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康定斯基:抽象藝術之路

這位生於莫斯科的藝術家被公認為抽象藝術奠基人之一。Alastair Smart講述康定斯基輝煌人生中的關鍵節點和重要作品,並賞析佳士得過往售出之藝術家傑作

頁頂圖片:

1936年的華西里·康定斯基。相片:Boris Lipnitzki/Roger-Viollet/Topfoto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穆爾瑙——城堡、教堂和鐵路》,1909年作。18 7/8 x 27 1/8吋(48 x 69公分)。此作於2013年2月6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6,761,250英鎊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穆爾瑙——城堡、教堂和鐵路》,1909年作。18 7/8 x 27 1/8吋(48 x 69公分)。此作於2013年2月6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6,761,250英鎊

這一時期的作品,例如上圖的《穆爾瑙——城堡、教堂和鐵路》(1909年作)、《穆爾瑙:街道》(1908年作),以及《樹與秋景》(1910年作),都見證康定斯基在藝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畫面的高飽和色彩中可見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野獸派的影響。此外,藝術家還將城鎮市景和周邊風景簡化成基礎形狀,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階段是藝術家通往抽象之路的重要篇章。

一幅莫奈作品改變了一切

華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中產家庭,父母分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父親是西伯利亞的茶葉經銷商,母親則是蒙古貴族後代。康定斯基曾修讀法律,並在莫斯科大學擔任法學助理教授,後來決定從事繪畫。1896年,他在展覽中偶然見到一幅莫奈的《乾草堆》系列作品並深感敬畏。日常生活中的形狀融入斑斕色彩中,成為「做夢都想不到的奇蹟」,康定斯基後來解釋道。

移居阿爾卑斯山區後,他在藝術上取得重要突破

三十歲那年,康定斯基毅然放棄大學教職,來到慕尼黑學習藝術。他早期創作遵循印象派及新藝術(Jugendstil)風格。他隨後遊歷歐洲,並與戀人加布里埃·蒙特(Gabriele Münter)在阿爾卑斯山腳下風光明媚的巴伐利亞小鎮穆爾瑙(Murnau)定居下來。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巴伐利亞村莊》,1908年作。15 x 18 1/8吋(38 x 46公分)。此作於2011年6月21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4,969,250英鎊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巴伐利亞村莊》,1908年作。15 x 18 1/8吋(38 x 46公分)。此作於2011年6月21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4,969,250英鎊

藝術家的精神國度

從傳統意義而言,康定斯基並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但他十分看重精神世界。對其影響頗深的思想家包括海倫娜·彼羅芙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Petrova Blavatsky),她於1875年與友人共同創建了神智學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主張現實世界之上另有一更為崇高的無形國度。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海灘》,1909年作。20 ¾ x 26 3/8吋(52.8 x 67公分)。此作於2014年5月6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7,189,0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海灘》,1909年作。20 ¾ x 26 3/8吋(52.8 x 67公分)。此作於2014年5月6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7,189,000美元

在上圖的《海灘》一作中,康定斯基為觀者呈現出這一精神國度的一面:畫面頂部一抹鮮豔紅色,下方可見俗世中的人們正辛勤勞作。1911年,藝術家寫成一篇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並在其中列出藝術的超驗潛質,他認為藝術從此不該僅僅描繪眼前現實。這一論述將康定斯基進一步拉近抽象藝術。

他的首次個展令藝評人疑惑不已

康定斯基與蒙特(Münter)、法蘭茲·馬克(Franz Marc)及其他數位藝術家一同,組成前衛藝術團體「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並於慕尼黑舉辦首次群展,後來移師柏林,在赫爾沃茲·瓦爾登(Herwarth Walden)美術館舉辦展覽。瓦爾登深深傾倒於康定斯基的作品,於1912年為其舉辦首次個展。大部分觀展的藝評人都感到困惑。柏林證交日報(Berliner Börsen-Courier )的奧斯卡·畢伊(Oscar Bie)寫道,面對這些半抽象的人像與物體,自己簡直「摸不著頭腦」。

藝術聯覺

康定斯基一直熱愛音樂,最愛的作曲家包括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他亦認為音樂與繪畫兩者間有著強烈關聯,能予人共同的感受即藝術聯覺——聽覺上接受到的刺激能轉化為視覺效應,反之亦然。(他也堅持認為,畫作中的色彩和標記能令人想起某種特別的音色,彷彿交響曲中的律音能讓人腦中浮現出特定景象。)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創作研究8》,1909年作。38 5/8 x 27 1/2吋(98 x 70公分)。此作於2012年11月7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3,042,5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創作研究8》,1909年作。38 5/8 x 27 1/2吋(98 x 70公分)。此作於2012年11月7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3,042,500美元

康定斯基亦以音樂為靈感,為自己三種不同類別的畫作命名:即《構圖》、《即興》和《印象》系列作品。(上圖的《即興創作研究8》以及下圖的《即興創作3》,均於近期在佳士得售出。)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創作研究3》,1909年作。17 5/8 x 25 1/2吋(44.7 x 64.7公分)。此作於2013年6月18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13,501,875英鎊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創作研究3》,1909年作。17 5/8 x 25 1/2吋(44.7 x 64.7公分)。此作於2013年6月18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13,501,875英鎊

對藝術家創作影響頗深的作曲家中,有一位尤其值得一提:奧地利前衛作曲家阿諾德·勳伯格(Alfred Schoenberg),他摒棄傳統樂理調性,創作全新的無調音樂,同無需描繪事物外在模樣的繪畫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全新圖像

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ch)一樣,康定斯基也被尊稱為抽象藝術之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數年,是公認的康定斯基藝術巔峰時期,他朝非具象繪畫的方向加速前行。在下圖的《即興——馬》一作中,色彩不再局限於線條之內,藝術家更嘗試創出形狀比內容更為重要的全新圖像。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馬》,1911年作。油彩 畫布。28 x 39吋(71.1 x 99.1公分)。此作於2017年11月13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售出,成交價12,687,5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即興——馬》,1911年作。油彩 畫布。28 x 39吋(71.1 x 99.1公分)。此作於2017年11月13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售出,成交價12,687,500美元

他意識到自己正對觀者提出全新要求,並宣稱「需要一種革新的觀察方式」。康定斯基研究專家羅絲·卡羅爾·瓦希頓·龍(Rose-Carol Washton Long)教授認為,這意味著觀者「彷彿參與一項神秘儀式般參與作品的創作過程……康定斯基讓(我們)不得不破譯這些神秘圖像」。在《即興——馬》中,向著畫面右上角馳騁的騎手是否暗示一條通往精神覺悟之路?

戰爭迫使他返回正經歷革命的俄國

1914年,德國向俄國宣戰,康定斯基被認定是敵國僑民,被迫返回故鄉。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他懷抱一腔熱忱在新政權的文化部短暫任職,亦參與數個群體展覽。然而隨時間推移,藝術創作自由開始受到限制,康定斯基(與1917年成婚的妻子妮娜)決定返回德國。

包浩斯的召喚

1921年,55歲的康定斯基移居魏瑪,在新成立的包浩斯學院教授壁畫繪製和分析素描。他在學院的同事包括保羅·克利(Paul Klee)拉斯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以及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等。他那救世主式的熱忱絲毫未減,全心全意相信以藝術改進社會的包浩斯理念。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左方與上方》,1925年3月作於魏瑪。27 1/2 x 19 5/8吋(69.9 x 49.8公分)。此作於2017年5月1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8,311,5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左方與上方》,1925年3月作於魏瑪。27 1/2 x 19 5/8吋(69.9 x 49.8公分)。此作於2017年5月1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8,311,500美元

上圖的《左方與上方》以及下圖的《黑色和紫色》都是藝術家此時期的代表作:仍屬抽象領域,但以畫中的幾何形狀見稱,譬如網格、三角形和圓形等。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黑色和紫色》,1923年4月作。30 5/8 x 39 1/2吋(77.8 x 100.4公分)。此作於2013年11月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2,597,0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黑色和紫色》,1923年4月作。30 5/8 x 39 1/2吋(77.8 x 100.4公分)。此作於2013年11月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12,597,000美元

構圖中的秩序和平衡變得至關重要,這與包浩斯思想一脈相承,這一學派認為藝術應該用於設計出更好的建築物和每日生活必需品。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漂浮線條》,1924年作。水粉 水彩 鋼筆 墨水 紙本,藝術家貼於畫板。19 1/8 x 13 1/4吋(49 x 33.9公分)。此作於2017年11月14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紙本作品拍賣中售出,成交價612,5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漂浮線條》,1924年作。水粉 水彩 鋼筆 墨水 紙本,藝術家貼於畫板。19 1/8 x 13 1/4吋(49 x 33.9公分)。此作於2017年11月14日在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紙本作品拍賣中售出,成交價612,500美元

納粹將康定斯基的作品定義為「墮落藝術」

1933年,納粹上台後不久便關閉了包浩斯學院,康定斯基與妻子不得不移居巴黎近郊的塞納河畔納伊(Neuilly-sur-Seine)。起初他們預計德國政治局面一兩年後便會穩定下來,因此並未將巴黎當作久居之地。「我們還會回來。」他在1934年給藝評人好友威爾·格羅曼(Will Grohmann)的信中寫道。「我絕不會一走了之;我的根永遠在德國。」

然而納粹於1937年一聲令下,將康定斯基的57幅作品從數個國家博物館中除名。當中14幅在同年於慕尼黑舉辦的聲名狼藉「墮落藝術」展中展出,希特勒將這些前衛藝術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稱其為「腐敗的源動力」。1939年,康定斯基歸化成為法國公民。

藝術家晚年發展出大膽全新的創作風格

康定斯基在法國發展出不拘一格的大膽全新藝術風格。譬如下圖的《直與曲》,他開始引入更具趣味的非幾何仿生形態。這些圖案令人聯想起胚胎、幼體、浮游生物以及他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其他微型生命形態,當然還有古老的象形文字。畫中所有圖案都在開闊自由的背景中無拘無束地暢遊。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直與曲》,1935年12月作於巴黎。44 7/8 x 63 7/8吋(114 x 162.4公分)。此作於2016年11月16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3,319,500美元

華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直與曲》,1935年12月作於巴黎。44 7/8 x 63 7/8吋(114 x 162.4公分)。此作於2016年11月16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3,319,500美元

儘管當時政局動盪(德軍於1940年佔領巴黎),但康定斯基的心情一直蓬勃向上,他在巴黎期間創作頗豐,十餘年來繪成144幅油畫,以及約250幅水彩及水粉畫作。1944年,康定斯基在塞納河畔納伊逝世,享年77歲。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