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佳士得香港秋拍期間,東南亞藝術成交總額達9,700萬港元,其中「越南藝術精粹:尚–馬克・勒費弗爾珍藏」整系列逾拍前高估價成交。佳士得專家、東南亞藝術拍賣主管陶啟勇(Dexter How)在此分享若干越南及東南亞藝術購藏要點,並邀您一同賞析近年於佳士得拍場亮相的越南藝術精品佳作。
首先,讓我們明確越南近現代藝術的定義。一般認為,越南現代藝術始於1924年,當時維特・塔迪(Victor Tardieu)創立了河內美術學院(Hanoi School of Fine Arts),自此越南現代藝術史便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于1930年代前往法國的藝術家;以及留在越南的藝術家。法國教授的教學和影響,加上越南藝術學生和畫家的傑出才華,形成了一種東西方文化碰撞、非比尋常的良好關係,而媒材則以油畫、絹本水墨或水粉與漆畫為主。
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遠赴法國的藝術家繼續拓展國際化事業,而留在越南的藝術家則要在文化部的嚴格指引下作畫。再下一個時期則是1954至1975年,這段時期見證了越戰結束、全國統一。這段政局不穩的時期,塑造了另一種藝術美學,不少藝術家一直寂寂無聞,直到後來才被肯定。
越南當代藝術通常指1986年後越南推行革新,展開經濟改革後創作的藝術作品。由於在改革前藝術家必須按照既定的指引創作,因此改革開放對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越南藝術是一個充滿對立和衝突的原創世界,它對藝壇的五大貢獻包括東山文化、扶南雕塑、占婆雕塑、一種形式特別的陶瓷以及二十世紀繪畫,而越南藝術也正是通過這五大主題來呈現的。
越南藝術一直受傳統和古典文化影響,例如占婆、儒學和佛教,而法國對其在二十世紀的影響力亦舉足輕重。這種影響力不但源于1924年成立的河內美術學院,也來自普世的自由追求,以及通過持續研究突顯的越南文化。
目前仍然需要從嚴謹的學術角度就東南亞藝術進行大量的識別和反思工作,但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範疇。隨著越南的發展加快,在越南本地和東南亞地區藏家的推動下,近年越南藝術也越來越受市場歡迎。
主因無疑是越南藝術的出眾品質,自從大批藝術家移居法國後至今,越南藝術逐漸獲得肯定。越南藝術一直以來以受到一批充滿熱忱的藏家追捧,但現在不同的是,近年對越南藝術感興趣的藏家財力更加雄厚。如前文所提及,越南的發展和經濟開啟了更多門戶,令更多來自美國、歐洲、中國、韓國、新加坡和印尼的新藏家也開始熱衷於購藏越南藝術品。
值得留意的藝術家當然是曾就讀河內美術學院的十多位傑出藝術家。佳士得迄今仍保持著黎譜(Le Pho)、武高談(Vu Cao Dam)、蘇玉雲(TôNgoc Van)、阮潘正(Nguyen Phan Chanh)、梁春爾(Luong Xuan Nhi)和黎氏秋(LeThi Luu)的世界拍賣紀錄。這些藝術家的精彩力作近年來屢次超越及打破各自的世界拍賣紀錄。
大部分情況下,繪畫最容易購得,但只要市場上出現武高談的罕有雕塑,必定會備受注目。藏家購藏時應當謹慎,仔細研究畫作來源。聲譽卓著的國際拍賣行是可靠的來源,因為我們能接觸到不同的珍藏和最出色的作品。
我會建議他們只收藏自己喜歡的作品。無論是一件物品還是一幅畫,它們會每日陪伴在藏家身邊,供細味欣賞。藏家應當追求品質卓越的優秀佳作,即便只是偶爾購買一幅精美之作,也比只著眼於數量更可取,因為藝術收藏重質不重量。最後要著眼於藝術品的傳承價值,許多近期拍賣的作品都已由藏家珍藏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