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顶级珍藏对藏家的性情有着特别要求。”佳士得亚太区副主席曾志芬表示——“真知灼见、满腔热忱、对佳器上下求索之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以及远见卓识等,缺一不可。”
望星楼主人弱冠之年已醉心古玩,每每于荷李活道流连忘返。他虽曾投身银行界,但机缘巧合,于八十年代加入古董行业成为一位古董商。
九十年代初,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古董商开始自己的收藏之旅。当时的中国艺术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仍是宋代单色釉和明青花瓷器。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一条独异于人的收藏道路。
身兼佳士得香港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国际董事的曾志芬解释道,成名的资深藏家认为来自康雍乾“清三代”的瓷器仍“不够老”,而望星楼主人却不遗余力收藏这一时期的珍品。
在清代陶瓷收藏之路中,望星楼主人不乏同好,他紧紧追随前辈师执的步伐,对珍罕之作孜孜以求,譬如鉴赏名家张宗宪先生的珍藏,曾于1993年6月在佳士得伦敦展出,望星楼主因此对其收藏志向益发确信不疑、笃行不怠。
业界许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也为望星楼主的收藏提供宝贵建议,包括蓝理捷(James J. Lally)、朱汤生(Julian Thompson)及理查德·马钱特(Richard Marchant)等。在前辈们的指引下,藏家“对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上珐琅彩及清代单色釉佳作孜孜以求,汇聚了一批灿若繁星、华彩熠然的稀世奇珍。”曾志芬补充道。
除此之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纷至沓来,河南清凉寺出土的宋代汝窑器、江西景德镇出土的明代御窑器等,使国际藏家对中国陶瓷的认知和兴趣突发猛进。
有鉴于望星楼藏品质素之珍罕难得,珍藏于2004年在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清代康雍干官窑瓷器:望星楼藏瓷」(Imperial Perfection – The Palace Porcelain of Three Emperors) 展览亮相,此后倏忽廿载,这批珍瓷一直外借予该馆。
本季萃选的首批二十八件望星楼藏瓷,均曾于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展出,并将于2022年5月30日登上佳士得香港拍场。
望星楼主选择收藏清初瓷器,不仅因其外观精美,更在于其工料之精,和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传承——“清代工匠既师古效贤,亦锐意开创自己独有的装饰风格。”
拍卖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青花缠枝花卉十字纹鸠耳壶,便完美体现出清瓷的传承创新之美。
清初,元代及明代装饰风格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由下图中的清雍正时期青花釉裹红缠枝莲纹绶带耳葫芦尊可见一斑,“借鉴了元代和明初的原型。”
另一件清乾隆时期粉彩仿珐花一路连科纹盖罐的装饰手法自然奔放,“珐花原创烧于明代山西琉璃作坊,其制品色彩纷呈。”
曾志芬认为,清初瓷器的创意革新之处,从一件清雍正时期御制珐琅彩酒圆中见微知著,“釉上珐琅彩纹饰创烧于康熙末年的宫廷作坊,雍正年间日臻成熟。这种画珐琅工艺佳妙无比。”
这件胭脂红地小杯展示出工匠的成熟工艺和精准技术,见证御窑匠人对色彩及器型炉火纯青的把握。
颇堪玩味的是,雍正四年 (公元1726年) 七月十六日的清档提到,向皇上进呈“珐琅花抺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相关描述与前述珐琅彩酒杯不谋而合,更为此杯增添动人遐想。
清档中另一记录中则提到一件饰四季花卉与乾隆御制诗开光的粉彩大瓶。
曾志芬推测,这例大瓶也许于公元1752年前订制,乾隆皇帝更钦令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瓶身纹饰中结合其乐善堂御制诗作。
与望星楼藏其他瓷器一样,这件四季花卉图大瓶亦是同类瓷器中罕见难得者。本季拍卖呈献的这一单一藏家珍藏,总括了“如万花筒般灿烂多姿的十八世纪中国瓷器。”曾志芬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