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NG WHITE-GLAZED MELON-SHAPED EWER
A DING WHITE-GLAZED MELON-SHAPED EWER
1 更多
瓜瓞綿綿儲慶遠1 — 記定窯瓜瓞形執壺秦大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佳士得拍賣行今秋將在香港上拍一件精美的定窯瓜瓞形執壺。執壺足徑6.5,高12.3釐米。壺頂部向內圓折,近口部向下內斂,形成一個很小的圓口。口上橫搭一個條形繫,將小口又分為兩半;壺身整體珠圓玉潤,接近瓜形,有較深的瓜棱壓槽,底部為挖修規整的較大的玉環形圈足,足內側有少量粘沙,足內心細線劃刻「南」字;上腹部一側為較粗但自然彎曲的短曲流,造型十分圓潤優雅;另一側接編成麻花形仿瓜蔓的曲柄,末端分出細小的蔓藤,用貼塑工藝連結三片三角形印花葉脈,呈品字形垂於壺頂之上,使壺的整體恰似一隻盈盈可握的瓜瓞。此壺經香港中科發公司進行過熱釋光測試2,在取樣部位可見胎體純白,緻密細膩如被浸濕一般,這是定窯最精工時期最高等級的胎質特徵。十分難得的是,執壺通體施白中微稍泛青的釉,勻淨素雅,瑩潤光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施釉的方式是在通體施釉後,僅將較寬足底內側的一窄條釉刮去用於支燒。我們將施滿釉後將足底的釉刮去的方法稱為「裹足刮釉」,但這件器物的刮釉方法又比一般的裹足刮釉更為講究細緻,這是採用裹足支燒工藝之外最精工的一種裝燒方法,十分少見。在胎釉特徵和精工程度上與此壺的刮足工藝相類似的,只有1985年河南鞏義市北宋皇陵宋太宗永熙陵祔葬元德李皇后陵中出土的精美定窯殘器3。具有北宋中後期定窯器物中貢御使用的特徵。這種瓜瓞形執壺是定窯的一種造型獨特的器物。定窯在其生產歷史中一直以碗盤類日用器物為主要產品,塑形類的器物十分稀少。但這類瓜瓞形執壺卻在考古工作中出土有若干例,主要出土於遼境,時代從北宋中期延續到金代中後期,可以看出明顯的形制變化。與本件執壺最為相似的例子是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六號墓出土的一對定窯瓜瓞形執壺,造型、胎釉特徵都十分相似(圖一),豪欠營六號墓是一座小型六角形墓葬,墓主人全身滿著銅絲網路並覆鎏金銅面具,具有較明顯的遼中後期的特徵,時代應為興宗重熙年間(1032-1054年)到道宗清寧年間(1055-1064年)4。與此執壺造型相似的還有遼寧朝陽牟杖子遼清寧六年(1060年)趙匡禹墓出土的一件瓜瓞形執壺(圖二)5,不過這件執壺的腹部滿飾非常寫實的刻花蕉葉紋圖案,這種刻花圖案與定窯北宋晚期的蕉葉紋有所不同,是北京龍泉務窯遼代後期的重要特徵,器物的胎釉特徵也支援這一判斷。到了北宋末期,這類執壺的造型就像高瘦的方向發展,腹部的瓜棱變得較淺,逐漸脫離了瓜瓞的形象。如遼寧朝陽南林子遼墓出土的一件執壺在造型上與此壺相比稍顯高瘦,腹部用貼塑的瓜蔓代替了壓印的瓜棱腹,在上腹部還用細線劃花繪出蝶紋(圖三),這座墓葬為磚室石板蓋頂,並有石門的墓葬,與河北北部到朝陽一帶的金初墓一脈相承,應為遼代末期的墓葬形制6。到了金代,這類執壺就完全脫離了瓜瓞的形制,變成了近似梨形,流變成了較長的曲流,腹部的瓜棱進一步變淺,甚至出現光素無紋的,製作工藝上也遠不如北宋中後期了。如吉林省梨樹縣金代偏臉古城中出土的一件梨形壺,提梁仍做成瓜蔓形,但壺身已完全是梨形的了7。這類執壺常常在東北地區出土,也有少量的確是遼代瓷窯的產品,如見有北京龍泉務窯的產品。所以以往有學者將這類執壺統統歸為遼瓷,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這類瓜瓞形執壺不論是胎釉質量極精細的產品,還是較粗製的器物,大多數是定窯的產品。2009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發掘定窯遺址,在產品品質最為精美的澗磁嶺窯區的北宋末期地層中出土了這類執壺的殘片,這裡應該是那些非常精美的瓜瓞壺的產地。同時,在燕川、冶北窯區的金代地層中也出土了這類執壺(圖四),相對來說,品質略低,尤其是金代,在東北地區大量發現的較粗陋的定窯白瓷主要是在這一區域生產的。這類執壺的獨特之處是器型較小,與常見的點茶用執壺和分酒用的注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其使用功能耐人尋味。我們說,這類執壺是北宋中期以來出現,但十分稀少的顯示吉祥祈福含義造型的器物。《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小瓜也,意為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綿延不絕。後又逐漸衍生出仕途騰達,夫婦和諧等含義8,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吉祥圖案。這種吉祥的取意自六朝時就已形成。家門昌盛,人丁興旺,大概是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對自己及家庭未來的期盼,因此,取意綿綿瓜瓞以期子孫昌盛的吉祥器物和圖案在中國古代長盛不衰。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廣為流行,民國結婚證書上都印有吉語「……蔔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所以瓜自《詩》以來即有很好的寓意,且有日常使用之親切,取其式以製器,以成圖,很自然親切。以瓜瓞造型製作器物以寓意吉祥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在陝西臨潼唐慶山寺舍利塔基精室中就出土了盛唐時期的三彩小瓜,一手可握9。就是取意瓜瓞。但這種定窯白瓷的執壺是否代表了棉棉瓜瓞之意呢?我們看,歷代表達棉棉瓜瓞之意的圖案常採用兩種方式,多數為做出帶有瓜蔓的瓜形,另一種是在瓜上加飾蝴蝶以表瓞之諧音的。而這種執壺上恰恰就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前述的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六號墓出土的一件執壺,在頂部的三片瓜葉的最前面一片上就印有蝴蝶的圖案。朝陽南林子遼墓出土的執壺,則在上腹部用劃花技法畫出蝶紋的紋飾。這兩例應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以瓜和蝶結合表現「綿綿瓜瓞」含義的例證。可見這種執壺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稱為瓜瓞形執壺。在此件執壺的很小的口部加了一條橫系,而在趙匡禹墓中出土的執壺的口部,上貼塑一飛鳥,掩住進水口。無疑,這些構件都影響了這類執壺作為水器的使用功能。因此,這應是一類更具有吉祥含義的陳設用器物。從出土的成套的器物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執壺是象徵著用做酒具的,吉林省扶餘縣劉煥屯窖藏出土了帶有溫碗的這類執壺就是證明(圖五)10,但其較小的器型和有意阻擋其正常使用功能的製作,使我們更容易相信,其在日常生活中是為了表達吉祥含義,或用於某種供奉、饋贈活動,而不常被實際使用的器具。根據這種瓜瓞形執壺的演變,我們也看到,從唐代出現寫實的瓜形器物,到北宋中期所做的執壺非常接近瓜形,到金代逐漸脫去寫實的風格,在以後開始廣泛出現用圖像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吉祥含義的變化過程,體現了從寫實的表達到示意性的表達的發展過程。這種執壺的發展正好代表了宋金時期吉祥圖案和祈福文化的發展脈絡。體現了從具象的美向抽象美的轉變。1. 詩句取自(宋)洪適:《臨江仙 壽周材》詞:「瓜瓞綿綿儲慶遠,閑平代有名人。」引自唐圭璋編:《全宋詞》二,頁1960,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2. 證書編號:2371GF02,結果為最後燒製作時間是700-900年前,符合宋代的年限。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德李後陵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88年3期,頁19-46。彩圖見河南博物院編:《五大名窯——古代精品及當代創新》,頁104,105,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4. 陸思賢,杜乘武:《察右前旗豪欠營第六號遼墓清理簡報》,《文物》1983年9期,頁1-8轉97。照片引自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頁5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5. 鄧寶學等《遼寧朝陽遼趙氏族墓》,《文物》1983年9期,頁30-38。圖片來自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頁10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6. 遼陽市文物管理所:《遼陽發現遼墓和金墓》,《文物》1977年12期,頁90-92。照片來自馮永謙:《新發現的幾件遼代陶瓷》,《文物》1981年8期,頁65-70轉103-104,圖版柒,7。7.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吉林梨樹縣偏臉古城複查記》,《考古》1963年11期,頁612-615轉7。照片引自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圖版183,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8. 如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綿綿瓜瓞,代代簪纓。」也有「琴瑟和鳴鴛鴦配,綿綿瓜瓞步雲梯」;「綿綿瓜瓞錦衣歸,雀屏中目慰鬚眉」等吉言賀詞等。9. 臨潼縣博物館:《臨潼唐慶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記》,《文博》1985年5期,頁12-37。圖片來自謝明良:《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 從戰國到唐代》,116頁,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圖版175,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五代/北宋 定窯瓜棱式提梁壺

FIVE DYNASTIES-NORTHERN SONG DYNASTY (907-1127)

細節
五代/北宋 定窯瓜棱式提梁壺
5 in. (12.5 cm.) high, box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此器經中科研發有限公司熱釋光測年法測試(測定報告2371GF02),證實與本圖錄之斷代符合。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