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好萊塢的夜晚 當我朝外眺望 我常常會想一定還有無數的女孩像我這樣孤單地坐著 夢想著成為電影明星 但是我不擔心她們的威脅 因為我是最努力去夢想的人- 瑪麗蓮.夢露 ( 陳可寫於作品上方)
陳可1978 年出生,2005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得碩士學位。2016 年,陳可在貝浩登(香港)空間舉辦了名為「夢·露」的個展。她說,「夢,是做夢,她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好萊塢也是一個夢工廠。露,是露水,生命很短暫,但是瞬間的光芒讓人難忘。夢露兩個字是她一生的隱喻和縮寫。生命如夢似露,因為短暫,所以珍貴。」作品《1955.紐約.29 歲》便是本次展覽中繪畫主題最明確、人物最鮮明的大尺幅重要作品。
作為女性藝術家,陳可對生命、人性中的體驗與變化有著特殊的關愛。看似生活中平淡瞬間的感受,她都會一點點的挖掘,似乎在告訴我們珍視點滴中的情感與表達。在創作《1955. 紐約.29 歲》作品時,陳可曾回憶說,「整個創作過程痛苦與快樂並存,我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既是夢露,也是我自己,既在北京,也在洛杉磯與紐約,既在今日,也在昨天。」 她通過繪畫作品找尋到自己與夢露之間的連接,更是每位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連接。作為女性藝術家,在刻畫女性主題時,與男性藝術家的角度不同,會弱化「女性」這一特點,有意去避免被異性消費,更會以平等或者略帶仰視的表達客觀事物,更加注意對情感、對內心的分析和挖掘。
作品《1955. 紐約.29 歲》,29 歲的夢露站在紐約Ambassador Hotel的陽臺上,深吸一口煙,眺望遠方。陳可非常注重從髮絲、臉龐、手臂等等,人物每個細節的刻畫。陳可以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重現了1955 年夢露的一瞬間。人物、景色,均以陳可式的方式重新造型。「如果是肖像畫,我覺得應該要有一些不一樣的情緒點。」 陳可說。她以大尺寸的場景開場,身處高樓林立之間,腳下車水馬龍,這裡是迷人的紐約,世界的舞臺。藝術家將夢露的現場與藝術家投射的現實相融合,詮釋出在紐約,事業冉冉升起,對未來充滿自信的夢露。畫面中是夢露,也是藝術家自己,對未來充滿著許多未知的可能,充滿著希望。如同藝術家劉野創作的作品《白日夢》藉由打盹時看似偶然的夢,來抒發自己的對事業的期望。而陳可也將夢露幻化為更加童真的臉龐,藉由夢露來展示藝術家自己對夢想的追逐和憧憬。陳可以最擅長的情感共鳴來講述,故事娓娓道來,又讓情感在畫中慢慢流露,久久不能散去。
「在好萊塢的夜晚 當我朝外眺望 我常常會想 一定還有無數的女孩像我這樣孤單地坐著 夢想著成為電影明星 但是我不擔心她們的威脅 因為我是最努力去夢想的人。」- 瑪麗蓮・夢露
陳可將這句話 如日記般寫於畫面上方,似乎要讓自己、每位見到作品的觀者銘記夢想的可貴,以及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在之前的作品中,陳可喜歡嘗試多種材料的繪畫,追求視覺複雜感的體驗。而作品《1955·紐約·29 歲》她卻歸回繪畫,以樸實無華的材料講述心中的純淨。意氣風發,心懷夢想的樣子,是藝術家陳可眼中夢露的迷人,似乎也是陳可心中所想,藝術家更藉由此情此景,昇華為普世價值。堅定、開放、朝氣、滿懷希望、不忘初心的自我,這樣的感情流露才是永恆的美麗。
陳可1978 年出生,2005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得碩士學位。2016 年,陳可在貝浩登(香港)空間舉辦了名為「夢·露」的個展。她說,「夢,是做夢,她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好萊塢也是一個夢工廠。露,是露水,生命很短暫,但是瞬間的光芒讓人難忘。夢露兩個字是她一生的隱喻和縮寫。生命如夢似露,因為短暫,所以珍貴。」作品《1955.紐約.29 歲》便是本次展覽中繪畫主題最明確、人物最鮮明的大尺幅重要作品。
作為女性藝術家,陳可對生命、人性中的體驗與變化有著特殊的關愛。看似生活中平淡瞬間的感受,她都會一點點的挖掘,似乎在告訴我們珍視點滴中的情感與表達。在創作《1955. 紐約.29 歲》作品時,陳可曾回憶說,「整個創作過程痛苦與快樂並存,我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既是夢露,也是我自己,既在北京,也在洛杉磯與紐約,既在今日,也在昨天。」 她通過繪畫作品找尋到自己與夢露之間的連接,更是每位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連接。作為女性藝術家,在刻畫女性主題時,與男性藝術家的角度不同,會弱化「女性」這一特點,有意去避免被異性消費,更會以平等或者略帶仰視的表達客觀事物,更加注意對情感、對內心的分析和挖掘。
作品《1955. 紐約.29 歲》,29 歲的夢露站在紐約Ambassador Hotel的陽臺上,深吸一口煙,眺望遠方。陳可非常注重從髮絲、臉龐、手臂等等,人物每個細節的刻畫。陳可以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重現了1955 年夢露的一瞬間。人物、景色,均以陳可式的方式重新造型。「如果是肖像畫,我覺得應該要有一些不一樣的情緒點。」 陳可說。她以大尺寸的場景開場,身處高樓林立之間,腳下車水馬龍,這裡是迷人的紐約,世界的舞臺。藝術家將夢露的現場與藝術家投射的現實相融合,詮釋出在紐約,事業冉冉升起,對未來充滿自信的夢露。畫面中是夢露,也是藝術家自己,對未來充滿著許多未知的可能,充滿著希望。如同藝術家劉野創作的作品《白日夢》藉由打盹時看似偶然的夢,來抒發自己的對事業的期望。而陳可也將夢露幻化為更加童真的臉龐,藉由夢露來展示藝術家自己對夢想的追逐和憧憬。陳可以最擅長的情感共鳴來講述,故事娓娓道來,又讓情感在畫中慢慢流露,久久不能散去。
「在好萊塢的夜晚 當我朝外眺望 我常常會想 一定還有無數的女孩像我這樣孤單地坐著 夢想著成為電影明星 但是我不擔心她們的威脅 因為我是最努力去夢想的人。」- 瑪麗蓮・夢露
陳可將這句話 如日記般寫於畫面上方,似乎要讓自己、每位見到作品的觀者銘記夢想的可貴,以及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在之前的作品中,陳可喜歡嘗試多種材料的繪畫,追求視覺複雜感的體驗。而作品《1955·紐約·29 歲》她卻歸回繪畫,以樸實無華的材料講述心中的純淨。意氣風發,心懷夢想的樣子,是藝術家陳可眼中夢露的迷人,似乎也是陳可心中所想,藝術家更藉由此情此景,昇華為普世價值。堅定、開放、朝氣、滿懷希望、不忘初心的自我,這樣的感情流露才是永恆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