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PEACHBLOOM-GLAZED 'CHRYSANTHEMUM' VASE, JUBAN PING
A RARE PEACHBLOOM-GLAZED 'CHRYSANTHEMUM' VASE, JUBAN PING
1 更多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三行六字楷書款

KANGXI SIX-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662-1722)

細節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三行六字楷書款
8 3/8 in. (21 cm.) high
來源
Mary Stillman Harkness(1874-1952)珍藏。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入藏於1950年。

榮譽呈獻

Margaret Gristina (葛曼琪)
Margaret Gristina (葛曼琪) Senior Specialist, VP

拍品專文

本拍品淡雅幽婉,它源自一組數量極少但地位崇高的康熙瓷器。其瓶口呈喇叭狀,脛部凸雕一周菊瓣紋,通體 施銅紅釉 (又名「蘋果紅」、「豇豆紅」、「美人醉」 等,英文稱之為「peach-bloom」),乃清代最引人入勝、備受青睞的釉色之一,優雅諧調的瓶形在其襯托之
下益顯風姿綽約。豇豆紅釉很可能創燒於康熙年間,但僅用於一批小件作品,其數量不多,而且俱屬文房用品。傳統而言,此類
作品合稱「八大碼」,包括四件秀雅的瓷瓶 (本拍品為一例)、三件水盂和一個印色盒。但仔細推敲之下,這類水盂共有四式,所以合計九件,而非八件。這個數字或許饒有深意,因為「八」雖是傳統的吉祥之數,但「九」卻是帝王之徵;也有學者指出,這批豇豆紅釉器物
是特為康熙賞賜功臣愛卿所燒造的。有些學者根據豇豆紅釉器的年款風格,將之斷代為康熙前期 (公元1678至1688年);但觀乎其釉料之精和形制之美,加上曾出現具雍正年款 (公元1723至1735年) 的經典豇豆紅釉瓶 (施釉下銅紅釉),所以也有學者將之斷代為康熙較後期的作品。

至於本拍品這款瓶式,大家就其正確的名稱頗多爭議。英國學者艾爾斯 (John Ayers) 1999年遞交其論文予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其後發表於《東方陶瓷學會會刊》1999-2000年64號刊頁31-50,文中就豇豆
紅釉瓷器作了深入廣泛的探討,他引述了柴特 (Ralph M. Chait) 的論點,主張把這類瓷瓶正名為「荷瓣瓶」,亦提到了柴特對於霍普森 (R. L. Hobson) 稱之為「菊瓣瓶」的駁斥。但耐人尋味的是,北京故宮亦將其同款的豇豆紅釉瓶定名為「菊瓣瓶」,圖見《故宮博物院
藏文物珍品全集37:顏色釉》頁21編號18 (香港:1999) ;上海博物館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頁316-7編號204 (上海及香港:1998)亦沿用「菊瓣瓶」一說;至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則用「萊菔瓶」來形容 其珍藏的一件類似瓷瓶,圖見《清代單色釉瓷器特展》
頁37編號2 (台北:1981)。

若把瓶脛的瓣紋當作荷花的話,固可視之為和諧、貞潔和美好的象徵,還可引申出諸多佛教的典故;但此處所見的花瓣形狀狹長、數目眾多,外觀與菊花較為吻合。再者,本瓶據稱為文房用器,就此而言,以菊瓣為飾也許更恰如其分。數百年來,菊花一直深受大家喜愛,尤
以文人學者為然。菊花既可釀酒、沏茶、入藥,曬乾後還可製成菊花枕,除了芳香怡人,亦可解熱消暑。據載,陸龜蒙 (卒於公元881年) 和蘇軾 (公元1037至1101年) 等文學家在經濟拮据時都曾以菊入饌,皆因春菊的新枝柔嫰多汁,入夏以後,其枝葉始變得又苦又硬。至
於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喝菊花酒的習俗,早於漢代便已盛行。中國歷代君王皆對菊花青睞有加,所以皇家御苑皆有其芳蹤。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耶穌會傳教士韓國英(Pierre-Martial Cibot) 曾研究中國早期有關菊花的文獻,他指出宮內花卉多用席子遮蔭,免受正午太陽曝
曬,而菊花常用於點綴宮室,自中秋至暮冬不斷,詳見韓國英所撰,全文載於《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aires de Pékin - Notices de quelques Plantes, Arbrisseaux, etc. de la Chine》頁455-61 (北京:1778)。

早於公元前七世紀,花卉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已成為女性美好的象徵,亦代表君子堅毅、澹泊和高潔的品質。饒富興味的是,菊花有一點有別於大多數的花卉,它甚少與女性相提並論,但卻常用於象徵君子的魄力、氣節和風度;無疑,這與菊花淡雅清新但卻無懼凛冽西風、迎寒而開有關。北宋哲學家周敦頤 (公元1017至1073年)在其名篇《愛蓮說》中提到,菊花是「花之隱逸者也」,並將之與「世人盛愛」的牡丹比較。至於《詩經》和屈原 (公元前343至278年) 的《離騷》,均有提及菊花。菊花與梅、蘭、竹合稱花中「四君子」,象徵君子的高風亮節。由於菊花常與若干文學家相提並論,所以亦代表拒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田園、遠離政治傾軋的高士鴻儒。文學家陶淵明 (公元365至427年) 幾乎已與菊花劃上等號,他以愛菊著稱,早於宋代 (公元960至1279年) 已與菊花入畫。

菊花用作中國陶瓷紋飾,至少可追溯至北齊年代 (公元550至577年)。雖然在北齊及其後的隋唐時期,蓮花仍是主要的花卉題材,但觀乎北京故宮藏北齊青釉瓶,其器頸第二層的貼花赫然便是菊花 ,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1:晉唐瓷器》頁62-3編號57 (香港:1996)。北京故宮亦珍藏一件唐代執壺,其底層的貼花也是以菊花為題,圖見前述著作頁176編號162。自此之後,菊花為中國陶瓷藝人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並於清代康雍乾盛世大放異彩。

豇豆紅釉本身堪稱一絕,但工藝難度極大。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它一直是個重要的科研題目。無論是其嬌美的粉紅主調,或是其間夾雜的深淺綠色苔點,俱以銅來呈色。銅經還原焰窰燒後呈紅,再氧化後則呈綠色。故此,除了施釉時須一絲不苟,此釉的燒造火候也要拿揑
得恰到好處。據研究顯示,兩層無色釉之間有一種銅石灰顏料。這種顏料是用一端包有薄絲的竹管吹至釉面,營造出近似現代噴色工藝的視覺效果。這樣便可適當地調節銅石灰層的厚度,因此會有厚薄不一的情況。在較厚之處,熔化現象更為明顯,其上的釉層因而變薄,以
致銅料出現再氧化作用,使釉色呈翠綠。在較薄之處,釉料中有部份顏料尚未溶解,故略為失透,但釉面依然平滑;與此同時,大部份的銅仍可順利溶解,所得的粉紅釉嬌艷腴潤,成為清代御窰最受推崇的釉色之一。

ROSEMARY SCOT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rector

更多來自 美藏於斯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