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描畫水珠的動機,是希望將所有事物溶解於點點水珠中,將其變為透明的空無。一旦我們將憤怒、不安和恐懼昇華為虛空,就可以體驗平安和和諧了。」--金昌烈
金昌烈出生於1929年,是其中一位最超群馳名而活躍於創作的韓國藝術家。金昌烈的出生背景和早期藝術訓練均恪守韓國正統;成年後則多在西方工作、生活。他從1965年到1969年間旅居紐約,並自1970年後起立基於巴黎和首爾。在這段期間,他接觸到當時風華一世的諸多藝術運動,像是歐洲「不定形藝術」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極簡主義、以及照相寫實主義;除了見證這些運動,他也熟習它們各派藝巧。金昌烈融合了他這些藝術運動的技能、以及他深植於亞洲哲思和美學的創作見解,從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和主題,從過去四十年來直到今日仍堅持不變──即水珠的各種表現型態。
金昌烈的水珠作品在1972年首度登場。到了1970年代中期,儼然成為他獨特的創作主題及代表風格,而藝術家也持續在他的作品中探索、實驗,以各色創作背景和媒材表達這簡單的主題。水珠形象之深遠且充滿象徵性的意蘊,成為最合適大師的創作工具,不僅讓他能在創作中進行一場根基於佛教哲觀和道教智慧的個人冥想之旅,同時也能透過這種自傳式的藝術檢驗,諭述他在日據時代和韓戰期間所經歷的多年傷痛,從而坦然接納這段生命歷程。
透過孜孜不倦、來回重複地描繪水珠,金昌烈期望繪畫這個行為、以至不斷專注於繪畫這個行為所帶來的「放空」,能容讓他及觀者陷入沈思冥想。藝術家在空白的畫布上,繪製出形形式式的水珠。其光影變化無一近似,形狀大小亦大相徑庭,每顆水珠驟眼看時看似同一,但細心察看時,其實每顆都不盡相同。相同的是,每顆水珠都盛載了藝術家冗長的創造過程和其對繪畫技法的堅執──每顆水珠都見證金昌烈對藝術創作的高度自律性。這種在媒材與題材上與大自然的聯繫,和創作時重複動作所要求的紀律與韌性,正正令韓國現代抽象藝術家如:朴栖甫、鄭相和等等在哲思意涵上獨當一面,在云云東西方抽象藝術中覓得屬於他們的創作語彙。
《無題》(水珠) (拍品編號439) 繪於1974年,是金昌烈開始探索這極簡主題的早期特別之作。在這作品中,小群薈萃聚集的閃耀水珠佈於一片簡單而毫無彩飾的空白畫布上。這些水珠在畫布左下角密麻地聚集著,吸引觀者的眼光移往那些未有顏彩、未經處理的廣大空白處。這一群透亮的閃耀水珠看似是直接被置放在這片未加工的麻畫布表面上,每顆細心畫好的水珠活靈活現地模仿真實水珠的光影和透亮。而透過「視幻覺法」的呈現,加上從佛家傳統衍生的禪性重複手法,金昌烈展開了獨特的冥想儀式,對他在戰後身處韓國所歷經的苦難時空、和創痛印象,做出反應和昇華,從中尋找靈的純摯和平靜。
在金昌烈較近期的作品中,《S.A.9200》(拍品編號440) 將文字融入水珠的藝術模陣中。這特殊的技巧,源自他在五歲時在祖父教導之下所習得的中國書法:一排中國字綴飾著畫布的邊界,包圍著晶瑩透亮的水珠。美國畫家愛德華��魯沙也曾在黏液媒介上,嘗試視幻覺的類似手法,在他的字詞繪畫上探索字訊和形象的張力。然而,魯沙是因著文字的語音特質和喚憶力量,將其作為作品的主角;而有別於魯沙的作品,中國文字意義的詮釋過程,並非金昌烈的藝作重心。雖然每個文字確實有其意義,但是金昌烈卻也是因著它們的象徵和美學因素而納入創作中。對金昌烈來說,在創作這幅畫的過程中,畫布的「留白」與繪有形表、水珠和中國文字的區塊同等重要。《S.A.9200》是典型的藝術型例,展現大師使用中國文字的成熟技巧和風格:在這其中,背景和支撐主題展開一場親密而相對應的交流。
金昌烈出生於1929年,是其中一位最超群馳名而活躍於創作的韓國藝術家。金昌烈的出生背景和早期藝術訓練均恪守韓國正統;成年後則多在西方工作、生活。他從1965年到1969年間旅居紐約,並自1970年後起立基於巴黎和首爾。在這段期間,他接觸到當時風華一世的諸多藝術運動,像是歐洲「不定形藝術」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極簡主義、以及照相寫實主義;除了見證這些運動,他也熟習它們各派藝巧。金昌烈融合了他這些藝術運動的技能、以及他深植於亞洲哲思和美學的創作見解,從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和主題,從過去四十年來直到今日仍堅持不變──即水珠的各種表現型態。
金昌烈的水珠作品在1972年首度登場。到了1970年代中期,儼然成為他獨特的創作主題及代表風格,而藝術家也持續在他的作品中探索、實驗,以各色創作背景和媒材表達這簡單的主題。水珠形象之深遠且充滿象徵性的意蘊,成為最合適大師的創作工具,不僅讓他能在創作中進行一場根基於佛教哲觀和道教智慧的個人冥想之旅,同時也能透過這種自傳式的藝術檢驗,諭述他在日據時代和韓戰期間所經歷的多年傷痛,從而坦然接納這段生命歷程。
透過孜孜不倦、來回重複地描繪水珠,金昌烈期望繪畫這個行為、以至不斷專注於繪畫這個行為所帶來的「放空」,能容讓他及觀者陷入沈思冥想。藝術家在空白的畫布上,繪製出形形式式的水珠。其光影變化無一近似,形狀大小亦大相徑庭,每顆水珠驟眼看時看似同一,但細心察看時,其實每顆都不盡相同。相同的是,每顆水珠都盛載了藝術家冗長的創造過程和其對繪畫技法的堅執──每顆水珠都見證金昌烈對藝術創作的高度自律性。這種在媒材與題材上與大自然的聯繫,和創作時重複動作所要求的紀律與韌性,正正令韓國現代抽象藝術家如:朴栖甫、鄭相和等等在哲思意涵上獨當一面,在云云東西方抽象藝術中覓得屬於他們的創作語彙。
《無題》(水珠) (拍品編號439) 繪於1974年,是金昌烈開始探索這極簡主題的早期特別之作。在這作品中,小群薈萃聚集的閃耀水珠佈於一片簡單而毫無彩飾的空白畫布上。這些水珠在畫布左下角密麻地聚集著,吸引觀者的眼光移往那些未有顏彩、未經處理的廣大空白處。這一群透亮的閃耀水珠看似是直接被置放在這片未加工的麻畫布表面上,每顆細心畫好的水珠活靈活現地模仿真實水珠的光影和透亮。而透過「視幻覺法」的呈現,加上從佛家傳統衍生的禪性重複手法,金昌烈展開了獨特的冥想儀式,對他在戰後身處韓國所歷經的苦難時空、和創痛印象,做出反應和昇華,從中尋找靈的純摯和平靜。
在金昌烈較近期的作品中,《S.A.9200》(拍品編號440) 將文字融入水珠的藝術模陣中。這特殊的技巧,源自他在五歲時在祖父教導之下所習得的中國書法:一排中國字綴飾著畫布的邊界,包圍著晶瑩透亮的水珠。美國畫家愛德華��魯沙也曾在黏液媒介上,嘗試視幻覺的類似手法,在他的字詞繪畫上探索字訊和形象的張力。然而,魯沙是因著文字的語音特質和喚憶力量,將其作為作品的主角;而有別於魯沙的作品,中國文字意義的詮釋過程,並非金昌烈的藝作重心。雖然每個文字確實有其意義,但是金昌烈卻也是因著它們的象徵和美學因素而納入創作中。對金昌烈來說,在創作這幅畫的過程中,畫布的「留白」與繪有形表、水珠和中國文字的區塊同等重要。《S.A.9200》是典型的藝術型例,展現大師使用中國文字的成熟技巧和風格:在這其中,背景和支撐主題展開一場親密而相對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