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尊巨型鎏金銅合金佛陀造像,高近兩米,無論在體量或精神氣韻上皆氣勢恢宏,堪稱十四世紀泰國「烏通B式」雕塑風格的典範之作,充分展現該風格特有的典雅與威儀。造像保存極為完好,表面細節清晰銳利,並殘留細微鎏金痕跡,罕見地再現其昔日所散發的燦爛供奉光輝。
佛陀雙手高舉,結無畏印,象徵安撫、無懼與神聖護佑。其姿態對稱而沉穩,散發出內在的寧靜與權威。造型自信而節制,以寧靜飽滿的體積感與細膩的解剖精準度為特徵——此正為烏通B式之標誌,該風格由早期受高棉影響、較為僵硬的烏通A式演變而來。
此像創作於阿瑜陀耶王國(1351–1767)文化繁盛之際,該王國乃東南亞最強大且藝術活力充沛的帝國之一。其首都阿瑜陀耶城為重要宗教中心,以宏偉寺廟與佛教造像聞名。在此環境中,如此大型銅像不僅作為聖像,更為寺廟建築群中公眾供奉的核心焦點,兼具宗教功能與藝術宏偉性。
佛陀面容寬闊圓潤,眉弓柔和、目光低垂、唇角微揚,傳達深邃內在的平靜。烏通B式的典型特徵清晰可見:豐滿面頰、方正下顎,以及肉髻頂端層疊蓮苞狀頂珠。緊密螺旋的螺髮、僧袍上銳利鑄出的衣褶,以及整體嚴謹的對稱性,進一步強化其沉靜威儀與神聖臨在感。
這些風格元素反映了阿瑜陀耶王國創立者烏通親王贊助下所孕育的美學創新。正如學者希拉姆·伍德沃德(Hiram Woodward)在《泰國神聖雕塑》(1997年)中指出,此時期作坊融合孟族、高棉與早期泰族藝術傳統,形成獨特的混合視覺語言。其方臉、風格化唇形與髮式處理,直接承襲高棉與羅渦範式,同時發展出更精緻且具靈性深度的圖像體系。
一件密切相關的十四世紀降魔成道坐佛,現藏於曼谷臥佛寺(即帕切圖蓬寺),在面部結構與衣紋處理上與本像高度相似(參見 Boisselier,《泰國雕塑遺產》,1975年,第133、231頁,圖錄編號94);另見《曼谷國家博物館珍藏》,2006年,第41頁,圖6.3,所載一尊十三至十四世紀烏通風格銅坐佛,其面部處理亦極為相近。
儘管市場上偶見大型烏通B式銅像,然如此規模與品相者,在博物館收藏之外極為罕見。著名例證包括1988年11月14日倫敦蘇富比拍賣第58號坐佛,以及1986年7月7日倫敦蘇富比拍賣第34號立佛。
此尊造像之所以卓絕,不僅在於其宏偉體量與風格純粹性,更在於其非凡的保存狀態,使其原始的宗教精神與藝術力量至今仍能完整傳遞。作為泰國古典藝術巔峰時期的傑作,它見證了亞洲偉大文明之一所具備的虔誠信仰、技術精熟與跨文化融合。
佛陀雙手高舉,結無畏印,象徵安撫、無懼與神聖護佑。其姿態對稱而沉穩,散發出內在的寧靜與權威。造型自信而節制,以寧靜飽滿的體積感與細膩的解剖精準度為特徵——此正為烏通B式之標誌,該風格由早期受高棉影響、較為僵硬的烏通A式演變而來。
此像創作於阿瑜陀耶王國(1351–1767)文化繁盛之際,該王國乃東南亞最強大且藝術活力充沛的帝國之一。其首都阿瑜陀耶城為重要宗教中心,以宏偉寺廟與佛教造像聞名。在此環境中,如此大型銅像不僅作為聖像,更為寺廟建築群中公眾供奉的核心焦點,兼具宗教功能與藝術宏偉性。
佛陀面容寬闊圓潤,眉弓柔和、目光低垂、唇角微揚,傳達深邃內在的平靜。烏通B式的典型特徵清晰可見:豐滿面頰、方正下顎,以及肉髻頂端層疊蓮苞狀頂珠。緊密螺旋的螺髮、僧袍上銳利鑄出的衣褶,以及整體嚴謹的對稱性,進一步強化其沉靜威儀與神聖臨在感。
這些風格元素反映了阿瑜陀耶王國創立者烏通親王贊助下所孕育的美學創新。正如學者希拉姆·伍德沃德(Hiram Woodward)在《泰國神聖雕塑》(1997年)中指出,此時期作坊融合孟族、高棉與早期泰族藝術傳統,形成獨特的混合視覺語言。其方臉、風格化唇形與髮式處理,直接承襲高棉與羅渦範式,同時發展出更精緻且具靈性深度的圖像體系。
一件密切相關的十四世紀降魔成道坐佛,現藏於曼谷臥佛寺(即帕切圖蓬寺),在面部結構與衣紋處理上與本像高度相似(參見 Boisselier,《泰國雕塑遺產》,1975年,第133、231頁,圖錄編號94);另見《曼谷國家博物館珍藏》,2006年,第41頁,圖6.3,所載一尊十三至十四世紀烏通風格銅坐佛,其面部處理亦極為相近。
儘管市場上偶見大型烏通B式銅像,然如此規模與品相者,在博物館收藏之外極為罕見。著名例證包括1988年11月14日倫敦蘇富比拍賣第58號坐佛,以及1986年7月7日倫敦蘇富比拍賣第34號立佛。
此尊造像之所以卓絕,不僅在於其宏偉體量與風格純粹性,更在於其非凡的保存狀態,使其原始的宗教精神與藝術力量至今仍能完整傳遞。作為泰國古典藝術巔峰時期的傑作,它見證了亞洲偉大文明之一所具備的虔誠信仰、技術精熟與跨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