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醒目的大型潑彩鉅作來自張大千盛年時期,標誌其創作轉向探索抽象藝術表現手法的成功,亦是藝術家本人無比珍愛且意義非凡之作
《碧峰古寺》為張大千(1899-1983)盛年時期於巴西八德園中所創作之潑彩鉅作。畫面如同直挺高山聳立面前,氣勢攝人,近景水草密而不亂,層層疊疊於氤氳水氣中,濃重的石青石綠夾著水份,潑灑於畫面,自上而下,或沉澱、或相融,如同山壁間光影幻化,顏色自雲嵐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隱若現,神秘且華麗。此作標誌著張大千的創作從傳統具象風格轉向探索抽象藝術表現手法的成功,同時亦為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奠下新方向。
1950年代,張大千移居巴西聖保羅,並在此興建中式園林八德園,以解思鄉之情,亦為創作提供靈感。他在此園中探索潑墨潑彩技藝,經過十餘年磨練後終於達致成熟。1960年代時,張大千的國際聲望漸盛,經常往來穿梭於美洲、亞洲及歐洲之間,從世界各地,尤其是加州之風景,獲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張大千於1956年至1966年間,頻繁至歐洲舉辦作品展,試圖將中國繪畫藝術介紹到西方。1956年於巴黎近代美術館舉辦「張大千畫展」,同期馬蒂斯大型回顧展亦同場舉行。張大千於參觀後坦言,儘管不瞭解西方藝術,但認為「馬蒂斯是學敦煌的,尤其是人物素描的線條」。在歐洲期間,不僅拜訪當地旅法中國藝術家趙無極和潘玉良等人,與畢加索的會面更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藝壇焦點。本季佳士得香港於5月24日舉槌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中,將由張大千《碧峰古寺》及畢加索《側臥的女人與蜻蜓》同場亮相,呼應著這場東西方藝術天才的世紀會面,十分值得期待。
1967年透過在斯坦福大學美術館和拉克畫廊舉辦重要展覽的機會,張大千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遍訪圓石灘、優勝美地峽谷等著名景點,讓加州獨特的自然與人文風景逐漸進入了張大千的眼簾:加州五彩斑斕的海岸風景、太平洋海岸獨特的懸崖與巴西絢麗的陽光,都成了張大千的靈感泉源。返回巴西後,張大千創作了此幅《碧峰古寺》,恰恰展現出畫家受到美國加州的獨特自然景緻和人文藝術氛圍啟發後的藝術結晶。
《碧峰古寺》深受張大千個人喜愛,特意送往日本進行裱工,並飾以大千特別在日訂製的大風堂「七寶燒」(亦即中國的掐絲琺瑯)軸頭,依瓦當形式製有「三千大千」字樣,十分難得。
此作為李祖萊、李德英伉儷舊藏。李、張兩家交情匪淺,大千與李家夫婦以弟、弟媳相稱,李家三小姐秋君,更是大千一生紅粉知己。1949年之後,張大千香港的事務多由李祖萊夫婦代為操辦,1971年於香港大會堂舉辦「張大千近作展」,盛況實屬空前。二人交情非同尋常,李祖萊是大千四位遺囑見證人之一,一生友情早已轉化為濃濃親情。大千會將此幅珍罕鉅作贈予李家,亦是情理之中。
這幅《碧峰古寺》是張大千人生重要轉折點之代表鉅作,見證藝術家舉世知名的潑彩技法達致巔峰,亦濃縮了大千對一生摯友的深切友情,十分稀有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