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1963年作
簽名:四賓;Soo Pieng

拍品專文

鐘洒賓於新加坡展開的南洋派繪畫,是東南亞藝術史上重要的風格演進;新加坡現代藝術先驅鐘洒賓在此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和許多同時期的藝術家擁有雷同的背景,鐘洒賓自中國東南沿岸城市移居南洋,懷有向外探求的眼界胸襟。16歲進廈門藝術學院就讀,畢業後前往上海美院繼續求學,然學業卻半途被中日戰爭打斷。開戰後,他返回廈門,一面教書,一面持續創作。1945年,鐘洒賓輾轉經香港離開中國,1946年底到達新加坡,在當地藝術尚屬萌芽階段的時期,他在南洋藝術學院任教,近不惑之年才開始全職的藝術創作生活。 鐘洒賓遊歷遍及東南亞各地,並在1960年代時和他南洋藝術學院的學生同赴倫敦求學、生活與工作。《抽象風景的日落》(Lot 1209)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他當時很快進入抽象繪畫和現代主義的討論,並且創作了一系列由傳統風景繪畫出發而探索的抽象主題。 鐘洒賓的南洋畫派最為人所稱道。南洋畫派之技術表現和藝術哲學往往流露出中西合璧的思想和藝術傳統的交融,主題常啓迪於對此區域文化樣貌和人文風情的觀察。在藝術史上,南洋畫派的發生起於1952年,當時鐘洒賓和另外三位藝術家劉抗、陳文希、陳宗瑞相約到峇里島旅行,他們決心致力將東南亞的熱帶風情作為繪畫創作的中心主題表現。《稻秧樂》(Lot 1212)可稱謂此畫派風格的經典之作,鐘洒賓特別喜於創造農村生活的別緻構圖,並表現鄉野之美。 《輕舟河景》(Lot 1211)和《鄉村一景》(Lot 1211)二件作品中,可看到鐘洒賓運用半抽象視覺語言,在描繪南洋景致風景畫上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他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新加坡現代畫家,開創獨豎一格的風景與人物畫像作品。在短時期內,他的作品經歷了多重的風格演變,從後印象派到立體派,抽象及至半抽象等。 在1970年代時,鐘洒賓於南洋畫派人物像上的表現已臻成熟。《蓮花池畔》(Lot 1208)和《村中》(Lot 1207)為他晚年的傑出作品;兩幅作品皆於1980年,他過世前三年所完成,為鐘洒賓獨創之南洋畫派人物畫的極致典範,風格洗練完美,為長年沈浸在南洋地區觀察與創作的成果。兩幅作品以優雅簡約的線條展現雋永之美,洋溢著旋律的色彩,構圖平衡俊諧。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