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雍正鱔魚黃釉菱口三足水仙盆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此鱔魚黃釉器品相佳妙,它來自一批寥寥可數的菱口三足陶瓷器物,常見名稱有水仙盆、三足洗、盆托、筆洗等,不一而足。像本拍品這類清代御瓷,當年應是根據宮內物主的實際需要,發揮各式各樣的用途。形制相仿的實例中有器型較大的金屬器,但大多不具菱口,部份器足愈發精巧。十八世紀宮廷繪畫也有這類器物的身影,畫中用作火爐或低矮的火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幅佚名宮廷畫,圖中的雍正帝閒坐讀書,其足下火爐正是這一類型的三足金屬爐。此畫題為《胤禛行樂圖:圍爐觀書》,載於《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118-9編號I-58 (臺北:2009)。北京故宮珍藏一組胤禛《十二美人圖》,據考繪於康熙末年1709至1722年間,其中一幅亦呈現了一個近似的大型金屬爐。圖中美人於隆冬端坐爐畔,頭帶貂皮軟帽,靜賞寒梅雪竹,圖見《盛世華章》頁258編號173上排中圖 (倫敦:2005)。此類火爐盛行於清,掐絲琺瑯之作 (尤以乾隆一朝為然) 多配做工精美的蓋。紐約佳士得曾於2004年10月20日拍出一對品相極佳的盧詩敦與樂奧德珍藏 (C. Ruston and Audrey B. Love Collection) 乾隆掐絲琺瑯連蓋火爐 (拍品編號354),其蓋之做工極其講究。
綜觀歷代御瓷,雍正一朝曾出現兩款淺身的瓣形弧壁三足水仙盆,其中一者似乎銳意模仿南宋開片釉器物。2009年3月19日,紐約佳士得曾拍出一例仿哥釉近似例 (拍品編號702),此乃史蒂芬‧瓊肯三世 (Stephen Junkunc III) 舊藏。另一件署雍正款的近似例施仿官釉或仿哥釉,瑞典鑑藏名家卡爾‧坎普 (Carl Kempe) 曾將之外借東方陶瓷協會,於《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展出 (倫敦:1952),詳見展覽圖錄圖版6編號110。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也有一件近似之作,但耐人尋味的是,有人似曾意圖磨掉器底的年號款,此舉或是為了偽冒宋代文物。W. B. Honey的著作曾收錄這件三足水仙盆,詳見《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ar East》圖版43B (倫敦:1954)。此外,尚有一件雍正瓣形三足水仙盆,其大小、器型均與仿哥釉及仿官釉實例一般無二,惟其天藍釉無開片,現藏北京故宮,圖見《清代御窯瓷器》卷一頁436-7編號205 (北京:2005)。由於此器通體淺褐,有別於仿官釉和仿哥釉作品的深色器身,所以或是意在模仿宋代汝窯器的外觀。此水仙盆與開片釉近似例的折沿皆頗為細窄,下承彎足,底有規整 (或為後仿) 的支釘痕。
乾隆年間,也有特為宮廷燒造近似的開片釉三足水仙盆,胡惠春先生與張宗憲先生舊藏一例,圖見倫敦佳士得1993年《雲海閣珍藏》圖錄編號62。南京博物院藏品中也有一件乾隆仿汝釉近似例,圖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334 (上海:2003)。
這類為十八世紀宮廷燒造的三足水仙盆尚有另一變奏,顯而易見,其藍本應是目前斷代為元末或明初的鈞窯花盆之盆托。至於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的鈞窯瓣形菱口三足盆,其用途應是水仙盆或近似瓣形花盆的托子。就此類鈞窯器而言,無論是盆托或花盆均造型多變,其器底以中國數目字一至十來標示大小。較早期的鈞窯器跟本季的雍正鱔魚黃釉水仙盆一樣,器身多呈六瓣蓮式,與折沿菱口的輪廓上下呼應。北京故宮珍藏一件底署「二」字鈞窯器,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32:兩宋瓷器 (上)》頁36編號31 (香港:1996)。 (圖一) 本拍品亦承襲了鈞窯原型的三個雲頭足,與前述另一類清代近似例的彎足迥然有別。此外,鈞窯器底有細小支釘痕,與本季的雍正鱔魚黃釉三足水仙盆如出一轍,惟本拍品僅有七個支釘痕,而钧窯器則有十七個。
十八世紀宮廷御瓷採用的這款瓣形三雲足水仙盆造型,充份體現了清代君王好古慕雅之情。盛清康、雍、乾三帝俱熱衷於庋藏古玩,更命人仿燒各式仿古陶瓷。顯然,清宮御苑芸芸用器中也有鈞窯原作。北京故宮珍藏一例瓣式鈞窯花盆 (刻「七」字),器底有兩個款識,分別為「建福宮」與「竹石假山用」。建福宮乃是承乾隆之命於1742年建成,位於紫禁城西北面。宮內園林堪稱一絕,而乾隆原意正是將之打造為機暇怡情和宴請群臣的絕佳去處。北京故宮珍藏宮廷畫家陳枚 (公元1697至1745年) 的十二幀《月曼清遊圖》冊 (約1738年作),呈現了宮內嬪妃於十二個月份的諸般閒情逸趣。以九月為題者,描寫的是宮中仕女群集花園之場景。此畫題為<重陽賞菊>,圖見澳門藝術博物館2002年出版的《海國波瀾:清代宮廷西洋傳教士畫師繪畫流派精品》展覽圖錄編號45/9。這幀冊頁前景有一個瓣形鈞窯花盆,端放於假山之上。此物與前述北京故宮珍藏的刻款鈞窯器大同小異,或許兩者根本就是同一件器物。
以此看來,清代皇帝諭令仿燒此類享負盛名的鈞窯古器,亦屬意料中事。北京故宮《十二美人圖》(作於康熙晚期) 的另一幀冊頁中,也有一件與本拍品同一形制的清代盆托。畫中呈現的是一件仿鈞釉器,器形與本季的鱔魚黃釉水仙盆相仿,此處用作仕女室內窗台上水仙盆之盆托,圖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2006年出版的《盛世華章》展覽圖錄頁259編號173右下圖。已發表作品之中,也有若干署雍正款的仿鈞釉近似例。其中一例署雍正六字款,圖見J. Ayers著作《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頁155編號262 (日內瓦:1999)。另一例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見《清代單色釉瓷器》編號84 (臺北:1981),書中稱之為盆托。 (圖二) 尚有一件署雍正六字款的清宮舊藏,現已入藏北京故宮,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7:顏色釉》頁196-7編號178 (香港:1999),書中稱之為洗。另有一例施松綠釉,圖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的《五色瓊霞: 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頁178編號105 (香港:2005)。
形制相同且像本拍品般施以結晶釉的雍正實例罕見之至,在已發表作品中,未見任何其他施鱔魚黃釉的瓣形菱口三足盆托,南京博物院藏一例雍正鱔魚黃釉花盆連托,但其外型遠較本拍品樸實,圖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207(上海:2003)。然而,雍正皇帝卻對這種釉料推崇備至,想必是因其外觀古趣盎然,與古青銅器遙相呼應。這類釉料又名「廠官釉」,唐英 (1682至1756年) 撰於1735年的名篇《陶成紀事碑記》亦曾提及,並將之細分為三種釉色:鱔魚黃、蛇皮綠及黃斑點。凡此種種,皆屬乳濁結晶釉,即茶葉末釉一類。它們的外觀獨樹一幟,蓋因富含氧化鐵鎂的釉料在稍微欠燒的情況下,冷卻過程中會形成細小的輝石晶體,釉面因而呈現出迷人的棕褐、泛綠或泛黃的微晶效果,深受清代宮廷推崇。此類釉料的燒造在雍正一朝已臻化境,本季呈獻的三足水仙盆古雅清潤,為此作了最佳的詮釋。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此鱔魚黃釉器品相佳妙,它來自一批寥寥可數的菱口三足陶瓷器物,常見名稱有水仙盆、三足洗、盆托、筆洗等,不一而足。像本拍品這類清代御瓷,當年應是根據宮內物主的實際需要,發揮各式各樣的用途。形制相仿的實例中有器型較大的金屬器,但大多不具菱口,部份器足愈發精巧。十八世紀宮廷繪畫也有這類器物的身影,畫中用作火爐或低矮的火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幅佚名宮廷畫,圖中的雍正帝閒坐讀書,其足下火爐正是這一類型的三足金屬爐。此畫題為《胤禛行樂圖:圍爐觀書》,載於《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118-9編號I-58 (臺北:2009)。北京故宮珍藏一組胤禛《十二美人圖》,據考繪於康熙末年1709至1722年間,其中一幅亦呈現了一個近似的大型金屬爐。圖中美人於隆冬端坐爐畔,頭帶貂皮軟帽,靜賞寒梅雪竹,圖見《盛世華章》頁258編號173上排中圖 (倫敦:2005)。此類火爐盛行於清,掐絲琺瑯之作 (尤以乾隆一朝為然) 多配做工精美的蓋。紐約佳士得曾於2004年10月20日拍出一對品相極佳的盧詩敦與樂奧德珍藏 (C. Ruston and Audrey B. Love Collection) 乾隆掐絲琺瑯連蓋火爐 (拍品編號354),其蓋之做工極其講究。
綜觀歷代御瓷,雍正一朝曾出現兩款淺身的瓣形弧壁三足水仙盆,其中一者似乎銳意模仿南宋開片釉器物。2009年3月19日,紐約佳士得曾拍出一例仿哥釉近似例 (拍品編號702),此乃史蒂芬‧瓊肯三世 (Stephen Junkunc III) 舊藏。另一件署雍正款的近似例施仿官釉或仿哥釉,瑞典鑑藏名家卡爾‧坎普 (Carl Kempe) 曾將之外借東方陶瓷協會,於《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展出 (倫敦:1952),詳見展覽圖錄圖版6編號110。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也有一件近似之作,但耐人尋味的是,有人似曾意圖磨掉器底的年號款,此舉或是為了偽冒宋代文物。W. B. Honey的著作曾收錄這件三足水仙盆,詳見《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ar East》圖版43B (倫敦:1954)。此外,尚有一件雍正瓣形三足水仙盆,其大小、器型均與仿哥釉及仿官釉實例一般無二,惟其天藍釉無開片,現藏北京故宮,圖見《清代御窯瓷器》卷一頁436-7編號205 (北京:2005)。由於此器通體淺褐,有別於仿官釉和仿哥釉作品的深色器身,所以或是意在模仿宋代汝窯器的外觀。此水仙盆與開片釉近似例的折沿皆頗為細窄,下承彎足,底有規整 (或為後仿) 的支釘痕。
乾隆年間,也有特為宮廷燒造近似的開片釉三足水仙盆,胡惠春先生與張宗憲先生舊藏一例,圖見倫敦佳士得1993年《雲海閣珍藏》圖錄編號62。南京博物院藏品中也有一件乾隆仿汝釉近似例,圖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334 (上海:2003)。
這類為十八世紀宮廷燒造的三足水仙盆尚有另一變奏,顯而易見,其藍本應是目前斷代為元末或明初的鈞窯花盆之盆托。至於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的鈞窯瓣形菱口三足盆,其用途應是水仙盆或近似瓣形花盆的托子。就此類鈞窯器而言,無論是盆托或花盆均造型多變,其器底以中國數目字一至十來標示大小。較早期的鈞窯器跟本季的雍正鱔魚黃釉水仙盆一樣,器身多呈六瓣蓮式,與折沿菱口的輪廓上下呼應。北京故宮珍藏一件底署「二」字鈞窯器,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32:兩宋瓷器 (上)》頁36編號31 (香港:1996)。 (圖一) 本拍品亦承襲了鈞窯原型的三個雲頭足,與前述另一類清代近似例的彎足迥然有別。此外,鈞窯器底有細小支釘痕,與本季的雍正鱔魚黃釉三足水仙盆如出一轍,惟本拍品僅有七個支釘痕,而钧窯器則有十七個。
十八世紀宮廷御瓷採用的這款瓣形三雲足水仙盆造型,充份體現了清代君王好古慕雅之情。盛清康、雍、乾三帝俱熱衷於庋藏古玩,更命人仿燒各式仿古陶瓷。顯然,清宮御苑芸芸用器中也有鈞窯原作。北京故宮珍藏一例瓣式鈞窯花盆 (刻「七」字),器底有兩個款識,分別為「建福宮」與「竹石假山用」。建福宮乃是承乾隆之命於1742年建成,位於紫禁城西北面。宮內園林堪稱一絕,而乾隆原意正是將之打造為機暇怡情和宴請群臣的絕佳去處。北京故宮珍藏宮廷畫家陳枚 (公元1697至1745年) 的十二幀《月曼清遊圖》冊 (約1738年作),呈現了宮內嬪妃於十二個月份的諸般閒情逸趣。以九月為題者,描寫的是宮中仕女群集花園之場景。此畫題為<重陽賞菊>,圖見澳門藝術博物館2002年出版的《海國波瀾:清代宮廷西洋傳教士畫師繪畫流派精品》展覽圖錄編號45/9。這幀冊頁前景有一個瓣形鈞窯花盆,端放於假山之上。此物與前述北京故宮珍藏的刻款鈞窯器大同小異,或許兩者根本就是同一件器物。
以此看來,清代皇帝諭令仿燒此類享負盛名的鈞窯古器,亦屬意料中事。北京故宮《十二美人圖》(作於康熙晚期) 的另一幀冊頁中,也有一件與本拍品同一形制的清代盆托。畫中呈現的是一件仿鈞釉器,器形與本季的鱔魚黃釉水仙盆相仿,此處用作仕女室內窗台上水仙盆之盆托,圖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2006年出版的《盛世華章》展覽圖錄頁259編號173右下圖。已發表作品之中,也有若干署雍正款的仿鈞釉近似例。其中一例署雍正六字款,圖見J. Ayers著作《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二頁155編號262 (日內瓦:1999)。另一例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見《清代單色釉瓷器》編號84 (臺北:1981),書中稱之為盆托。 (圖二) 尚有一件署雍正六字款的清宮舊藏,現已入藏北京故宮,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7:顏色釉》頁196-7編號178 (香港:1999),書中稱之為洗。另有一例施松綠釉,圖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的《五色瓊霞: 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頁178編號105 (香港:2005)。
形制相同且像本拍品般施以結晶釉的雍正實例罕見之至,在已發表作品中,未見任何其他施鱔魚黃釉的瓣形菱口三足盆托,南京博物院藏一例雍正鱔魚黃釉花盆連托,但其外型遠較本拍品樸實,圖見《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207(上海:2003)。然而,雍正皇帝卻對這種釉料推崇備至,想必是因其外觀古趣盎然,與古青銅器遙相呼應。這類釉料又名「廠官釉」,唐英 (1682至1756年) 撰於1735年的名篇《陶成紀事碑記》亦曾提及,並將之細分為三種釉色:鱔魚黃、蛇皮綠及黃斑點。凡此種種,皆屬乳濁結晶釉,即茶葉末釉一類。它們的外觀獨樹一幟,蓋因富含氧化鐵鎂的釉料在稍微欠燒的情況下,冷卻過程中會形成細小的輝石晶體,釉面因而呈現出迷人的棕褐、泛綠或泛黃的微晶效果,深受清代宮廷推崇。此類釉料的燒造在雍正一朝已臻化境,本季呈獻的三足水仙盆古雅清潤,為此作了最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