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MI SUGAI (JAPAN, 1919-1996)
歐洲私人收藏日本藝術
菅井汲 (日本,1919-1996)

汽車 (紅與藍)

細節
菅井汲
菅井汲 (日本,1919-1996)
汽車 (紅與藍)
水粉 墨 紙本
36 x 98 cm. (14 1/8 x 38 5/8 in.)
1977年作
款識:Sugai 1977 (左下)
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correct medium of Lot 482 is gouache and ink on paper.
拍品編號482之正確媒材為 水粉 墨 紙本。

拍品專文

菅井汲:繪畫及保時捷
「我繪畫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力量。」──菅井汲 1

日本藝術家菅井汲(1919-1996)為巴黎畫派的年輕一代,自1950年代起活躍於歐洲藝壇。菅井汲生於神戶的音樂世家,曾於1930至1940年代接受正規西方藝術及日本畫訓練。然而,他並不喜歡1940至1950年代由單一觀點主導的日本藝壇,於是在1952年毅然移居巴黎,追尋創作自由。他在巴黎定居的頭十年成為其創作生涯的關鍵時期,期間他確立了獨立藝術家的身份,並積極塑造日本風格的新定義,打破西方建構的日本主義。2 菅井汲的作品曾於1959和1964年卡塞爾文獻展、1959和1965年聖保羅雙年展及1962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彰顯他在國際藝壇的地位。來自歐洲藏家的菅井汲作品 (拍品編號476至484)乃於1940至1970年代創作,展現重大的藝術演變,代表他於各個時期的創作。其中五幅重要的早期作品(1940至1950年代)在市場上極為罕見,記錄菅井汲的原創概念。這個歐洲收藏亦涵蓋其他日本藝術品,包括晚間拍賣的名和晃平作品《P i x C e l l :鹿第十號》(拍品編號24),以及亞洲當代藝術日間拍賣推出的奈良美智、諏訪敦及鎌谷徹太郎作品 (拍品編號172至176)。

簡化而成的符號

菅井汲與其他於巴黎從事創作的外國藝術家一樣,一方面積極吸收當地的藝術新趨勢,另一方面則自覺及不自覺地運用涉及其個人文化底蘊的藝術觸覺。
他於1940年代直接描繪饒富日本傳統符號及視覺元素的題材,但於1952至1956年改變風格,畫作介乎於具象與抽象之間,標誌著他在巴黎的首個藝術階段。《日本房子》(拍品編號479)是菅井汲在日本創作的早期作品,非常罕有,而於1952年創作的《女人與鳥》(拍品編號477)、1954年的《飛往紅太陽的鳥》(拍品編號480)及1956年的《沙灘》(拍品編號476),則取材自大自然,展現本能和原始的感覺。

《鬼》(日本民間傳說中的惡魔)系列體現菅井汲於1956至1960年期間的其中一個作品特色——重新探究日本古代文化及其象徵意義。在《Ko-Oni》(拍品編號478)中,上方的乳白色圓形圖紋與《日本房屋》中象徵家族的家紋相似。白色圓形、紅色橫線及黑色階梯形圖案組合成近似代碼的古老形狀,猶如一種亞洲象形文字。菅井汲曾表示他無意描繪漢字:「我對漢字並不感興趣,但我的構圖非常注重對稱,因而可能與象形文字產生關連。」2 他以寫書法的速度迅速揮動畫筆,暗藏意義的鮮明形狀雖然簡單,但擁有刻意塑造的精神和靈魂。《歌舞伎》(1958年作)、《白》(1957年作,圖3) 及《Kaminari》(1960年作)與《Ko-Oni》屬於同期作品,風格相同,並分別獲紐約現代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及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女人與鳥》於1952年創作,正是菅井汲初抵巴黎的時期,畫中的女性軀體和雀鳥簡化成剪影,成為灰色背景上的簡約形態,這兩個連接而扭曲的形體展現一種孩童般的直覺。他採用原始的藝術創作方式,簡單而帶有童趣的人物受德裔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啟發,後者的作品展現超現實和充滿詩意的世界(圖1)。在菅井汲的畫作中,厚塗背景配以柔和而迷人的色調,將人類和大自然和諧並存,反映他的平靜心境。於《飛往紅太陽的鳥》(1954年)中,他極致扭曲和簡化主題以配合構圖。

《沙灘》反映出菅井汲對非具象風格日漸濃厚的興趣,他只運用色彩、形態及圖案代表沙灘,不規則的蔚藍色U形令人聯想到大海或天空,加上不同的色彩、圖案及雕刻細節,猶如一塊拼布,拼湊成充滿詩意的景象,呼應塞爾.波利亞科夫(SergePoliakoff)畫作中的怡人自然景色(圖2)。《沙灘》是菅井汲創作《神怪》系列(1956至1962年作)前的重要作品,同樣於1956年開始創作,主題亦簡化至近似符號的形態。事實上,左上角的紅色散射線條及長方U形也是他於1960年代初之前抽象作品中常見的元素。與菅井汲同代的日本詩人辻井喬(堤清二)非常欣賞菅井汲的作品,並以詩作《Variations sur les demons》描述他的藝術風格:「鬼, 孤獨的小丑, 從鼻中噴氣, 於幽暗的紅色中起舞。他的角不會脫落……遠處傳來美妙的華爾茲舞曲。公雞,熊,老虎,蜘蛛。」3

繪畫和保時捷

菅井汲於1960年的德國之旅,以及於1964年購買一輛保時捷Carrera跑車,皆促使他改變創作風格,放棄以強調質感的書法筆觸創作具象作品,轉而創作類似符號的平面幾何形態。1960年遊歷德國的經歷,成為這個轉變的誘因。菅井汲曾表示了解德國習俗和當地人的理性思維後,他的思想深受影響。他體驗到的「冷靜理性主義」改變了他對藝術原則的看法,由視藝術為個人情感的延伸,變成視之為充滿力量的視覺陳述。畫作中的簡約形態及色彩均反映他在創作中減少自我放縱,只保留必要的元素,勾勒出有力的簡潔圖像,例如《構圖(藍色)》(1963年作,拍品編號481)便繪畫三角形、圓形及長方形三個簡單的單色幾何形態,它們互相重疊,並有向上擴展的傾向。除了追求客觀性,菅井汲亦以整體為藝術方向。他說:「我想創作出能被視為一個整體的作品,而並非只是一堆個別的作品。」4。菅井汲自1963年開始以簡單的直線和曲線構成作品的主體,並體現客觀的角度。菅井汲是保時捷車迷,即使在發生嚴重車禍後,也未有放棄駕駛,繼續對速度感及與駕駛相關的東西深感著迷。他將高速公路及路牌簡化成簡單的視覺語言,例如《汽車》(拍品編號482)及《汽車(紅藍色)》(拍品編號483)。在《慶典(紅色)》(拍品編號484)及《慶典A.P.》(拍品編號485)中,方形內有圓形,兩旁的梯形以條紋連繫,帶上有交通標誌常用的斜紋。自成一體的畫作,反映菅井汲視畫作為一個整體,而非個體。他有系統地組合基本的形狀,如同製作機械的過程,展現繪畫的新角度,與美國簡約主義或硬邊藝術的精神類似(圖4)。如藝評家蒙蒂格斯(Mandiargues)所言:「令菅井汲和我們欣喜的是,他將日本藝術變成極其簡約的狀態,接近超現實主義,亦與摒棄傳統規條的青騎士相似。」5 菅井汲的作品反映他源自日本傳統的敏銳藝術觸覺,其運用強烈對比色彩及平面的手法也帶有江戶時期浮世繪(日本木刻版畫)的印刷效果及平面設計的影子(圖4),但他表達這些日本藝術特質的手法卻從不流於表面。菅井汲以簡約形態與純粹的色彩塑造廣闊多元的藝術國度,展現其創意與想像的澎湃力量。

1 1996年「拒絕日本化」宇佐美圭司著《菅井汲版畫全集1955-96》阿部出版 東京 (第310頁)
2 同上(第312頁)
3 1996年「菅井汲圖畫」Jean-Clarence Lambert著《菅井汲版畫全集1955-96》阿部出版 東京 (第9頁)
4 同上(第17頁)
5 同上 (第9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