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55年,朱德群抵達巴黎,開展了自己新的藝術道路。他受到眾多新印象派和抽象藝術家啟發,也大膽踏入抽象世界。朱德群著重於顏色和光線的塑造,利用自由流暢的筆法呈現大自然的力量。透過分別來自1960年、1964年及1980年的三幅作品,我們得以領略藝術家連接西方抽象理念與東方精神的詩意世界。
《無題》(拍品編號464)展現朱德群早期對造形、顏色和光線的探索,對西方藝術與中國水墨之間平衡點的研究,還有他一生對大自然靈感的追隨。朱德群在巴黎的五年吸收了許多西方理論觀點,此畫背景中鮮明粗獷的橫向筆觸把小小畫面一分為二,猶如歐洲全景油畫的遼闊構圖,也標示出地平線,可見朱德群以簡單線條呈現錯中複雜自然景色之魅力。
《無題》之用色表現了朱德群與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藝術交流。他於1956年認識尼古拉.德.斯塔埃爾,其連接造形和顏色的實踐方式令朱德群大有感觸,啟發他探索顏料的潛在可能性。在《無題》中,藝術家運用有機的筆觸,捕捉光線的節奏和大自然的內涵,簡單的色調也與德. 斯塔埃爾的《馬拉松》相呼應。德.斯塔埃爾以嚴格的幾何圖案在表面構成交替的深度,而朱德群則以有機的筆觸捕捉大自然變換的光線,突顯其藝術中蘊藏的中國精神。
《構圖 第198號 之二》(拍品編號462)細膩動人,彰顯朱德群對筆法和構圖的重要探索。背景的粗獷用筆和近處的細緻線條相映成趣,頗有中國書畫之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空間。朱德群亦注重飽和與透明間的互動,以中國水墨的技巧呈現多層次的流暢空間。
在《28.12.1980》(拍品編號463)中,看似迥異的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水墨的互動十分和諧。這幅作品以多層視角打破東西方藝術之界限,雖然是一幅紙本作品,但厚實的顏料亦使其呈現出其油彩的質感。畫面整體構圖初看之下更似西方手法,以厚重的白色顏料來營造中國畫中留白之感。其筆法運用也屬西方技巧,背景中厚實的棕色筆觸綴以橙色筆畫,令人想起透納筆下震撼的暴風雪之象作品《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本作品中的動態筆觸在表面上營造出西方抽象畫作的影子,而其細心鋪排的構圖、變化多端的筆觸和光暗之平衡卻又有著中國水墨的神髓。《28.12.1980》打破了水墨與油畫及中西方文化間的界限,成為朱德群富有代表性的藝術標誌。
朱德群視藝術為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東西結合不僅表現出他從古典大師、現代抽象藝術家和中國傳統畫家中得到的多元靈感,更表達了把藝術當做跨文化交流渠道的可能性。朱德群作品的逐漸演變見證了他一生在國際現代藝術主流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觀的追求,亦因此達成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
《無題》(拍品編號464)展現朱德群早期對造形、顏色和光線的探索,對西方藝術與中國水墨之間平衡點的研究,還有他一生對大自然靈感的追隨。朱德群在巴黎的五年吸收了許多西方理論觀點,此畫背景中鮮明粗獷的橫向筆觸把小小畫面一分為二,猶如歐洲全景油畫的遼闊構圖,也標示出地平線,可見朱德群以簡單線條呈現錯中複雜自然景色之魅力。
《無題》之用色表現了朱德群與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藝術交流。他於1956年認識尼古拉.德.斯塔埃爾,其連接造形和顏色的實踐方式令朱德群大有感觸,啟發他探索顏料的潛在可能性。在《無題》中,藝術家運用有機的筆觸,捕捉光線的節奏和大自然的內涵,簡單的色調也與德. 斯塔埃爾的《馬拉松》相呼應。德.斯塔埃爾以嚴格的幾何圖案在表面構成交替的深度,而朱德群則以有機的筆觸捕捉大自然變換的光線,突顯其藝術中蘊藏的中國精神。
《構圖 第198號 之二》(拍品編號462)細膩動人,彰顯朱德群對筆法和構圖的重要探索。背景的粗獷用筆和近處的細緻線條相映成趣,頗有中國書畫之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空間。朱德群亦注重飽和與透明間的互動,以中國水墨的技巧呈現多層次的流暢空間。
在《28.12.1980》(拍品編號463)中,看似迥異的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水墨的互動十分和諧。這幅作品以多層視角打破東西方藝術之界限,雖然是一幅紙本作品,但厚實的顏料亦使其呈現出其油彩的質感。畫面整體構圖初看之下更似西方手法,以厚重的白色顏料來營造中國畫中留白之感。其筆法運用也屬西方技巧,背景中厚實的棕色筆觸綴以橙色筆畫,令人想起透納筆下震撼的暴風雪之象作品《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本作品中的動態筆觸在表面上營造出西方抽象畫作的影子,而其細心鋪排的構圖、變化多端的筆觸和光暗之平衡卻又有著中國水墨的神髓。《28.12.1980》打破了水墨與油畫及中西方文化間的界限,成為朱德群富有代表性的藝術標誌。
朱德群視藝術為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東西結合不僅表現出他從古典大師、現代抽象藝術家和中國傳統畫家中得到的多元靈感,更表達了把藝術當做跨文化交流渠道的可能性。朱德群作品的逐漸演變見證了他一生在國際現代藝術主流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觀的追求,亦因此達成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