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奴隸與獅》——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宏偉鉅作

佳士得專家莊俊及John Stainton賞析為何此幅徐悲鴻傑作被譽為國之瑰寶,《奴隸與獅》將以獨件作品專場拍賣的形式在香港晚間拍賣中隆重亮相

著名畫家徐悲鴻素有現代中國繪畫之父的美譽。他曾於1919至1926年在歐洲留學,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of Paris),在歐洲留學期間,他除了在博物館臨摹歐洲古典藝術的傑作,也常去各地寫生。

1922年,據說徐悲鴻在柏林動物園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每一天都在獅籠前寫生。「我十分喜歡畫獅子。我見過它們微笑,我曾經近距離觸摸它們,更曾聽過它們的怒吼,也見過它們翩翩起舞。」他如此說道。

所有的練習都為徐悲鴻日後創作的多幅獅子傑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其中最瑰麗非凡的珍罕鉅作正是這幅《奴隸與獅》,將於5月24日在佳士得香港晚間拍賣中以獨件作品專場晚拍的形式隆重亮相。

徐悲鴻(1895-1953),《奴隸與獅》。油彩 畫布。123.3 x 152.8 公分(48 1/2 x 60 1/4 英寸)。1924年作。估價:350,000,000 – 450,000,000港元。此作將於2021年5月24日在佳士得香港國之瑰寶:徐悲鴻不朽傑作拍賣中呈獻

此作上一次現身拍場是在2006年的佳士得香港,當年成交價高達53,880,000港元,創下中國油畫世界拍賣紀錄。《奴隸與獅》是歷史上首幅由中國藝術家創作的歷史題材油畫作品,也是徐悲鴻創作的第一幅主題性油畫作品。

作品靈感源自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的古老寓言,逃跑的羅馬奴隸為躲避殘酷的主人而藏身山洞之中,卻與一頭獅子不期而遇。獅子並未攻擊奴隸,而是亮出了扎入爪中的利刺,奴隸替獅子拔出尖刺而救了猛獸一命。

後來奴隸被主人抓獲並置於鬥獸場中等待處決。來到眼前的是山洞中曾經相遇的獅子,不但沒有攻擊他,反而與他溫情相認。故事感動了所有人,最終奴隸與獅子都重獲自由。

徐悲鴻的鉅作描繪了獅子步入山洞發現躲藏奴隸的情境。「我尤其喜愛這幅傑作對透視法的運用。」佳士得西方古典大師油畫部副主席John Stainton表示。「前景中洞穴暗處可見奴隸安德魯克里斯。隨後觀者目光轉移至洞口處的獅子,並望向遠方的美麗風景。」

藝術家於1924年在歐洲完成此畫,當時他年近而立,以官費獎學金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數年,在這裡汲取不少西方美術精髓要素,包括透視法及明暗對照法。

《奴隸與獅》 1924 年 素描。47.5 x 63 公分。徐悲鴻紀念館藏

《奴隸與獅》 1924 年 素描。47.5 x 63 公分。徐悲鴻紀念館藏

他尤其欣賞倫勃朗對明暗對照法的獨特呈現。專家認為,《奴隸與獅》本身就是「一幅明暗對比強烈的優美傑作」,藝術家透過此手法「強調故事中的戲劇性衝突」。安德魯克里斯的身影籠罩在陰暗之中;獅子的頭部與前半部分身軀亦處於洞穴中,而後半部分軀體則沐浴在陽光下。

徐悲鴻鉅作中對透視法和明暗對照法的運用呼應了幾百年來歐洲藝術中常見的寫實主義。然而他亦在創作中保持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詩意氣氛——由洞穴外的山水美景中可見一斑。

徐悲鴻之子、現任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館長的徐慶平曾經形容父親「融貫東西方藝術精髓」,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傑構。

徐悲鴻於1895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與林風眠和常玉等人一道,成為一戰後第一批前往巴黎深造的中國畫家。林常二人迅即接受當時歐洲藝術的最新理念,但徐悲鴻卻深深著迷於學院寫實主義。

雖然,學院寫實主義在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徐悲鴻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寫實主義作為自己的藝術基點,來實現復興中國繪畫的目標。

回國後,他不但繼續創作水墨畫作和油畫,更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並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從而增加了另一重身份即藝術教育家。

1945年冬,徐悲鴻與學生在盤溪石家花園中國美術學院籌備處合影

1945年冬,徐悲鴻與學生在盤溪石家花園中國美術學院籌備處合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悲鴻出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第一位院長,可謂榮譽等身。

將西方思潮融入中國藝術是他堅持的基本理念,這也順應了建國後幾十年內的主流藝術風格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無論對徐悲鴻本人還是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史而言,《奴隸與獅》都是里程碑式的宏偉鉅作。」佳士得現代及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暨拍賣主管莊俊(Grace Zhuang)感慨道。「此幅徐悲鴻早年創作的力作為他隨後的輝煌藝術生涯鋪平道路。」

《奴隸與獅》是徐悲鴻創下的首幅主題性繪畫作品:此類創作不但敘事,亦體現藝術家對主題的抒懷與主張。今日仍由私人藏家珍藏的徐悲鴻主題性畫作不超過五幅,也是目前所知私人收藏中尺寸最大的一幅。

藝術家在此幅《奴隸與獅》中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懷呢?可以說他以安德魯克里斯與獅子為代表意象,「奴隸備受欺凌卻不懼而博愛,是中華民族形象的象徵。而獅子受傷求助卻神情威嚴自尊,則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莊俊表示。

1920年代的中國時局動盪,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兩千年帝制,中華民國成立。但國家主權四分五裂,軍閥割據混戰,最終爆發內戰。

徐悲鴻正是在這種危急時刻創下《奴隸與獅》,儘管身在海外,但一顆火熱滾燙的遊子心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

藝術家將古老寓言中「知恩圖報」的思想,提升到悲天憫人的關懷精神。此畫不但是藝術史上難得一見的宏偉鉅作,更體現徐悲鴻呼籲民族自救於危亡,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