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艾倫·克萊默收藏

瀏覽知名托尼獎得主、慈善家及棕櫚灘「貴婦」的傑出印象派、現代藝術及裝飾藝術珍藏

頁頂圖片:

特里·艾倫·克萊默在自己位於棕櫚灘的家中 相片© Lauren Lieberman / LILA PHOTO

特里·艾倫·克萊默收藏精選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傑作


百老匯製片人特里·艾倫·克萊默(Terry Allen Kramer)於2002至2017年間曾五次斬獲托尼獎最佳作品殊榮,而她位於佛羅里達棕櫚灘的宏偉宅邸「La Follia」常常接待傑出文藝作者和知名公眾人物,亦因此被稱為棕櫚灘「貴婦」。

「La Follia」與克萊默在曼哈頓上東區的豪華頂樓公寓一樣,都擺滿了她私人珍藏的藝術傑作,包括一組出類拔萃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作品,將於11月11及12日在佳士得紐約上拍,另有一系列瓷器、版畫及裝飾藝術作品,將於10月16日拍場呈獻。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畫家》,1964年10月23日作。水粉、水墨膠印石版版畫。此作將於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紙上作品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畫家》,1964年10月23日作。水粉、水墨膠印石版版畫。此作將於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紙上作品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克萊默的收藏眼光敏銳精準,從其可與博物館相媲美的藏品中可見一斑,當中包括卡密爾‧畢沙羅巴布羅·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艾德加‧德加昂利‧馬諦斯等藝術家之作。動人畫幅與歐洲家具和古董裝飾一起置於優雅室內,散發出罕見迷人的光芒。

特里·艾倫·克萊默1933年生於紐約,父親查爾斯·艾倫二世一手成立了著名的艾倫投資公司。特里自幼便展現出創意才華,於瓦薩學院深造後結婚生子。

特里·艾倫·克萊默位於佛羅里達棕櫚灘宅邸「La Follia」內部的拱廊

特里·艾倫·克萊默位於佛羅里達棕櫚灘宅邸「La Follia」內部的拱廊

克萊默直到41歲才完成自己的百老匯首秀——即1974年重拍的音樂劇《好消息》。她後來成為百老匯靈感最為豐富的製作人之一,將許多舊時戲劇及音樂劇重新搬上舞台,因為這些經歷對許多戲劇明星早年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特里是一位知心摯友,她將自己所得回饋給藝術。」戲院界傳奇人物詹姆斯·L·內德蘭德(James L. Nederlander)回憶道。「跟她一起工作十分開心。她總是知無不言,開誠佈公。」

彩繪及鎏金靠牆桌,20世紀末。此品將於10月16日在佳士得紐約裝飾藝術專場拍賣呈獻

彩繪及鎏金靠牆桌,20世紀末。此品將於10月16日在佳士得紐約裝飾藝術專場拍賣呈獻

克萊默曾製作過幾十出戲劇,包括《山羊》、《長靴妖姬》、《破浪而出》、《假鳳虛鸞》、《人類》、《俏紅娘》及《蜜糖寶貝》等。

克萊默以其優雅氣質和歐式風格而著稱,藉由人生不同際遇培養出自己獨特的交際圈。她在棕櫚灘社區飽受眾人敬仰,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昂利·馬諦斯(1881-1973),《女童立像,手臂貼身》,1906年於科利烏爾構思。此作將於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間拍賣呈獻。作品© Succession H. Matiss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昂利·馬諦斯(1881-1973),《女童立像,手臂貼身》,1906年於科利烏爾構思。此作將於11月12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間拍賣呈獻。作品© Succession H. Matiss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在自己位於南洋大道的文藝復興風格大宅中,克萊默遵循著棕櫚灘黃金年代的待客之道。她的年度感恩節晚餐是棕櫚灘最讓人期待的社交節目,女主人立於自助餐隊間,親切接洽到訪的紅人明星和政商要員。

克萊默熱衷慈善,支持多間慈善機構,如棕櫚灘公民協會、棕櫚灘保護聯盟,以及紐約長老會醫院等。

精選藏品
卡密爾·畢沙羅《奧克塔夫·米爾博家的花園和雞舍,萊當》(1892年作)

卡密爾·畢沙羅《奧克塔夫·米爾博家的花園和雞舍,萊當》(1892年作)

卡密爾·畢沙羅《奧克塔夫·米爾博家的花園和雞舍,萊當》(1892年作)

1892年9月,卡密爾·畢沙羅受作家奧克塔夫·米爾博和妻子愛麗絲的邀請,來到法國北部厄爾省小村萊當,度過兩週時光。他初來乍到頭一天便開始創作四幅風景畫。

《花園和雞舍》一作中,可見米爾博宅邸靠近雞舍的一角中,夏末的鮮花正在爭奇鬥艷,畫面右方遠處可隱約見到雞舍輪廓。畢沙羅以細緻筆觸繪下對比色點——綠色和紅色、藍色和橙色——佈滿繽紛色彩的畫布在觀者的眼前盛放出勃勃生機。

十九世紀末期,各式繽紛花卉數量劇增,一股園藝狂熱席捲整個法國,米爾博也是愛好者之一。他悉心照料自己萊當的花園,常和身邊同樣熱衷園藝的莫奈卡耶伯特交換實用建議。

1892年12月,藝術商保羅·杜杭·胡埃向畢沙羅購買了19幅新作,包括《花園和雞舍》以及作於萊當的另外兩幅畫作;畢沙羅留下了系列中最小的一幅,作為禮物饋贈予米爾博。次年三月,杜杭·胡埃在一次重要畢沙羅個展中展出了來自萊當的這四幅畫作,包括米爾博慷慨借展的那幅作品。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男子頭像》(局部),1968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男子頭像》(局部),1968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畢加索的《男子頭像》(1968年作)

歷史以及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一直縈繞在畢加索心頭,1968年10月,他迎來了自己的87歲生日,意識到留給自己的創作時日已經所剩無幾,因而比以往更加明白時間的重要性。

一次急診手術後,藝術家在康復期間大量閱讀文學作品,重新回顧自己最愛的經典,包括大仲馬的《三劍客》(1844年作)。畢加索的傳記作者約翰·理查森表示「他顯然對此書熟記於心」。

藝術家透過自己構思出的「劍客」探索十七世紀巴洛克繪畫精髓,以及其先人維拉斯奎茲和倫勃朗的藝術精神。畫中人物以疾風驟雨般的筆觸 繪成,擁有令人嘲諷的弱點和虛構的功績,從中可以一瞥畢加索本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並對今日社會寫下註腳。

畢加索第一批「劍客」畫作是1966年12月29日完成的三幅劍客素描。不久後他便開始以頭像或胸像的形式創作劍客軍團,當中亦包括第一批抽煙斗的男子畫像。1968年9月至11月期間完成的30幅畫作代表了藝術家首批「劍客」系列的巔峰之作,其中就包括此幅將於11月11日上拍的《男子頭像》。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偏執家具的誕生》(局部),約1937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2019 Salvador Dalí, Fundació Gala-Salvador Dalí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偏執家具的誕生》(局部),約1937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2019 Salvador Dalí, Fundació Gala-Salvador Dalí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薩爾瓦多·達利《偏執家具的誕生》(1937年作)

薩爾瓦多·達利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件,便是《梅·韋斯特的紅唇沙發》,充滿性感意味和超現實主義風格,同時亦十分實用。此作《偏執家具的誕生》便是藝術家為紅唇沙發的設計和構造所作的籌備之作。

1928年,梅·韋斯特自創自演的戲劇《黛蒙德·莉兒》在百老匯一炮而紅,她在其中塑造了一個與自己頗為相似的大膽風流角色,吸引到好萊塢的注意力。韋斯特1933年再次於電影《儂本多情》中出演露露,憑此角色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儂本多情》的票房收入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梅·韋斯特亦成為美國收入最高的女性。

達利於1934-35年在美國逗留期間,曾在一本雜誌封面繪圖。那是派拉蒙電影公司為韋斯特拍攝的照片封面,其中亦可見一張《儂本多情》電影海報。達利將這位知名女星的五官以鬼魅般的方式「打破重組」,創造出《梅·韋斯特的面龐,可用作超現實主義公寓》。

英國詩人及收藏家愛德華·詹姆斯是1930年代中期達利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他嘗試將自己的鄉村別墅蒙克頓宅邸改造成超現實主義風格空間。達利設計的梅·韋斯特紅唇沙發和由兩個鼻孔組成的壁爐令其深深動心。

達利從水粉畫作中提煉出這些關鍵元素,將其精準再現至此作中,由此可以開始實際施工設計。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小丑頭像》(局部),1970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小丑頭像》(局部),1970年作。此作將於11月11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作品© 2019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巴布羅·畢加索的《小丑頭像》(1970年作)

1970年,89歲的畢加索開始創作最後一系列紙上作品,描繪其藝術生涯中最著名的主題之一:小丑。1971年1月中旬時,他已創作了約四十張鉛筆、墨水或蠟筆作品,大部分都是近距離描繪面帶微笑、眼神銳利的小丑頭像之作。

特里·艾倫·克萊默收藏中的《小丑頭像》一作,見證畢加索最生機勃勃而無畏童真的一面。畫面以明亮彩色蠟筆繪成,小丑的雙眼和鼻子與藝術家本人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一般。這並不令人感到驚奇,因為早在1905年起,畢加索便開始將即興戲劇中的魔術師一角看作自己的藝術分身。

小丑曾出現在藝術家的玫瑰時期、立體派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在多種背景和情緒的作品中均有其踪跡。在畢加索創作中絕跡40年後,於1970年再次因藝術家的由衷愛好而重新面世。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