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安迪.沃荷在1960 年代因將美國廣告、大眾產品包裝,以及名人絹印畫像帶到藝術殿堂而聲名大噪。沃荷的代表作包括金寶湯罐頭、布裡洛盒子, 和瑪麗蓮夢露、賈桂琳. 甘乃迪的肖像等。同時期,還有其他藝術家如賈斯培.鐘斯(Jasper Johns)、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羅伊.李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人也熱衷於把通俗文化的元素加入作品中,帶動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最重要的運動:波普藝術運動。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代表作包括《吶喊》)創作了《麥當娜》和《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等多幅木刻版畫,在歐洲各國出售,意在宣傳。在接近一個世紀後的1982 年, Galleri Bellman 舉辦了一次蒙克版畫展,隨後更委託沃荷創作一系列以蒙克版畫為基礎的作品。
沃荷選擇了《吶喊》、《胸針》和《麥當娜》及《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作為他的摹本,用旋動
的線條在大片顏色上揮灑,對這些經典作品的重新演繹注入鮮明的個人風格。就如他創作的其它絲網墨作品一樣,沃荷為《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及《麥當娜》這幅雙聯雕刻版創作了多個不同版本。其中一個版本的螢光粉紅和鮮橘色調極其奪目,從畫布躍然而出。相比之下,粉色版本的藍與粉紅顯得深沉內斂,讓觀賞者思考作品在生與死、神聖與世俗這些主題上的強烈對比。
在表達黑暗情緒和多愁善感方面,沃荷和蒙克可說是同道中人。兩人都對標誌性主題有開拓性的詮釋。蒙克大膽顛覆,將耶穌之母用表現主義的手法,刻畫化成一個感性裸女。而沃荷更進一步,把用在罐頭湯和明星上的那套藝術語言,套用在蒙克的“麥當娜”身上再作呈現。
就在創作《摹愛德華.蒙克作 自畫像、骷髏手臂與麥當娜》的同一年,沃荷還忙於通過“文藝復興繪畫細節”系列,重新解讀波提切利、達文西等文藝復興大師的代表名作。其實早在1963 年,沃荷已經把《蒙娜麗莎》搬到自己的絲網墨畫布上。但是在這個系列中,畫家進一步把自己對藝術經典的情結,化為對描圖技巧上的探索。歌地亞. 舒穆克裡(Claudia Schmuckli) 說:“ 雖然沃荷早在1960、1970年代已經開始製作絲網墨作品,但要到他與克萊門特(Francesco Clemente)和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合作以後,才在1983 年開始採用描繪技術。” ( 歌地亞.舒穆克裡;摘自“Andy Warhol: 最後的晚餐”展覽目錄;蘇活古根漢博物館;1999 年6 月至2001 年夏) 《摹愛德華.蒙克作 自畫像、骷髏手臂與麥當娜》則恰好反映出沃荷融合新手法與舊題材的結果。
在沃荷1987 年去世後,人們才發現他原來是個很虔誠的教徒。作家約翰. 理查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森(John Richardson) 如此形容他:“ 按照卡波特(Capote)的說法,沃荷雖說話故弄玄虛,心裡卻沒有秘密。但事實上,他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只有他的至親才知道。他原來極其虔誠,虔誠到每天都會去曼克頓上東區的聖味增德堂……而且他雖節儉,卻非常慷慨。他除捐錢外,很多時候晚上還會去天安教堂辦的露宿者收容所當義工。”(約翰.理查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森著《Sacred Monsters, Sacred Masters》“Warhol at Home”;倫敦,2001 年;第247-8 頁)。所以沃荷晚期對宗教題材的處理,包括對達文西《聖母領報》,以及最後一批超過100 幅重新演繹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連續作品,都可以追溯到這幅絹印畫作為起點。
《摹愛德華.蒙克作 自畫像、骷髏手臂與麥當娜》是沃荷個人以及藝術生涯的轉捩點。從此,沃荷的作品將離不開宗教,並將不斷用新的手法再次處理藝術經典。這幅作品讓我們得以窺探到這位二十世紀重要藝術家最私密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