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国际资深专家游世勋提问:「什么样的思维是东方精神性?」他认为答案是「在于简朴」,以及透过「向内心探求」来表现艺术。
苏轼的《木石图》相信创作于1071到1101年间,游世勋认为此作正好体现出简朴自然的风韵。这位著名的北宋文人兼士人夫经常以石、竹和木入画,苏轼称之为「三益友」,是他的精神启迪来源。

宋 苏轼 《木石图》 水墨纸本 手卷,画长﹕26.3 x 50公分(10 3/8 x 19 3/4 吋)﹔全卷连裱共长27.2 x 543公分 (10 3/4 x 213 3/4 吋)。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题跋,鉴藏印共四十一枚。估价待询。此拍品于2018年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中呈献。
游世勋指出:「苏轼的作品跟工匠画家或院派画家采用不一样的画法;从竹子和石头的转折角度,可以看到灵秀之气。线条看似简单容易,但其实变化多端。」
《木石图》为现时仅存稀有的苏轼画作之一,中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书法家米芾(1051-1107)为作品题跋,令此水墨手卷更珍贵难求。游世勋语气坚定地指出:「这件『苏米合璧』,相信在历史上应该很难再找到第二件这样的作品。」

米芾题跋:「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苏轼本来将手卷赠予润州(即现今镇江)的冯尊师,冯尊师遂邀请刘良佐(十一世纪)和米芾为作品题跋,士大夫俞希鲁(1278-1368)及郭淐(1563-1622)其后再为作品加上两段题跋。
至于作品的来源,专家表示从装裱方式到画作天地部分的幼细蓝线,皆证明作品源于明朝。手卷盖有41枚鉴藏印,分别来自南宋(1127-1279)、元朝(1271-1368)至明朝(1368-1644)的收藏家。

苏轼肖像(左)及佳士得于11月拍卖的水墨手卷,后者为现存少数的苏轼画作之一。
鉴藏印包括一枚刘良佐印,一枚米芾印,11枚南宋藏家、鉴赏家兼金石学家王厚之(1131-1204)印,三枚俞希鲁(1278-1368)印,九枚著名鉴藏印藏家杨遵(1294-1333)印,九枚诗人、艺术家、藏家兼武官沐璘(1429-1458)印,两枚明朝中叶士大夫李廷相(1485-1544)印及两枚郭淐(1563-1622)印。
于1937年,作品流传至北京书画商及古董商白坚夫手中,其妻为日本人。作品其后被带到日本,并由藏家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