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POLYCHROMED AND GILT-EBONY THREE-FACED PHURBA
A VERY RARE POLYCHROMED AND GILT-EBONY THREE-FACED PHURBA
1 更多
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
西藏或内地 十四世紀或以後 彩繪貼金烏木三面金剛橛

TIBET OR CHINA, 14TH CENTURY OR LATER

細節
西藏或内地 十四世紀或以後 彩繪貼金烏木三面金剛橛
16 ½ in. (42 cm.) high, triangular ebony base
來源
Rossi & Rossi,紐約,1999年。
歐雲伉儷珍藏,編號3869。
出版
R. A. F Thurman及D. Weldon,《Sacred Symbols: The Ritual Art of Tibet》,紐約,1999年,圖錄編號67,頁146。
展覽
紐約,《Sacred Symbols: The Ritual Art of Tibet》,1999年3月24日至4月3日,圖錄編號67。

拍品專文

此法器為威力無窮的普巴金剛橛,源自蓮花生大士所修持及傳播之佛法普巴金剛。公元八世紀,蓮花生大士把佛教傳入西藏,並且創立了當地首家佛寺桑耶寺。藏傳佛教之修行者誦念普巴金剛心咒,同時修習金剛橛,藉以覺悟及淨除魔障,維護經由金剛乘及寧瑪派早期信眾從印度傳至西藏之信仰傳統。

橛頂三面忿怒聖尊象徵無邊法力,貫徹普巴金剛主尊之威猛形象。此器以昂貴及稀有的烏木雕刻而成,曾鑲嵌象牙耳璫及牙齒,碩大美觀,氣勢凌人,神聖莊嚴。如此用料上乘、不惜工本之作品,疑屬宮廷御製,專為地位崇高的西藏喇嘛所施造。本器不僅做工精湛,同類例子更是寥寥可數。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及巴黎吉美博物館同有風格相約之館藏,惟本品之藝術水平更勝一籌,並且帶有獨特的三角臺。

正因傳世例子不足,加上原始資料有限,歷來甚少學者就此主題展開研究,有待日後逐一探尋。上述魯賓藝術博物館藏器正在由Elena Pakhoutova策劃的《Second Buddha: Master of Time》展覽中展出,被斷代為十四世紀;2007年屈傑夫策劃的《BIG: Himalayan Art》展覽中,則被斷代為十七世紀。亦有其他學者估計此器出自十七或十八世紀,由清宮御製。吉美博物館藏例僅有兩面有上色的忿怒聖尊,被斷代為十七至十八世紀,見J. Auboyer,《Dieux et démons de l'Himâlaya》,巴黎,1977年,頁261,圖錄編號317。元、明、清朝歷代皇帝與信奉薩迦派的西藏喇嘛關係密切。薩迦派對普巴金剛之護法神或本尊最為尊崇,亦即很大程度屬於此類法器之供奉地。有關普巴橛的來源眾說紛紜,若要刻意以政教劃分所屬區域,似乎無甚必要。

本器迄今一直被視為十四世紀所製,源自西藏。Robert A. F. Thurman及David Weldon在《The Ritual Art of Tibet》(1999年)一書中表示認同此說。201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的「Rugs and Ritual in Tibetan Buddhism」展覽中,舉吉美博物館所藏一尊銘刻1292年的大黑天金剛石碑作比較,同樣支持此說法。本橛三面忿怒聖尊之面部特徵,無疑與元代(1279—1368年)作品相通,當時正值加德滿都峽谷內瓦爾工藝發展之高峰期,其影響力遍及中國以至周邊地區。本器的藝術風格強烈鮮明,與明代永樂時期出現之鎏金銅普巴金剛橛亦甚為相似,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售出一例(拍品編號3056),據David Weldon所論,乃永樂皇帝下詔施造,予西藏中部的薩迦寺供藏。永樂八年(1410年)御印的木刻《甘珠爾》經文插圖中的憤怒神祇亦具有同等特徵。

更多來自 髹金飾玉 - 歐雲伉儷珍藏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