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WHITE AND RUSSET JADE HINGED ORNAMENT
1 更多
歐洲私人珍藏
西漢 玉龍紋韘形珮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8)

細節
西漢 玉龍紋韘形珮
3 5/8 in. (9.2 cm.) high overall, box
來源
王炳權,香港,1989年1月17日
東西軒珍藏
出版
《Magic, Art and Order: Jade in Chinese Culture》,棕櫚泉沙漠博物館,1990年,頁32 - 33,圖版21號,及封底
Nicole De Bisscop,《Chinese Jade and Scroll Paintings from the Dongxi Collection》,布魯塞爾,1995年,頁54-55,圖版28號
Filippo Salviati, ‘The Dongxi Collection of Chinese Jades’, 《Orientations》, 1995年11月刊,頁 50, 圖版11號
展覽
棕櫚泉沙漠博物館,《Magic, Art and Order: Jade in Chinese Culture》,加利福尼亞,1990年,圖版21號
Kredietbank Gallery,《Chinese Jade and Scroll Paintings from the Dongxi Collection》, 布魯塞爾,1995年10月25日至12月17日,Kredietbank Luxembourg,1996年2月1日至4月13日,圖版28號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文/熊宜敬

關於「韘」,西漢初年研究《詩經》的著作《毛傳》說:「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就是說有力量能拉弓射箭的成人才會佩韘。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中,即有「韘形器」(圖一)的出現,韘形器的用法,是先套於拇指上,並將繩繫於手腕以防脫落,然後利用凹槽扣弦張弓,純粹做為射箭的實用器。

春秋時期的韘形器仍屬實用型,直到東周戰國早期,才出現了一件<玉鳳鳥紋韘>(圖二),是一件不具實用功能僅供佩戴裝飾用途的「韘形珮」,器體的正反兩面,分別以陰線刻繪螭紋與鳥紋,器中孔徑約1.6公分,無法套指,器頂鑽一細孔以穿繩佩戴,上側端的柄狀凸翼鏤雕成一鳳鳥,已失去了鈎弦的實用性,下側則美化為分叉的鳥尾,現藏於北京故宮。

隨著「韘形器」的實用功能漸漸削弱,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玉韘,形狀也從筒狀或環狀盾型走向扁平化,演變為裝飾佩戴功能的「韘形珮」,從出土資料發現,韘形珮是每一位王侯必備的玉飾。

進入西漢,玉韘承襲了戰國晚期的遺風,但仍有若干變化。一是原用以鉤弦的柄狀凸翼,多被鏤雕美化成出廓的鳳鳥形,看似實用的韘形器,實則已漸失扣弦射箭的基本功能,過渡為裝飾用玉的韘形珮。二是出廓的凸飾已演化成左右的附耳狀,造型多變,如左右兩隻變形鳳鳥與等長卻不對稱的設計。三是用於裝飾的韘形珮,主要的用途為佩戴,所以形態趨於扁平、中孔漸小、紋飾考究華麗。除了形制上朝扁薄片狀發展外,在主體兩側(出廓)凸飾的造型更加多變誇張,而且也出現了新款式 。

此件<西漢玉龍紋活環扣韘形珮>,即為一種少見的新款式。此器為一塊玉料一體成形,分成兩部份,下為韘形部份,韘背施以鈎連雲紋,左右兩側鏤雕為鳳形與鳥形;上部鏤雕一爪踏於熊背上的昂首螭龍,造型十分威武;上下兩部份則透過韘形圓孔中所雕琢的環狀活扣相連,可以折疊,折疊後熊首正好穿出韘形圓孔,可謂極盡工藝之巧思。類似的工藝技術可參考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獸首啣璧>(圖三)與震旦博物館所藏的戰國晚期<獸首玉帶鈎>(圖四)。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