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蕭勤自1950年代中期開始抽象藝術創作,為了 深入對於西方藝術發展之認識,他於50年代末到 70年代初他遊歷歐美,旅居馬德里、巴塞隆那及 米蘭,並結識了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封塔 納(Lucio Fontana)和曼佐尼(Piero Manzoni)、 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和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等戰後歐美前衛藝術領域中極 具影響力的人物。他不僅是台灣戰後藝術團體 東方畫會的推動者之一,引入西方當代作品及 理論,並於1961年於米蘭與同為東方畫會成員 的李元佳,義大利藝術家安東尼奧‧卡爾代拉 拉(Antonio Calderara)、達達梅諾 (Eduarda Emilia Maino a.k.a Dadamaino)、日本藝術家吾 妻兼治郎(Kenjiro Azuma)及封塔納共同組成「龐 圖國際藝術運動」,提倡「靜觀」哲學,強調 「嚴肅的結構性、思索性及單純靜觀的表現」, 同時了解在「無限」中之「有限」的條件,其 「思想的現實性及對生命真諦之領悟」。中國文 化裏道家哲學的「逍遙、無待」,與蕭勤所思考 「無限之中的有限」頗有交疊之處,見《莊子. 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又,《莊子.大 宗師》:「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 業。」蕭勤直言:「老莊禪宗思想很適合我的個 性,這些是我一個追求的起點[……]採取東方 人的綜合思索、直覺思索方法來創作。
從1960年代這兩件出自歐洲收藏的作品《無題》 (拍品編號 472)、《夜之浪花》(拍品編號 467) 中,可看出蕭勤在此時期對於東方抽象思維及幾 何性構成這兩方面的探索。《無題》中大量的空 間留白以及富於能量的墨色流動線條,顯然是書 法精神與禪思的延伸,亦展現藝術家的文化自 信。《夜之浪花》則以冷暖色對比的明快色彩表 現、具律動感的幾何排列風格,開創出兼容東西 文化的獨特繪畫語言;相較於源自西方理性思維 的幾何構成,蕭勤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動態,更 強調的是內在的感受力、宇宙觀的體現。 蕭勤在1980至90年代達到風格成熟,他對於生命 本質及宇宙的持續探究,體現於不斷深化的抽象形 式實踐之中。《大限A》(拍品編號 468)、《殞星 之廿六》(拍品編號 473)、《流星之廿五》(拍品 編號 471)、《永恆的花園》(拍品編號 469) 等畫 作中皆可見其融合知性與感性、色彩魅力與氣韻表 現的形而上藝術宇宙之高度及豐富性。熾熱的紅與 湧動的藍,綿延的線條與錯落的色塊,宛如宇宙中 兩種能量之間的對立及和諧、周而復始的拉扯與平 衡。除了畫布與紙上作品,蕭勤也在陶板上創作, 呈現不同的肌理與質感;《大雨之4》(拍品編號 474)以暗色為基底,流暢的潑灑出雨後大地的生機 盎然。
1 黃朝湖,〈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 代繪畫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從1960年代這兩件出自歐洲收藏的作品《無題》 (拍品編號 472)、《夜之浪花》(拍品編號 467) 中,可看出蕭勤在此時期對於東方抽象思維及幾 何性構成這兩方面的探索。《無題》中大量的空 間留白以及富於能量的墨色流動線條,顯然是書 法精神與禪思的延伸,亦展現藝術家的文化自 信。《夜之浪花》則以冷暖色對比的明快色彩表 現、具律動感的幾何排列風格,開創出兼容東西 文化的獨特繪畫語言;相較於源自西方理性思維 的幾何構成,蕭勤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動態,更 強調的是內在的感受力、宇宙觀的體現。 蕭勤在1980至90年代達到風格成熟,他對於生命 本質及宇宙的持續探究,體現於不斷深化的抽象形 式實踐之中。《大限A》(拍品編號 468)、《殞星 之廿六》(拍品編號 473)、《流星之廿五》(拍品 編號 471)、《永恆的花園》(拍品編號 469) 等畫 作中皆可見其融合知性與感性、色彩魅力與氣韻表 現的形而上藝術宇宙之高度及豐富性。熾熱的紅與 湧動的藍,綿延的線條與錯落的色塊,宛如宇宙中 兩種能量之間的對立及和諧、周而復始的拉扯與平 衡。除了畫布與紙上作品,蕭勤也在陶板上創作, 呈現不同的肌理與質感;《大雨之4》(拍品編號 474)以暗色為基底,流暢的潑灑出雨後大地的生機 盎然。
1 黃朝湖,〈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 代繪畫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