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里安·格尼 x 文森特·梵高
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去往塔拉斯孔的路上2》灵感来源于梵高(Vincent van Gogh)1888年创作的自画像《去往塔拉斯孔路上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在50年代亦致敬过梵高的这件作品。格尼用他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对原作进行重译,将画面转变为色彩、图案、质感交织下千变万化的虚幻面纱。
梵高的杰作未能逃脱二战这一毁灭性的历史漩涡,格尼似乎也通过层叠的影印,来影射这个历史景况。他十分着迷于 “历史的肌理” 之一概念,画面的质感、题材的叙事与历史的共鸣在格尼的画布上精彩碰撞,戏剧化地反映了感性回忆中艺术历史的脉络。
乔纳斯·伍德《M.S.F.鱼纹罐#7》x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乔纳斯·伍德(Jonas Wood)的鱼纹罐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他个人钟爱的陶瓷收藏——M.S.F陶瓷工作室制作的一系列瓷器。伍德笔下的瓷器有着古希腊的朴拙,纹饰上却带有中国明代传统鱼藻纹罐的生动活泼。
刘野 x 哈莫修依 x 蒙德里安
刘野的作品像一个几何与故事性交织的谜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静谧,彷佛电影中的定格画面——一个衔接过去与未来的戛然而止的时刻。这种对瞬间故事张力精微的捕捉能力同样见十九世纪大师威廉·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的绘画中。而刘野的作品中亦时常出现蒙德里安(Mondrian)的踪影,暗喻完美精妙的平衡。
克辛代·威利 x 圣露西
威利(Kehinde Wiley)擅长撷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风格,为他在哈林街头所遇到的年轻非裔男性绘制肖像。《圣露西》(St. Lucie)中的年轻非裔男性一手握有棕榈树枝,另一手则是端着盛有一对眼珠的圆盘。这些物品是天主教中圣女圣卢西亚的象征,她是雪城市的守护神,也被认为是视觉的保护神。
威利透过这创意展开了一场关于阶级、种族和男性力量的对话,挑战并探索艺术史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修辞和形象。
藤田嗣治 x 维纳斯
《裸女之背》是藤田在他的缪斯小雪剪去秀发之前,为她所描绘的稀有作品之一。在画中,小雪丰茂的赤褐色秀发从她光滑、乳白色的婀娜裸背流泻而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藤田深受古典西方艺术濡染,以他独树一帜的晕染技法,微妙地描绘出小雪如大理石一般洁白细腻的肌肤。
黎谱 x 汉斯·霍尔拜因
作为跨越东西在作品《女子与鹦鹉》中,黎谱在绢本上为温婉的东方女子形象加入了西方古典艺术的色彩与神秘。画面后方的树梢与被风扬起的窗帘,在传统的幽幽禅意中加入了西方的象征意味。这些元素都融合了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创作的《抱松鼠的女子肖像》中的痕迹。
村上隆 x 弗朗西斯·培根
村上隆以自己独特的 “超扁平” 风格向战后艺术大师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最为著名的乔治·戴尔肖像致敬。村上隆以极度精细多彩的工艺,将培根的经典创作以当代视角再度演绎,为名作注入新的活力。
彼得·索尔 x 雅克·路易·戴维
一个拿破仑可以翻越阿尔卑斯山,那两个又如何?在彼得·索尔(Peter Saul)的笔下,曾经被神化的拿破仑被描绘为调戏着另一个自我的荒诞将军,健硕的马匹倒也略显沉重,在彷佛电脑成色一般的背景下,作品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