特家族在格洛斯特郡的宅邸「為許多畫作提供了溫暖友好的背景,有時其間的聯繫令人感到好奇,但總體來說色彩繽紛,效果動人。」斯勞森還憶起瑟琳娜「為了購買一幅畫作,不得不收緊家庭財政預算,實在有趣。」

蘭卡斯特一家與藝術作品一同生活,傑瑞米的每次購買都保存詳細手寫紀錄,文獻參考和他研究過程中發現的重要資訊都包括在內。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在其收藏作品中亦清晰可見,許多蘭卡斯特藏品都購自萊斯利·沃丁頓(Leslie Waddington)畫廊,是同類作品的佼佼者。

「我在沃丁頓畫廊時,常常接待到訪的傑瑞米。」萊頓回憶說。「他一般接近傍晚時過來……到其中一間展廳中,喝一杯茶,隨後靜靜欣賞新到的畫作。他知識淵博而充滿好奇,以這樣的眼光審視著藝術作品。有時一些作品令其目不轉睛,便決定必須要買下。」

傑瑞米·蘭卡斯特為伯明翰巴伯藝術學院、Ikon當代藝術畫廊及卡迪夫兩年一次的「世界藝術獎」受託人,亦是英國國民託管組織西米德蘭茲區主席,和伯明翰大學理事會委員。傑瑞米之父曾於伯明翰大學擔任校長一職。


蓬勃發展的文化氛圍一覽

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中的許多作品都出自赫赫有名的私人收藏,包括戰後英國藝壇最重要的贊助者之一E.J.鮑爾,以及查爾斯·薩奇、建築師科林·聖約翰·威爾遜,和知名藝評人赫伯特·里德等。

如此重要顯赫的收藏來源證明了倫敦藝界對於藝術家的共同支持,更見證歐洲及美國前衛藝術浪潮間的文化交流,萊斯利·沃丁頓與其包括傑瑞米·蘭卡斯特在內的客戶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約瑟夫‧亞伯斯,《向方形致敬習作:紅色四弦琴》,1962年作。油彩纖維板。30 x 30吋(76.2 x 76.2公分)。估價:600,000 – 8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約瑟夫‧亞伯斯,《向方形致敬習作:紅色四弦琴》,1962年作。油彩纖維板。30 x 30吋(76.2 x 76.2公分)。估價:600,000 – 8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1981年皇家藝術學院舉辦展覽「繪畫的新精神」,標誌著國際藝壇再次對繪畫產生重要興趣,蘭卡斯特珍藏亦於同時發展壯大,絕非偶然。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霍華德·霍奇金將可觀察到的事物以情感現實的方式在畫布上演繹出來,與珍藏中一系列歐洲靜物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包括喬治·莫蘭迪泰然自若的《靜物》(1946年作)、畢加索筆下沐浴在陽光中的私人工作空間《畫室》(1958年作),以及尼古拉·德·斯塔埃爾近乎抽象的《黃色背景中的靜物》(1952年作)


尼古拉·德·斯塔埃爾,《黃色背景中的靜物》,1952年作。油彩畫布。18 x 23 7/8吋(45.8 x 60.8公分)。估價:700,000 – 1,0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尼古拉·德·斯塔埃爾,《黃色背景中的靜物》,1952年作。油彩畫布。18 x 23 7/8吋(45.8 x 60.8公分)。估價:700,000 – 1,0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傑瑞米·蘭卡斯特珍藏」拍賣會呈獻

蘭卡斯特珍藏中其他來自歐洲大陸的藝術傑作包括尚·杜布菲的兩幅作品:藝術家至交好友喬治·蘭布赫(Georges Limbour)收藏近50年的《林中三裸女》(1942年作),以及《普查》(1979年作)。後者乃杜布菲《記憶舞台》拼貼系列作品之一,與霍奇金創作中對記憶的描繪形成有趣對比。

來自大西洋彼岸的藏品包括菲利普·加斯頓引人注目的《語言I》(1973年作),以及《無題(兩個戴帽人像)》(1969年作),原本乃藝術家贈予知名藝評人哈羅德·羅森堡的禮物。

珍藏中即使最為理性的作品,組合在一起也構成視覺上的歡愉。帕特里克·考爾菲爾德洋溢波普風格的《廢墟景象》(1964年作)富有六十年代的叛逆氣息,第一任經手人是羅伯特·費雷瑟,這位溫和的畫廊主將「搖擺倫敦」的精神推向高潮。約瑟夫‧亞伯斯《向方形致敬習作:紅色四弦琴》(1962年作)來自藝術家最知名的創作系列,尺寸恢弘矚目,而羅伯特·賴曼的《信使》(1982年作)則曾屬查爾斯·薩奇享負盛名的極簡主義收藏,作品將畫面解構為一片平靜的白色背景。

蘭卡斯特曾將珍藏傑作借予伯明翰Ikon當代藝術畫廊、城市藝術畫廊以及巴伯藝術學院展覽,多間機構亦長期借展其收藏藝術作品,包括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以及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

var playerParam = {}; OO.ready(function() {window.pp = OO.Player.create('container_1568744712', 'pzdTBpaTE6l57YUEj98JMzCJUkPwNFyg', playerParam);});

布里奇特·萊利,《俄爾甫斯輓歌7》

布里奇特·萊利(1931年生)無疑是英國最偉大的在世抽象藝術家,《俄爾甫斯輓歌7》(1979年作)閃耀微光,將色彩、韻律和形狀融為一體,來自藝術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之一。

此作與《俄爾甫斯之歌》一同創作,代表著藝術家「詩意」階段的巔峰之作。1974至1981年間,藝術家幾乎全身心投入描繪曲線結構,創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她藝術生涯中最安詳沉靜的作品,散發出強烈的個人情感。」

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畫廊為萊利舉辦了大型回顧展,現正移師倫敦海沃德畫廊繼續展覽。萊利於1960年代在藝壇暫露頭角,為歐普藝術的重要支持者。六十餘年來,她深入探索色彩對視網膜和心理的效應,觀察不同組合中的色調相互作用。

曲線結構於1961年首次出現在萊利的作品《吻》中,1967年的《白內障》系列以色彩描繪弧線。但直到1974年,萊利才開始認真研究色彩的潛力,最終以色彩層層包裹圍繞,創出色調與動態的複雜模式。

var playerParam = {}; OO.ready(function() {window.pp = OO.Player.create('container_1568744973', 'l5dTBpaTE603uy9w6N7Sk65asV5EwUiq', playerParam);});

菲利普·加斯頓,《語言I》

菲利普·加斯頓晚年創作頗豐,《語言I》(1973年作)便是藝術家最後十年內繪下的經典傑作,包含加斯頓標誌性的具象語彙。鮮活生動而神秘莫測的形狀聚集在一起,彷彿是某種遺失文明留下的雕塑痕跡。藝術家俯瞰畫面存在主義風景時,一座巴別塔躍入眼簾。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加斯頓被譽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鋒藝術家之一,但他於1968年畫風急轉,再次回到具象繪畫,令藝評人大惑不解。

菲利普·加斯頓,《語言I》,1973年作。估價:1,500,000 – 2,0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呈獻

菲利普·加斯頓,《語言I》,1973年作。估價:1,500,000 – 2,0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呈獻

藝術家的晚年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美國漸趨混亂的政治局勢所作出的回應,亦有關畫作的敘事能力。加斯頓以近乎語言學的手法,在畫中繪下自己身邊圍繞的日常事物。

「我畫過的鞋子、書本、雙手、建築物、車輛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一定有幾百幅之多。」加斯頓於1978年表示。「我畫得越多,這些物件就越神秘。我認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已經足夠抽象神秘。我覺得創作藝術完全不需要與這個世界脫離開來。」

var playerParam = {}; OO.ready(function() {window.pp = OO.Player.create('container_1568745583', 'N3dzBpaTE6DuU8nZLmPRU3Gr3eWKoRsD', playerParam);});

弗蘭克·奧爾巴赫,《E.O.W頭像》

《E.O.W頭像》是一幅感情充沛的傑出視角畫作。弗蘭克·奧爾巴赫以赭色和褐色的湍急筆觸繪下愛人斯黛拉·韋斯特的頭像;厚重的顏料如雕塑般具有立體感,藝術家在上百次會面中仔細觀摩描繪愛人,透過畫作傳遞出她的存在本質。

儘管此作從外觀上看有多個不同平面,但仍然屬於油畫而非浮雕範疇。暗色的畫面中折射出洞察人心的心理剖析和獨一無二的創作視角,這也是奧爾巴赫動人傑作的共通之處。

弗蘭克·奧爾巴赫,《E.O.W頭像》,1955年作。估價:800,000 – 1,2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呈獻

弗蘭克·奧爾巴赫,《E.O.W頭像》,1955年作。估價:800,000 – 1,200,000英鎊。此作將於10月1日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呈獻

自1940年代末起,斯黛拉·韋斯特在絕大部分奧爾巴赫具象畫作中擔當了主要角色,直至1970年代初為止。二人於1948年奧爾巴赫17歲時相遇,韋斯特當年32歲,二人不久便墜入愛河。

1950年代初時,斯黛拉每週有三晚為奧爾巴赫充當模特兒,每次兩小時。藝術家的進度緩慢,脾氣暴躁,每晚的兩小時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一幅肖像畫可能要幾百個晚上才能畫完。

韋斯特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合作無間的感覺。「我意識到我們之間有某種心靈感應。」她回憶道。「他描繪我的時候是有真正的溝通交流的。」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