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S》系列:相似與差異之間的張力
菅井汲於1950年代在巴黎舉行首場展覽後,迅速躋身當時重要藝術家之列。他在1919年於兵庫縣出生,在大阪長大。1930年代中,菅井在大阪美術學校修讀油畫後,跟隨中村貞以(1900-1982)學習傳統日本畫。為了發展藝術事業,他於1952年移居巴黎,並隨即獲畫商和畫廊東主賞識,1954年Galerie Craven為他舉辦首次個人展覽。
菅井汲與趙無極一樣,其製作版畫的經歷影響了他早期的油畫作品。他於1955年開始創作石版畫,從而加強了解平面的特性。直至1962年,他才放棄以強調質感和書法筆觸的畫作,轉而創作富有平面幾何符號特徵的作品。
菅井汲於1960年的德國之旅,成為他一改創作風格的誘因。他曾表示認識德國的習俗和當地人的理性思維後,他的思想深受影響。菅井汲體驗到的「冰冷理性主義」改變了他對藝術原則的看法。早期創作中,他曾視藝術為個人情感的延伸,後來則視之為個人與社會及人類生活的連接點。自此,他的作品充滿鮮明的直線和曲線,展現完全客觀的特色。
描繪速度
創作於1988年的《三月》(拍品編號467)是菅井汲代表作《S》系列的早期作品。1987至1991年間,他以各種造型的「S」字母為主題。「S」既是菅井汲姓氏的首個字母,在他眼中也代表迂迴曲折的高速公路,反映他熱愛賽車及喜歡透過駕駛體驗速度。畫中的兩個「S」佔據正方形畫
布,構圖平衡而壓迫,展現懾人的存在感。綠色的「S」字線條精準分明,另一個「S」字則以不規則的紅色和藍色厚塗顏料組成,形成鮮明對比。兩個「S」字之間的相似與差異形成張力,並產生一種視覺韻律。強烈對比的色彩,以及綠色「S」字中的漸變色彩,均參照江戶時期浮世繪(日本木版印畫)的印刷效果和平面設計。(圖1) 藝評家曼迪亞古斯(Mandiargues)表示:「菅井汲把日本藝術提升至強烈的純粹狀態,接近超現實主義,就像藍騎士藝術家擺脫過時的表現手法一樣,令他自己和我們也感受欣喜。」《S》系列是菅井汲的代表作品,是他的技巧和運用符號的功力積累的成果。
菅井汲於1950年代在巴黎舉行首場展覽後,迅速躋身當時重要藝術家之列。他在1919年於兵庫縣出生,在大阪長大。1930年代中,菅井在大阪美術學校修讀油畫後,跟隨中村貞以(1900-1982)學習傳統日本畫。為了發展藝術事業,他於1952年移居巴黎,並隨即獲畫商和畫廊東主賞識,1954年Galerie Craven為他舉辦首次個人展覽。
菅井汲與趙無極一樣,其製作版畫的經歷影響了他早期的油畫作品。他於1955年開始創作石版畫,從而加強了解平面的特性。直至1962年,他才放棄以強調質感和書法筆觸的畫作,轉而創作富有平面幾何符號特徵的作品。
菅井汲於1960年的德國之旅,成為他一改創作風格的誘因。他曾表示認識德國的習俗和當地人的理性思維後,他的思想深受影響。菅井汲體驗到的「冰冷理性主義」改變了他對藝術原則的看法。早期創作中,他曾視藝術為個人情感的延伸,後來則視之為個人與社會及人類生活的連接點。自此,他的作品充滿鮮明的直線和曲線,展現完全客觀的特色。
描繪速度
創作於1988年的《三月》(拍品編號467)是菅井汲代表作《S》系列的早期作品。1987至1991年間,他以各種造型的「S」字母為主題。「S」既是菅井汲姓氏的首個字母,在他眼中也代表迂迴曲折的高速公路,反映他熱愛賽車及喜歡透過駕駛體驗速度。畫中的兩個「S」佔據正方形畫
布,構圖平衡而壓迫,展現懾人的存在感。綠色的「S」字線條精準分明,另一個「S」字則以不規則的紅色和藍色厚塗顏料組成,形成鮮明對比。兩個「S」字之間的相似與差異形成張力,並產生一種視覺韻律。強烈對比的色彩,以及綠色「S」字中的漸變色彩,均參照江戶時期浮世繪(日本木版印畫)的印刷效果和平面設計。(圖1) 藝評家曼迪亞古斯(Mandiargues)表示:「菅井汲把日本藝術提升至強烈的純粹狀態,接近超現實主義,就像藍騎士藝術家擺脫過時的表現手法一樣,令他自己和我們也感受欣喜。」《S》系列是菅井汲的代表作品,是他的技巧和運用符號的功力積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