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新見惲壽平信札三通初考
提要:新見惲壽平信札三通十九紙,致存翁、親家楊興翁、長婿楊叔美三人,涉及照拂張羽士、轉圜奩田、納妾生子等人情酬酢、家族事務、個人生活等內容,細微生動,呈現出惲氏晚年的日常生活、心理變化等,可謂研究其晚年行跡的重要材料。
關鍵詞:惲壽平;存翁;楊興翁;楊叔美;照拂張羽士;轉圜奩田;納妾生子;日常生活;心態。
《惲氏父子書札》收錄惲日初(1601—1678)、惲壽平(1633—1690)父子書札十八通三十五紙,曾經楊經、吳雲(1811-1883)、宗源瀚(1834-1897)鑒藏。
其中,惲壽平有三札十九紙,皆為長箋,尺寸不一,分別致存翁、親家楊興翁、長婿楊叔美三人,內容涉及人情酬酢、家族事務、個人生活等,具體而生動,細微地呈現出惲氏的日常生活、心理變化等,可視為研究其晚年行跡的重要材料。茲不揣譾陋,迻錄文字,略加考釋,敬請方家斧正。
一、致存翁照拂張羽士札
前者從邵幼老得先生所留二扇,屬壽平點墨。壽平辱先生十載神交,竟未遑以片紙尺幅博(君侯形外)高山之賞。方自恧然,乃君侯誼不遐遺,許奏薄伎,承命踴躍,遂不敢自護其短,已為渲染,屬幼老寄呈,並附咫尺之書,通於執事。君侯下交之誼,鄙人(知己)景企之(感)私,略具前書,不復覼縷。春間行旌西指,道經敝郡,擬從幼老諸同人遮留半日,傾寫積懷,尋聞鹢首已抵淮上,近在數百里間,猶未能酬一見之願,憾也何如。茲啟:稽田吳先生沒於膠海之大珠山,其靈柩寄山中,有皇壇(道者)羽士張紫相為之守護惟謹。客冬,吳三兄奉旅襯南還,羽士左右之力為多,且千里隨行,送其安厝,方歸故山。此真方外有心人,非尋常庸俗羽流可同日道也。近從嘉禾抵敝郡,略為周旋,今渡江,道出淮海(計其到淮之日),恐缽囊告罄,(恐)不能(歸)還山。惟君侯與吳先生有故人之誼,必深致念,故於羽士之歸,敢為紹介。幸君侯稍為援手,導之出彊,勿使其留滯異鄉,沿門持缽,引領以望(留滯)君侯不獨一羽士矣。一春筆墨,匆匆酬應,碌碌促迫,苦無神怡務閒之會,寄一(草兩)水一石,就正大雅。初夏(將)定至湖上,當為先生構小幀,剪兩峰翠黛,寄呈發笑耳。臨書瞻企,不盡欲言。伏惟鑒茹,幸甚。
教小弟惲壽平頓首
存翁老先生大人
考:
稽田吳先生,乃明末吏部文選司郎中、浙江嘉興人吳昌時(1594—1643)長子吳鉏(1618—1679),初名祖錫,字佩遠,號稽田,崇禎十五年(1642)副貢生,少才具軼群,顧瞻咳吐,令人自廢,尤喜結納豪俊,劍客土豪,無不攬結,往來於靈巖、支硎間;明亡謀覆而被俘,魯王、桂王皆授職方郎中,赴鄖陽從事反清活動;桂王逃緬甸後,遊中州,由秦入楚,終不得志,晚居膠州大珠山,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嘔血而卒,年六十二。
惲壽平與吳鉏交情莫逆,多有詩作唱和。(1)由“客冬,吳三兄奉旅襯南還……送其安厝,方歸故山”之言斷定,此札書於康熙十九年(1680)春。
這裡,惲壽平致信“存翁”為一路護送吳鉏靈柩的道士張紫相北還山東膠州請求施援,時“存翁”已在揚州,約定初夏必至杭州以付筆墨雅事。當時,惲壽平、存翁仍僅止於神交,此札應由張道士抵達揚州時面交的。
按:邵幼老,即邵 (上草下贊)(生卒年不詳),字幼節,號尟民,江蘇宜興人。工詩文,隱居力學,與吳門徐枋(1622—1694) 、無錫張夏、毘陵魯桐聲為友。康熙初年,郡守駱鐘麟倡興延陵書院,聘究心理,學者相與講論,為祭酒焉。著有《尟民遺集》。(2)補充一下,吳鉏是徐枋的妹夫。
存翁,初考或為蔡啟僔(1619—1683),字碩公,號存園、昆暘,浙江德清人。幼年去京,隨任吏部侍郎、東閣大學士的父親讀書。康熙九年(1670)狀元,充日講官,康熙十一年(1672),為順天鄉試主考官,康熙十六年(1676)升詹事府右春坊右讚善、翰林院檢討,旋以足疾辭官歸里,怡情田園山水。工詩文,著有《燕遊草》《存園集》等。蔡啟僔父蔡奕琛(1594—1654),明時累官至刑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入清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與吳鉏父吳昌時同朝為官,故札中有“君侯與吳先生有故人之誼”之謂。
二、致楊興翁轉圜奩田札
前過候尊公四叔,閒談偶及協濟橋田,弟止知十七年至今,其中連值歲兇。四叔想因錢糧諸事艱難,故其物未付出。昨晤間,云:此項田租,欲俟葬令庶祖母周娘後,方以歸還小女,似屬可商。家庭之間,自不應較論,但此項原屬聘金,小女未過門時,弟欲將此項備箱廚木器諸事。四叔面言不可留此田租,為房內支給用度;若必置辦箱廚,便欲廢此產,是以有用易無用也。弟銘藏此言不敢忘。今若將此項為葬令庶母費,無乃與前言未合。葬周娘,公事也,公費也。此田,聘金也,奩田也。恐葬事理宜用公產、動公費,不宜出之奩田。雖三令郎有繼嗣之虛名,而毫無繼嗣之實,每歲時祭祀,未聞有另有公產支給,而房中又並無所遺,在老親翁長兄必有說以處此,弟不能知。若並欲取其奩田以為葬費,未免偏拈太甚。同一兒女,亮無厚薄,然行跡之間,似未均平,而令郎與小女從無半語言及,足以見老親翁家教有克讓之風。但弟當時每以四叔前言告小女,而此奩田未歸割,則嫁時之箱廚木器諸事全缺,弟有不能一日安矣。況二令郎亦有奩田,並未嘗聽之公家移為公費,且聞並代為納糧矣。而三令郎艱苦已極,兩兒漸長成,費用百出,萬難支撐,每當追呼火急,左支右吾,不敢以聞之祖父。弟每嘆其能承順,弟亦聞四叔稱說小女,祖父愛之之意,宜無所不至,此必四叔或別有深意厚待之,弟愚陋未能測也。四叔長者高年,相對時惟宜談道誼學問,不當以兒女鄙俗事相較論。故弟不敢以此冒瀆,幸老親翁從容婉曲述弟不言之微衷,今冬將此田歸割。且歷年無收,去歲今年始稱豐稔,交付兒輩,聽其自收,少佐三令郎膏火,即如弟親受老親翁莫大之賜矣。若必欲將此為葬費,自十六年至去冬,其中雖有兇荒,然除荒歲外,尚有贏余一二,可少助葬費,自當聽之公家,稍盡繼嗣之意。今冬以後歸之小女,似為兩得,想老親翁自應首肯也。佇俟回示,尚容面悉。尊公四叔前煩叱致,並謝弟冒瀆之罪。
興翁老親翁長兄大人閣下
小弟格頓首
冲
考:
《康熙常州府志》記載:
(康熙)十七年(1678)秋七月,江陰大旱;十八年(1679)旱疫大饑;宜興、無錫、官塘水盡竭,歲大饑,江陰江潮枯槁(是歲饑饉、瘟疫洊臻,米價湧貴,民間食草根樹皮即糠粃,亦不可得,產多死亡,餓殍載道,至明年夏始稍息);十九年夏六月,武進、無錫大水(大雨二十余日,城市可以行舟,鄉村稍低者悉蕩沒無遺,水浹月不退)。(3)
同樣的事,在常州博物館藏康熙二十五年(1686)惲壽平《經管祠田札》中也有描述:“十七、十八、十九之積荒”。為此,惲壽平專門書函欲將祠田交與族弟惲覆(1653—1732)管理。(4)如此,正與札中所謂“弟止知十七年至今,其中連值歲凶”相互印證。可以推測,此札大致書於康熙二十年(1681)。
《惲氏家乘》記載,惲壽平有二兄三姐,其中一姐適本邑楊興翁,生子叔美(另子叔萬),副貢生,娶惲氏長女,而次女則適五牧薛氏。
這裡,惲壽平致信親家姐夫楊興翁替長女婿叔美、長女索要作為女兒聘禮而被長期充為楊氏義田的奩田之事,述說原委,懇請楊興翁在乃父即所謂“四叔”面前轉圜,愛女、愛婿之心躍然紙上。
三、致楊叔美納妾生子札
婁東納妾,實因太原王氏諸昆友苦相勸勉。自念馬齒已長,不能刻待,聊強就之。歸時欲言,未知汝岳母之意何如,故且諱而不言。比至夏間,汝岳母之意果出至誠,則婁東之舉似為多事。此時心實感之,又不忍言以傷其意。惟有善遣婁東之妾以息後日之爭,意念已決。及至吳門當事署中,當事亦極言兩地照看,非貧士所宜,與余意合。正思作書寄王氏諸昆,而婁東人士紛紛然遣信使來報喜音,妾已有娠,將及半身。亦知家中諱言,不敢寄音至常,恐有泄漏,或生他變,因我半載不相聞問,人人駭怪。此時又如半天落下一件大好事,從前意中之局,頓爾改換,未免手忙腳亂。時當盛暑,囊無一錢。星飛過婁,略為料理居處、飲食、醫藥,甚費經營,直至七月初方有寧處。而此妾因半年懷娠,病苦顛連飢餒,備嘗諸困。其家貧甚,未免嗟怨,心甚憐之。至此,不但不能遣,而且並我身皆留滯不能歸。即汝岳母在家,窮苦豈一刻忘之,實有一時難於措手者。亦思此間生產事大,日夜盼望置妾生子,今忽從無意得之,即家中怨望,不能覆顧。非不顧也,審輕重以為緩急,且實人情艱難,赤手拮據,精力疲矣。兩地嗷嗷待哺,左支右吾,實不得已,豈覆作少年輕薄,戀異鄉風月而為此耶?婁東王氏諸昆及諸素心同調人人知之,人人能言之,吾豈有是?即家鄉人言藉藉,可不辨而自明矣。千言萬語,總不必細說。所喜九月廿二酉時已生一男,至枕有奇骨豐起,姑為家言四柱根深,易於長養。雖非英物,亦似不凡。最關切無非令祖先生、尊公老親翁及吾甥、吾女,聞之定大為喜快(外一札,可面呈令祖。尊公不及另候,煩吾甥致此意。此字可共觀也。)雖一夏一秋,經營徹困,至此亦不得不樂。即汝岳母與吾意豈有異乎?婁中諸君子亦無不人人踴躍,皆以為奇緣,作為詩歌,傳之樂府,連篇累牘,遊囊幾滿;賀客履滿戶外,酬應煩苦,日從事於文酒之宴,欲避不能。而吾鄉人翻有喜談樂道,騰口相譏議者,視婁中人士之歡欣鼓舞,聞之能無自愧存心之太薄耶?此月廿二為彌月之期,此間尚有一番稱慶諸事。嬰兒善啼,客寓多風,產母甚騃。尚須留此調度數日,彌月後即馳歸,與吾甥商悉種種。此間斷難久留,恨不能即刻攜歸一處度日。但卒歲之計,此時便須料理,為此進退兩難,然總須急歸,先商定諸事,然後為搬移之計耳。見吾甥手書,詞語詳婉,意更懇至,善處骨肉之間,正吾意中語。總之大事已定,大喜方新,其中纖微小不如意,亦堅忍以待之耳。春夏在道署,潤筆似稍豐。一秋居婁,兩處分爨,皆有八口,便極難。遊囊所入,不足供所出。大約詩文唱和、花月宴賞工夫已消去十之五六,作畫酬應十得三四耳。然又不能謝絕宴會事,故所得甚不快意。亦造物者有意妒之,不然便似處人間第一樂境矣。且家人皆苦,亦何忍獨樂耶?兩外孫念之甚切,囊空無一物可寄,嗟乎,貧亦甚矣。張甥來,正當產婦坐草之際,一時不能打發,遲遲始湊得數金,恐亦不足用。俟歸時再作商量耳。
叔美賢甥文座
陽月六日,舅格拜手
考:
惲壽平早年隨父抗清,經歷坎坷曲折。康熙十八年,王抃(1628—1692)據此譜成劇本《鷲峰緣》,成就一段佳話。康熙十九年六月,惲壽平、王翚(1632—1717)相約奔赴太倉,在王時敏(1592—1680)去世前夕相見於病榻前,並賦詩《哭奉常先生斷句廿四章》緬懷,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是年,他在王抃、王掞(1645—1728)兄弟邀請下,館於王家,持續近三年。
此札曾鐫刻於《愛石山房刻帖》,向為研究者利用。依據《惲氏家乘》,考證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5)惲壽平時在太倉,向長婿楊叔美敘述了納妾、生子後等諸多困窘之狀,譬如生計開銷,生子前“時當盛暑,囊無一錢”,生子後“一秋居婁,兩處分爨,皆有八口,便極難。遊囊所入,不足供所出”,多是家長里短的日常家居生活:“大約詩文唱和、花月宴賞工夫已消去十之五六,作畫酬應十得三四耳。然又不能謝絕宴會事,故所得甚不快意”;又譬如原配之感與鄉里反映:“未知汝岳母之意何如,故且諱而不言”“即家鄉人言藉藉,可不辨而自明矣”。當時,他決計返歸毗陵。
居婁期間,他在王氏兄弟也即“太原王氏諸昆友”等人的撮合下,納葛家姬為妾,於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廿二日生子,老來得子,可謂歡欣,然因此也引來了原配夫人薛氏的諸多埋怨,後在致函王翬的信札中多有提及妻、妾之間的是非苦惱。(6)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王抃、王掞有浙、閩、粵之遊(7),惲壽平遂攜妾、幼子歸里。
就在書函前夕的九月底,《鷲峰緣》在王家鶴來趟全蘇班排演,諸優摹寫盡致,頗得作者之意,遂廣為流傳。(8)
按:張甥,乃惲壽平外甥張偉,字子佳,自幼受舅氏影響,極擅花鳥,“每一畫出,輒能亂真”,常為惲氏代筆。
注釋:
(1) 蔡星儀:《惲壽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頁12—15。
(2) 清・阮升基修、寧楷纂:《嘉慶重刊宜興縣舊志》卷八,理學補遺,光緒八年(1882)刻本,頁64。
(3) 清・於琨修、陳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三,祥異,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頁14。
(4) 文祥磊:《惲壽平〈經管祠田札〉考論》,北京,《文物天地》2015年第11期,頁48-51。
(5) 楊臣彬:《惲壽平》,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頁131。
(6) 故宮博物院藏有惲壽平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致王翚札有云:弟自過里婁東,母子同歸,賤內抱兒頗愛念之,但嫡庶間調停甚不易,□嘗苦惱……(引自楊臣彬:《惲壽平》,頁31)。
(7)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蘇州: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1939年7月,頁50。
(8)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頁49。
2022年2月15日稿
提要:新見惲壽平信札三通十九紙,致存翁、親家楊興翁、長婿楊叔美三人,涉及照拂張羽士、轉圜奩田、納妾生子等人情酬酢、家族事務、個人生活等內容,細微生動,呈現出惲氏晚年的日常生活、心理變化等,可謂研究其晚年行跡的重要材料。
關鍵詞:惲壽平;存翁;楊興翁;楊叔美;照拂張羽士;轉圜奩田;納妾生子;日常生活;心態。
《惲氏父子書札》收錄惲日初(1601—1678)、惲壽平(1633—1690)父子書札十八通三十五紙,曾經楊經、吳雲(1811-1883)、宗源瀚(1834-1897)鑒藏。
其中,惲壽平有三札十九紙,皆為長箋,尺寸不一,分別致存翁、親家楊興翁、長婿楊叔美三人,內容涉及人情酬酢、家族事務、個人生活等,具體而生動,細微地呈現出惲氏的日常生活、心理變化等,可視為研究其晚年行跡的重要材料。茲不揣譾陋,迻錄文字,略加考釋,敬請方家斧正。
一、致存翁照拂張羽士札
前者從邵幼老得先生所留二扇,屬壽平點墨。壽平辱先生十載神交,竟未遑以片紙尺幅博(君侯形外)高山之賞。方自恧然,乃君侯誼不遐遺,許奏薄伎,承命踴躍,遂不敢自護其短,已為渲染,屬幼老寄呈,並附咫尺之書,通於執事。君侯下交之誼,鄙人(知己)景企之(感)私,略具前書,不復覼縷。春間行旌西指,道經敝郡,擬從幼老諸同人遮留半日,傾寫積懷,尋聞鹢首已抵淮上,近在數百里間,猶未能酬一見之願,憾也何如。茲啟:稽田吳先生沒於膠海之大珠山,其靈柩寄山中,有皇壇(道者)羽士張紫相為之守護惟謹。客冬,吳三兄奉旅襯南還,羽士左右之力為多,且千里隨行,送其安厝,方歸故山。此真方外有心人,非尋常庸俗羽流可同日道也。近從嘉禾抵敝郡,略為周旋,今渡江,道出淮海(計其到淮之日),恐缽囊告罄,(恐)不能(歸)還山。惟君侯與吳先生有故人之誼,必深致念,故於羽士之歸,敢為紹介。幸君侯稍為援手,導之出彊,勿使其留滯異鄉,沿門持缽,引領以望(留滯)君侯不獨一羽士矣。一春筆墨,匆匆酬應,碌碌促迫,苦無神怡務閒之會,寄一(草兩)水一石,就正大雅。初夏(將)定至湖上,當為先生構小幀,剪兩峰翠黛,寄呈發笑耳。臨書瞻企,不盡欲言。伏惟鑒茹,幸甚。
教小弟惲壽平頓首
存翁老先生大人
考:
稽田吳先生,乃明末吏部文選司郎中、浙江嘉興人吳昌時(1594—1643)長子吳鉏(1618—1679),初名祖錫,字佩遠,號稽田,崇禎十五年(1642)副貢生,少才具軼群,顧瞻咳吐,令人自廢,尤喜結納豪俊,劍客土豪,無不攬結,往來於靈巖、支硎間;明亡謀覆而被俘,魯王、桂王皆授職方郎中,赴鄖陽從事反清活動;桂王逃緬甸後,遊中州,由秦入楚,終不得志,晚居膠州大珠山,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嘔血而卒,年六十二。
惲壽平與吳鉏交情莫逆,多有詩作唱和。(1)由“客冬,吳三兄奉旅襯南還……送其安厝,方歸故山”之言斷定,此札書於康熙十九年(1680)春。
這裡,惲壽平致信“存翁”為一路護送吳鉏靈柩的道士張紫相北還山東膠州請求施援,時“存翁”已在揚州,約定初夏必至杭州以付筆墨雅事。當時,惲壽平、存翁仍僅止於神交,此札應由張道士抵達揚州時面交的。
按:邵幼老,即邵 (上草下贊)(生卒年不詳),字幼節,號尟民,江蘇宜興人。工詩文,隱居力學,與吳門徐枋(1622—1694) 、無錫張夏、毘陵魯桐聲為友。康熙初年,郡守駱鐘麟倡興延陵書院,聘究心理,學者相與講論,為祭酒焉。著有《尟民遺集》。(2)補充一下,吳鉏是徐枋的妹夫。
存翁,初考或為蔡啟僔(1619—1683),字碩公,號存園、昆暘,浙江德清人。幼年去京,隨任吏部侍郎、東閣大學士的父親讀書。康熙九年(1670)狀元,充日講官,康熙十一年(1672),為順天鄉試主考官,康熙十六年(1676)升詹事府右春坊右讚善、翰林院檢討,旋以足疾辭官歸里,怡情田園山水。工詩文,著有《燕遊草》《存園集》等。蔡啟僔父蔡奕琛(1594—1654),明時累官至刑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入清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與吳鉏父吳昌時同朝為官,故札中有“君侯與吳先生有故人之誼”之謂。
二、致楊興翁轉圜奩田札
前過候尊公四叔,閒談偶及協濟橋田,弟止知十七年至今,其中連值歲兇。四叔想因錢糧諸事艱難,故其物未付出。昨晤間,云:此項田租,欲俟葬令庶祖母周娘後,方以歸還小女,似屬可商。家庭之間,自不應較論,但此項原屬聘金,小女未過門時,弟欲將此項備箱廚木器諸事。四叔面言不可留此田租,為房內支給用度;若必置辦箱廚,便欲廢此產,是以有用易無用也。弟銘藏此言不敢忘。今若將此項為葬令庶母費,無乃與前言未合。葬周娘,公事也,公費也。此田,聘金也,奩田也。恐葬事理宜用公產、動公費,不宜出之奩田。雖三令郎有繼嗣之虛名,而毫無繼嗣之實,每歲時祭祀,未聞有另有公產支給,而房中又並無所遺,在老親翁長兄必有說以處此,弟不能知。若並欲取其奩田以為葬費,未免偏拈太甚。同一兒女,亮無厚薄,然行跡之間,似未均平,而令郎與小女從無半語言及,足以見老親翁家教有克讓之風。但弟當時每以四叔前言告小女,而此奩田未歸割,則嫁時之箱廚木器諸事全缺,弟有不能一日安矣。況二令郎亦有奩田,並未嘗聽之公家移為公費,且聞並代為納糧矣。而三令郎艱苦已極,兩兒漸長成,費用百出,萬難支撐,每當追呼火急,左支右吾,不敢以聞之祖父。弟每嘆其能承順,弟亦聞四叔稱說小女,祖父愛之之意,宜無所不至,此必四叔或別有深意厚待之,弟愚陋未能測也。四叔長者高年,相對時惟宜談道誼學問,不當以兒女鄙俗事相較論。故弟不敢以此冒瀆,幸老親翁從容婉曲述弟不言之微衷,今冬將此田歸割。且歷年無收,去歲今年始稱豐稔,交付兒輩,聽其自收,少佐三令郎膏火,即如弟親受老親翁莫大之賜矣。若必欲將此為葬費,自十六年至去冬,其中雖有兇荒,然除荒歲外,尚有贏余一二,可少助葬費,自當聽之公家,稍盡繼嗣之意。今冬以後歸之小女,似為兩得,想老親翁自應首肯也。佇俟回示,尚容面悉。尊公四叔前煩叱致,並謝弟冒瀆之罪。
興翁老親翁長兄大人閣下
小弟格頓首
冲
考:
《康熙常州府志》記載:
(康熙)十七年(1678)秋七月,江陰大旱;十八年(1679)旱疫大饑;宜興、無錫、官塘水盡竭,歲大饑,江陰江潮枯槁(是歲饑饉、瘟疫洊臻,米價湧貴,民間食草根樹皮即糠粃,亦不可得,產多死亡,餓殍載道,至明年夏始稍息);十九年夏六月,武進、無錫大水(大雨二十余日,城市可以行舟,鄉村稍低者悉蕩沒無遺,水浹月不退)。(3)
同樣的事,在常州博物館藏康熙二十五年(1686)惲壽平《經管祠田札》中也有描述:“十七、十八、十九之積荒”。為此,惲壽平專門書函欲將祠田交與族弟惲覆(1653—1732)管理。(4)如此,正與札中所謂“弟止知十七年至今,其中連值歲凶”相互印證。可以推測,此札大致書於康熙二十年(1681)。
《惲氏家乘》記載,惲壽平有二兄三姐,其中一姐適本邑楊興翁,生子叔美(另子叔萬),副貢生,娶惲氏長女,而次女則適五牧薛氏。
這裡,惲壽平致信親家姐夫楊興翁替長女婿叔美、長女索要作為女兒聘禮而被長期充為楊氏義田的奩田之事,述說原委,懇請楊興翁在乃父即所謂“四叔”面前轉圜,愛女、愛婿之心躍然紙上。
三、致楊叔美納妾生子札
婁東納妾,實因太原王氏諸昆友苦相勸勉。自念馬齒已長,不能刻待,聊強就之。歸時欲言,未知汝岳母之意何如,故且諱而不言。比至夏間,汝岳母之意果出至誠,則婁東之舉似為多事。此時心實感之,又不忍言以傷其意。惟有善遣婁東之妾以息後日之爭,意念已決。及至吳門當事署中,當事亦極言兩地照看,非貧士所宜,與余意合。正思作書寄王氏諸昆,而婁東人士紛紛然遣信使來報喜音,妾已有娠,將及半身。亦知家中諱言,不敢寄音至常,恐有泄漏,或生他變,因我半載不相聞問,人人駭怪。此時又如半天落下一件大好事,從前意中之局,頓爾改換,未免手忙腳亂。時當盛暑,囊無一錢。星飛過婁,略為料理居處、飲食、醫藥,甚費經營,直至七月初方有寧處。而此妾因半年懷娠,病苦顛連飢餒,備嘗諸困。其家貧甚,未免嗟怨,心甚憐之。至此,不但不能遣,而且並我身皆留滯不能歸。即汝岳母在家,窮苦豈一刻忘之,實有一時難於措手者。亦思此間生產事大,日夜盼望置妾生子,今忽從無意得之,即家中怨望,不能覆顧。非不顧也,審輕重以為緩急,且實人情艱難,赤手拮據,精力疲矣。兩地嗷嗷待哺,左支右吾,實不得已,豈覆作少年輕薄,戀異鄉風月而為此耶?婁東王氏諸昆及諸素心同調人人知之,人人能言之,吾豈有是?即家鄉人言藉藉,可不辨而自明矣。千言萬語,總不必細說。所喜九月廿二酉時已生一男,至枕有奇骨豐起,姑為家言四柱根深,易於長養。雖非英物,亦似不凡。最關切無非令祖先生、尊公老親翁及吾甥、吾女,聞之定大為喜快(外一札,可面呈令祖。尊公不及另候,煩吾甥致此意。此字可共觀也。)雖一夏一秋,經營徹困,至此亦不得不樂。即汝岳母與吾意豈有異乎?婁中諸君子亦無不人人踴躍,皆以為奇緣,作為詩歌,傳之樂府,連篇累牘,遊囊幾滿;賀客履滿戶外,酬應煩苦,日從事於文酒之宴,欲避不能。而吾鄉人翻有喜談樂道,騰口相譏議者,視婁中人士之歡欣鼓舞,聞之能無自愧存心之太薄耶?此月廿二為彌月之期,此間尚有一番稱慶諸事。嬰兒善啼,客寓多風,產母甚騃。尚須留此調度數日,彌月後即馳歸,與吾甥商悉種種。此間斷難久留,恨不能即刻攜歸一處度日。但卒歲之計,此時便須料理,為此進退兩難,然總須急歸,先商定諸事,然後為搬移之計耳。見吾甥手書,詞語詳婉,意更懇至,善處骨肉之間,正吾意中語。總之大事已定,大喜方新,其中纖微小不如意,亦堅忍以待之耳。春夏在道署,潤筆似稍豐。一秋居婁,兩處分爨,皆有八口,便極難。遊囊所入,不足供所出。大約詩文唱和、花月宴賞工夫已消去十之五六,作畫酬應十得三四耳。然又不能謝絕宴會事,故所得甚不快意。亦造物者有意妒之,不然便似處人間第一樂境矣。且家人皆苦,亦何忍獨樂耶?兩外孫念之甚切,囊空無一物可寄,嗟乎,貧亦甚矣。張甥來,正當產婦坐草之際,一時不能打發,遲遲始湊得數金,恐亦不足用。俟歸時再作商量耳。
叔美賢甥文座
陽月六日,舅格拜手
考:
惲壽平早年隨父抗清,經歷坎坷曲折。康熙十八年,王抃(1628—1692)據此譜成劇本《鷲峰緣》,成就一段佳話。康熙十九年六月,惲壽平、王翚(1632—1717)相約奔赴太倉,在王時敏(1592—1680)去世前夕相見於病榻前,並賦詩《哭奉常先生斷句廿四章》緬懷,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是年,他在王抃、王掞(1645—1728)兄弟邀請下,館於王家,持續近三年。
此札曾鐫刻於《愛石山房刻帖》,向為研究者利用。依據《惲氏家乘》,考證為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5)惲壽平時在太倉,向長婿楊叔美敘述了納妾、生子後等諸多困窘之狀,譬如生計開銷,生子前“時當盛暑,囊無一錢”,生子後“一秋居婁,兩處分爨,皆有八口,便極難。遊囊所入,不足供所出”,多是家長里短的日常家居生活:“大約詩文唱和、花月宴賞工夫已消去十之五六,作畫酬應十得三四耳。然又不能謝絕宴會事,故所得甚不快意”;又譬如原配之感與鄉里反映:“未知汝岳母之意何如,故且諱而不言”“即家鄉人言藉藉,可不辨而自明矣”。當時,他決計返歸毗陵。
居婁期間,他在王氏兄弟也即“太原王氏諸昆友”等人的撮合下,納葛家姬為妾,於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廿二日生子,老來得子,可謂歡欣,然因此也引來了原配夫人薛氏的諸多埋怨,後在致函王翬的信札中多有提及妻、妾之間的是非苦惱。(6)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王抃、王掞有浙、閩、粵之遊(7),惲壽平遂攜妾、幼子歸里。
就在書函前夕的九月底,《鷲峰緣》在王家鶴來趟全蘇班排演,諸優摹寫盡致,頗得作者之意,遂廣為流傳。(8)
按:張甥,乃惲壽平外甥張偉,字子佳,自幼受舅氏影響,極擅花鳥,“每一畫出,輒能亂真”,常為惲氏代筆。
注釋:
(1) 蔡星儀:《惲壽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頁12—15。
(2) 清・阮升基修、寧楷纂:《嘉慶重刊宜興縣舊志》卷八,理學補遺,光緒八年(1882)刻本,頁64。
(3) 清・於琨修、陳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卷三,祥異,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頁14。
(4) 文祥磊:《惲壽平〈經管祠田札〉考論》,北京,《文物天地》2015年第11期,頁48-51。
(5) 楊臣彬:《惲壽平》,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頁131。
(6) 故宮博物院藏有惲壽平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致王翚札有云:弟自過里婁東,母子同歸,賤內抱兒頗愛念之,但嫡庶間調停甚不易,□嘗苦惱……(引自楊臣彬:《惲壽平》,頁31)。
(7)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蘇州: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1939年7月,頁50。
(8)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頁49。
2022年2月15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