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可參考安思遠(Robert H. Ellsworth)舊藏一同類型但體積較小的四面平式桌,於紐約佳士得拍出,2015年3月28日,拍品136號。雖然至今仍無經著錄之例在形制上與本桌相符,然而同類局部裝飾元素尚可見於其他四面平桌。最為突出之特徵乃連接各腿之橫棖。此現象可追溯自宋代,常見為正面安一棖,側面安二棖。如南宋畫家劉松年(1174-1224)繪,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唐五學士圖》所示,三學士圍坐之嵌大理石桌,足腿用方材,結構與此拍品同。
柯惕思(Curtis Evarts)在《可樂居選藏山西傳統家具》(C.L. Ma Coll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 from the Greater Shanxi Region) 書中一文提到直管橫棖隨著榫卯技術的發展而日漸消失,惟見於清代一些地方民間家具(71頁)。文中提及皮博迪艾塞克斯(Peabody Essex)博物館藏一嵌石櫸木案,帶大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刻款,收錄於楠希·白靈安(Nancy Berliner)《中國村鎮家具》(Friends of the House: Furniture from China's Towns and Villages),1995年,編號31。本拍品使用名貴的黃花梨木,說明它並非出自庶民,而是受豐富的地域性設計元素所啟發而已。
桌面與橫棖之間加上之如意頭形卡子花,較常見於清初漆桌。見一填漆戧金例,著錄於《故宮文物珍品全集―明清家具》上冊,卷53,北京,2002年,編號99,其如意頭形卡子花與本桌相頗爲相似。牙條下方抱肩榫則為另一清初漆桌特徵。本桌之結構亦頗為罕見,因其所使用之托角榫結構一般較常用於椅具之牙條抑或案類之牙頭。
柯惕思(Curtis Evarts)在《可樂居選藏山西傳統家具》(C.L. Ma Coll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 from the Greater Shanxi Region) 書中一文提到直管橫棖隨著榫卯技術的發展而日漸消失,惟見於清代一些地方民間家具(71頁)。文中提及皮博迪艾塞克斯(Peabody Essex)博物館藏一嵌石櫸木案,帶大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刻款,收錄於楠希·白靈安(Nancy Berliner)《中國村鎮家具》(Friends of the House: Furniture from China's Towns and Villages),1995年,編號31。本拍品使用名貴的黃花梨木,說明它並非出自庶民,而是受豐富的地域性設計元素所啟發而已。
桌面與橫棖之間加上之如意頭形卡子花,較常見於清初漆桌。見一填漆戧金例,著錄於《故宮文物珍品全集―明清家具》上冊,卷53,北京,2002年,編號99,其如意頭形卡子花與本桌相頗爲相似。牙條下方抱肩榫則為另一清初漆桌特徵。本桌之結構亦頗為罕見,因其所使用之托角榫結構一般較常用於椅具之牙條抑或案類之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