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尊保存極佳、通體鎏金華麗的寶冠釋迦牟尼佛銅像,可確認為十三世紀馬拉王朝初期——正值紐瓦爾藝術巔峰時期——某位活躍的藝術大師之作。數世紀以來,加德滿都谷地的紐瓦爾工匠一直為西藏施主服務,創作出融合印度、尼泊爾與西藏元素的獨特藝術語彙。本件造像正是這段短暫卻重要的藝術成熟期中所產出精緻金屬工藝的典範。
寳冠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紋飾精美的蓮墊之上,蓮墊又承托於獅子護衛的寶座。自馬拉王朝初期開始,受印度造像範式啟發並經尼泊爾與西藏在地化演繹的冠飾佛陀形象日益盛行。此尊佛陀同時結觸地印與禪定印,再現菩提樹下證悟瞬間。寧靜的面容、寬廣的額頭與流暢的面部輪廓,皆體現紐瓦爾工藝的美學高度。葉形寶冠鑲嵌半寶石,碩大的上揚耳飾,均是加德滿都谷地馬拉早期銅像的標誌特徵,與蘇黎世萊特博格博物館藏站立觀音像(見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蘇黎世,1995年,第96-97頁,編號51)如出一轍。右袒式僧袍罕見地覆蓋雙胸,此造型可追溯至帕拉王朝範式;綴有珠飾的衣緣與密集褶襞在左肩形成優美脊線,更顯特色。底部蓮墊飾有圓形框內的點刻花卉紋樣,與大英博物館財續佛母像(1971,0925.1)及前述里特伯格觀音像下裳紋飾密切相關。
寶座製作尤為繁複:鏤雕的帕拉風格基座中央,金剛杵自蓮花中升起,兩側環繞卷草紋飾,四角由雙獅護法——深拱的獅背合為一體共承首級,此造型令人想起早期帕拉風格沙布蘭寺院的精良泥塑作品。寶座本身即是建築設計的碑記,其層層疊澀的塔式結構,刻意呼應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的原型窣堵坡。基座正面中央向前突出,表現窣堵坡四舍利龕中的東方龕室,其餘兩側則構成南北向龕室。角柱被共身獅像中斷,框圍舍利龕並支撐層層上揚的塔簷,簷角微揚的造型令人賞心悅目。可見這件小型傑作的創作者對建築精妙之處有執著追求。
參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綠度母唐卡(1970.156):注意其中對建築結構的嚴謹描繪——層疊塔簷構成最終龕楣,將天界度母安奉其中,其懸垂足下的層疊寶座與之呼應。雖學界普遍認該綠度母出自尼泊爾藝術巨匠阿尼哥之手——他同時是雕塑家、畫家與建築師——但從未有任何雕塑作品被確切歸於其名下。
縱觀歷史脈絡,阿尼哥或同時代十三世紀紐瓦爾大師的藝術生涯,皆可於本作中窺見縮影。此作無疑出自尼泊爾傑出藝術家之手,但究竟是在尼泊爾前往西藏的漫長旅程中何處完成?無論是在蔥鬱的加德滿都谷地,或於拉薩高原,在薩迦宏偉的寺院,還是上都的皇家宮廷,這尊神跡般的釋迦牟尼佛像必是為最高級別的供養所造。
寳冠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紋飾精美的蓮墊之上,蓮墊又承托於獅子護衛的寶座。自馬拉王朝初期開始,受印度造像範式啟發並經尼泊爾與西藏在地化演繹的冠飾佛陀形象日益盛行。此尊佛陀同時結觸地印與禪定印,再現菩提樹下證悟瞬間。寧靜的面容、寬廣的額頭與流暢的面部輪廓,皆體現紐瓦爾工藝的美學高度。葉形寶冠鑲嵌半寶石,碩大的上揚耳飾,均是加德滿都谷地馬拉早期銅像的標誌特徵,與蘇黎世萊特博格博物館藏站立觀音像(見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蘇黎世,1995年,第96-97頁,編號51)如出一轍。右袒式僧袍罕見地覆蓋雙胸,此造型可追溯至帕拉王朝範式;綴有珠飾的衣緣與密集褶襞在左肩形成優美脊線,更顯特色。底部蓮墊飾有圓形框內的點刻花卉紋樣,與大英博物館財續佛母像(1971,0925.1)及前述里特伯格觀音像下裳紋飾密切相關。
寶座製作尤為繁複:鏤雕的帕拉風格基座中央,金剛杵自蓮花中升起,兩側環繞卷草紋飾,四角由雙獅護法——深拱的獅背合為一體共承首級,此造型令人想起早期帕拉風格沙布蘭寺院的精良泥塑作品。寶座本身即是建築設計的碑記,其層層疊澀的塔式結構,刻意呼應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的原型窣堵坡。基座正面中央向前突出,表現窣堵坡四舍利龕中的東方龕室,其餘兩側則構成南北向龕室。角柱被共身獅像中斷,框圍舍利龕並支撐層層上揚的塔簷,簷角微揚的造型令人賞心悅目。可見這件小型傑作的創作者對建築精妙之處有執著追求。
參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綠度母唐卡(1970.156):注意其中對建築結構的嚴謹描繪——層疊塔簷構成最終龕楣,將天界度母安奉其中,其懸垂足下的層疊寶座與之呼應。雖學界普遍認該綠度母出自尼泊爾藝術巨匠阿尼哥之手——他同時是雕塑家、畫家與建築師——但從未有任何雕塑作品被確切歸於其名下。
縱觀歷史脈絡,阿尼哥或同時代十三世紀紐瓦爾大師的藝術生涯,皆可於本作中窺見縮影。此作無疑出自尼泊爾傑出藝術家之手,但究竟是在尼泊爾前往西藏的漫長旅程中何處完成?無論是在蔥鬱的加德滿都谷地,或於拉薩高原,在薩迦宏偉的寺院,還是上都的皇家宮廷,這尊神跡般的釋迦牟尼佛像必是為最高級別的供養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