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青雲之巔
乾隆粉青釉凸花蓮紋捲口龍耳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
本清朝乾隆年製粉青釉瓶端凝壯麗,尺寸殊巨,形制極罕,誠然一代宏構。浮雕紋飾縝緻,釉彩色調深艷,與一類乾隆御製粉青名瓷同出。瓶施釉厚薄精妙準繩,陰陽區域濃淡相間,使之虛實傳神,氣韻靈動。
瓶頂綿綿相扣的一圈如意雲捲口洵屬罕見。儼如懸掛半空的瓶口,燒造時無支架承托,常具變形風險,可見其製作甚艱,極考工夫。這種向外翻捲的如意形口起伏有致,該屬乾隆御窯所創,疑演變自十二至十三世紀的鈞窯、磁州窯,以及景德鎮窯青白瓷。(見柯玫瑰:《Song Ceramics》,倫敦,2004年,頁32,編號 22;三上次男:《世界陶磁全集.卷十三.遼金元》,東京,1981年,頁 110–111,編號92; 畢宗陶(編):《Qingbai Ware: Chinese Porcelain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倫敦,2002年,頁 136–137,編號 71)。捲口與瓶身一坯連造,拉成寬撇口後摺沿推壓漸收,而非分造拼合。
現存的明代十五世紀初青花瓶中,尚有少數採用這類捲口,例如一件宣德青花折枝靈芝紋石榴尊,高19公分,圖見《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1998年,頁80–81,編號13(圖1)。一如本瓶,該瓶頸端與捲口有明顯折沿,反映其工藝特色。
這種獨特捲口可與佛教供器藏草瓶(又稱奔巴瓶、賁巴瓶)比對。此瓶本為金屬製,至乾隆年間出現仿金器原型的瓷製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金製例子,2005 年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主辦的「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覽展出,展品編號 57。該展涵蓋一件同形制的乾隆瓷製例子,施仿白鑞釉加金嵌寶,展品編號56,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這些藏草瓶比本瓶小巧,但形制相似,皆呈圓腹,撇足,瓶口從瓶頸折沿水平式外伸,再以直角式下降。兩例雖無如意圖案,但頸部概以與本瓶相若的蓮瓣紋樣裝飾。藏草瓶起源於藏傳佛教,多作佛教儀式的淨水盛器。據文獻記載,此瓶除了供插藏草外,也放孔雀羽毛。
細觀造型,本瓶之若干特徵可與金屬器比較。首先,瓶頸兩側塑貼模印精細的雙龍耳,與不少青銅器的獸首銜環式耳相似,反映本瓶耳之設計原意。其次,連本瓶在內的現存乾隆諸例之頸、身交界均有折沿,也是金屬瓶的常見標誌。
帶這類如意靈芝圖案捲口的乾隆瓶器傳世極少,與其燒製難度不無關係。屈指可數的已刊錄例子中,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粉青釉雲龍紋觚式瓶。其口之每片外翻如意比本瓶大,垂直幅度比本瓶小(圖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頁461,編號 143)(圖 2)。
青花例子當中,可參考兩件乾隆御製靈芝九龍紋捲口瓶,一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見《故宮藏瓷 - 清青花瓷(二)》 ,香港,1968年,頁 40–41,圖版10;另一於2006年7月11日經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142 (圖3)。另有一對乾隆年製青花團蓮紋龍耳瓶,捲口為一周細密延綿的如意圖案,2010年5月11日同經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 217。
更為有趣的例子,莫過於乾隆御製的釉上彩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粉彩例子,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9:琺瑯彩.粉彩》 ,香港,1999年,頁137,編號 120(圖 4) ,其頸、足繪飾之纏枝蓮紋、整體造型,以及如意捲口皆與本瓶遙相呼應。暫得樓胡惠春舊藏一件粉青釉雕纏枝蓮紋尊,無捲口,兩側作如意綬帶耳,底款與本瓶近似,曾展出於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圖見《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展覽圖錄封面及頁120-121,編號43
,2005年(圖5)。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粉彩描金例子(圖見《邃古來今: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清宮倣古文物精品展特集》,澳門藝術博物館,2006年,頁25,編號 52)(圖6), 雖僅高29.9公分,與本瓶大相徑庭,但瓶頸造型與蓮紋圖案皆可與本品對照。日内瓦鮑爾珍藏一件乾隆胭脂紅地例子,尺寸更小,僅高26.5公分,但形制最為接近本瓶(圖見《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下冊,日内瓦,1999年,頁132,編號 240) (圖7)。其頸較短,無龍耳,然而如意捲口造型,以及紋飾圖案皆與本瓶雷同。嘉慶年間,這類如意捲口與吉祥圖案依然大放異彩,例見一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瓶,為首任英國艾拉島馬加代爾男爵舊藏,2010年12月1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 2981(圖8)。該瓶高 28 公分,比本瓶小,形狀接近荸薺扁瓶,但其紋飾顯然與本瓶所代表的乾隆巨作一脈相承。
本粉青釉凸花蓮紋捲口龍耳瓶巨碩宏麗,尺寸居於迄今著錄所載之首,紋飾宛轉美妙,佈局精緻綿密,吉祥寓意盎然,釉色明澈純淨,盡顯乾隆御窯之絕頂超詣。
乾隆粉青釉凸花蓮紋捲口龍耳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
本清朝乾隆年製粉青釉瓶端凝壯麗,尺寸殊巨,形制極罕,誠然一代宏構。浮雕紋飾縝緻,釉彩色調深艷,與一類乾隆御製粉青名瓷同出。瓶施釉厚薄精妙準繩,陰陽區域濃淡相間,使之虛實傳神,氣韻靈動。
瓶頂綿綿相扣的一圈如意雲捲口洵屬罕見。儼如懸掛半空的瓶口,燒造時無支架承托,常具變形風險,可見其製作甚艱,極考工夫。這種向外翻捲的如意形口起伏有致,該屬乾隆御窯所創,疑演變自十二至十三世紀的鈞窯、磁州窯,以及景德鎮窯青白瓷。(見柯玫瑰:《Song Ceramics》,倫敦,2004年,頁32,編號 22;三上次男:《世界陶磁全集.卷十三.遼金元》,東京,1981年,頁 110–111,編號92; 畢宗陶(編):《Qingbai Ware: Chinese Porcelain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倫敦,2002年,頁 136–137,編號 71)。捲口與瓶身一坯連造,拉成寬撇口後摺沿推壓漸收,而非分造拼合。
現存的明代十五世紀初青花瓶中,尚有少數採用這類捲口,例如一件宣德青花折枝靈芝紋石榴尊,高19公分,圖見《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1998年,頁80–81,編號13(圖1)。一如本瓶,該瓶頸端與捲口有明顯折沿,反映其工藝特色。
這種獨特捲口可與佛教供器藏草瓶(又稱奔巴瓶、賁巴瓶)比對。此瓶本為金屬製,至乾隆年間出現仿金器原型的瓷製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金製例子,2005 年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主辦的「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覽展出,展品編號 57。該展涵蓋一件同形制的乾隆瓷製例子,施仿白鑞釉加金嵌寶,展品編號56,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這些藏草瓶比本瓶小巧,但形制相似,皆呈圓腹,撇足,瓶口從瓶頸折沿水平式外伸,再以直角式下降。兩例雖無如意圖案,但頸部概以與本瓶相若的蓮瓣紋樣裝飾。藏草瓶起源於藏傳佛教,多作佛教儀式的淨水盛器。據文獻記載,此瓶除了供插藏草外,也放孔雀羽毛。
細觀造型,本瓶之若干特徵可與金屬器比較。首先,瓶頸兩側塑貼模印精細的雙龍耳,與不少青銅器的獸首銜環式耳相似,反映本瓶耳之設計原意。其次,連本瓶在內的現存乾隆諸例之頸、身交界均有折沿,也是金屬瓶的常見標誌。
帶這類如意靈芝圖案捲口的乾隆瓶器傳世極少,與其燒製難度不無關係。屈指可數的已刊錄例子中,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粉青釉雲龍紋觚式瓶。其口之每片外翻如意比本瓶大,垂直幅度比本瓶小(圖見《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頁461,編號 143)(圖 2)。
青花例子當中,可參考兩件乾隆御製靈芝九龍紋捲口瓶,一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見《故宮藏瓷 - 清青花瓷(二)》 ,香港,1968年,頁 40–41,圖版10;另一於2006年7月11日經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142 (圖3)。另有一對乾隆年製青花團蓮紋龍耳瓶,捲口為一周細密延綿的如意圖案,2010年5月11日同經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 217。
更為有趣的例子,莫過於乾隆御製的釉上彩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粉彩例子,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9:琺瑯彩.粉彩》 ,香港,1999年,頁137,編號 120(圖 4) ,其頸、足繪飾之纏枝蓮紋、整體造型,以及如意捲口皆與本瓶遙相呼應。暫得樓胡惠春舊藏一件粉青釉雕纏枝蓮紋尊,無捲口,兩側作如意綬帶耳,底款與本瓶近似,曾展出於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圖見《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展覽圖錄封面及頁120-121,編號43
,2005年(圖5)。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粉彩描金例子(圖見《邃古來今: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清宮倣古文物精品展特集》,澳門藝術博物館,2006年,頁25,編號 52)(圖6), 雖僅高29.9公分,與本瓶大相徑庭,但瓶頸造型與蓮紋圖案皆可與本品對照。日内瓦鮑爾珍藏一件乾隆胭脂紅地例子,尺寸更小,僅高26.5公分,但形制最為接近本瓶(圖見《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下冊,日内瓦,1999年,頁132,編號 240) (圖7)。其頸較短,無龍耳,然而如意捲口造型,以及紋飾圖案皆與本瓶雷同。嘉慶年間,這類如意捲口與吉祥圖案依然大放異彩,例見一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瓶,為首任英國艾拉島馬加代爾男爵舊藏,2010年12月1日經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編號 2981(圖8)。該瓶高 28 公分,比本瓶小,形狀接近荸薺扁瓶,但其紋飾顯然與本瓶所代表的乾隆巨作一脈相承。
本粉青釉凸花蓮紋捲口龍耳瓶巨碩宏麗,尺寸居於迄今著錄所載之首,紋飾宛轉美妙,佈局精緻綿密,吉祥寓意盎然,釉色明澈純淨,盡顯乾隆御窯之絕頂超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