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萬歲,萬睡,萬萬碎
細節
李君毅 (1965年生)
萬歲,萬睡,萬萬碎
水墨 紙本 鏡框三幅
2008年作
兩幅182.5 x 76 cm. (72 x 30 in.)
一幅244 x 122 cm. (96 x 48 in.)
來源
The Origo Collection
展覽
倫敦,薩奇美術館,“水墨:中國的藝術”,2012年6月19日-7月5日
出版
《Beyond China:台灣的新水墨畫》,Michael Goedhuis,倫敦,2009年,第32頁《當代中國水墨畫》,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紐約,2010年,第230頁
陳丹妮,“毛澤東詩文畫面轉現:李君毅的山水畫”,《中國當代研究》,第18卷,第2期,2011年,第106頁
《水墨:中國的藝術》,Michael Goedhuis Publishing,倫敦,2012年,第40-41頁
對話李君毅
問:佳士得 李:李君毅
問: 請問《萬歲,萬睡,萬萬碎》創作的靈感是什麼?李: 這組作品創作於2008 年,那一年北京舉辦盛大的奧運會,顯示了中國經過30 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國際上已晉升大國地位。正當全球華人視之為民族榮耀而歡欣鼓舞之際,我卻想起年青時在香港面對九七回歸,當時港人普遍存在恐中懼共的心態,正好形成了諷刺性的對比。因此有感而發創作以毛澤東為主題的三連畫作,藉以反思近代歷史發展的動盪與波折。此作中間毛澤東畫像的結構乃取材自漢碑的形制,表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悼意味。畫像兩邊配以左右對稱的山水,靈感則是傳統中堂跟對聯的搭配形式,讓整組三連屏構成一個「山」的字形。左右山水刻意以對稱的鏡像方式處理,借寓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孰正孰反端視對象物與觀者的立足點。至於三幅畫面皆為方格構成,每一個方塊裡有「毛」、「澤」或「東」三字,而排列方式有正向的,也有側左側右的,或是顛倒的,藉此象徵中國社會表面規整安穩,內在卻隱含不穩定的因素。
問:您的藝術創作的過程與技法是怎樣的?
李: 我的藝術創作深受中國傳統印章與拓本藝術的啟發。我選用易於吸墨的軟木片,將之切割成小方塊後,黏貼於木質印材上而成繪畫工具。然後通過軟木印具反覆地蘸墨壓印,取代了國畫用筆用墨的技法,在操作上跟鈐印的方式雷同,只是以軟木代印以墨為泥。由於軟木表面帶有豐富的肌理紋路,在壓印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如碑刻拓本的效果,因此我把文字或圖案規整地刻在厚紙板上,覆上畫紙後再用類似拓碑的方式以軟木拓印。這種自創的新技法,不像傳統的拓碑只著眼於文字的轉搨,而是要在顯現文字痕跡的基礎上,完成畫面具體圖像的精確呈現,故創作過程相當耗時費力。
問: 《萬歲,萬睡,萬萬碎》創作於2008 年,至今您的藝術創作又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
李: 因成長經歷使然,我一直關注兩岸三地政局的變化,思考其中令人困惑憂慮的種種問題,並以此作為創作的主要思考方向。所以我的作品自2008 年後,在思想內涵上仍與個人的政治關懷密不可分,只是表現的手法更為含蓄隱晦。譬如我的繪畫形式仍堅持一貫的方格構成,就是要以理性批判的方法來解構完整的畫面,藉以寄寓海峽兩岸政權對峙與家國破碎的歷史及現況。至於在繪畫題材上,近年則在原有的山水人物外,陸續嘗試如花卉、松柏或雅石等新的表現對象。不過我仍是借用不同的象徵圖像,來表達對當前國家社會相關問題的所思所感,從而為這些中國傳統繪畫題材注入時代性的新意義。
萬歲,萬睡,萬萬碎
水墨 紙本 鏡框三幅
2008年作
兩幅182.5 x 76 cm. (72 x 30 in.)
一幅244 x 122 cm. (96 x 48 in.)
來源
The Origo Collection
展覽
倫敦,薩奇美術館,“水墨:中國的藝術”,2012年6月19日-7月5日
出版
《Beyond China:台灣的新水墨畫》,Michael Goedhuis,倫敦,2009年,第32頁《當代中國水墨畫》,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紐約,2010年,第230頁
陳丹妮,“毛澤東詩文畫面轉現:李君毅的山水畫”,《中國當代研究》,第18卷,第2期,2011年,第106頁
《水墨:中國的藝術》,Michael Goedhuis Publishing,倫敦,2012年,第40-41頁
對話李君毅
問:佳士得 李:李君毅
問: 請問《萬歲,萬睡,萬萬碎》創作的靈感是什麼?李: 這組作品創作於2008 年,那一年北京舉辦盛大的奧運會,顯示了中國經過30 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國際上已晉升大國地位。正當全球華人視之為民族榮耀而歡欣鼓舞之際,我卻想起年青時在香港面對九七回歸,當時港人普遍存在恐中懼共的心態,正好形成了諷刺性的對比。因此有感而發創作以毛澤東為主題的三連畫作,藉以反思近代歷史發展的動盪與波折。此作中間毛澤東畫像的結構乃取材自漢碑的形制,表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悼意味。畫像兩邊配以左右對稱的山水,靈感則是傳統中堂跟對聯的搭配形式,讓整組三連屏構成一個「山」的字形。左右山水刻意以對稱的鏡像方式處理,借寓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孰正孰反端視對象物與觀者的立足點。至於三幅畫面皆為方格構成,每一個方塊裡有「毛」、「澤」或「東」三字,而排列方式有正向的,也有側左側右的,或是顛倒的,藉此象徵中國社會表面規整安穩,內在卻隱含不穩定的因素。
問:您的藝術創作的過程與技法是怎樣的?
李: 我的藝術創作深受中國傳統印章與拓本藝術的啟發。我選用易於吸墨的軟木片,將之切割成小方塊後,黏貼於木質印材上而成繪畫工具。然後通過軟木印具反覆地蘸墨壓印,取代了國畫用筆用墨的技法,在操作上跟鈐印的方式雷同,只是以軟木代印以墨為泥。由於軟木表面帶有豐富的肌理紋路,在壓印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如碑刻拓本的效果,因此我把文字或圖案規整地刻在厚紙板上,覆上畫紙後再用類似拓碑的方式以軟木拓印。這種自創的新技法,不像傳統的拓碑只著眼於文字的轉搨,而是要在顯現文字痕跡的基礎上,完成畫面具體圖像的精確呈現,故創作過程相當耗時費力。
問: 《萬歲,萬睡,萬萬碎》創作於2008 年,至今您的藝術創作又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
李: 因成長經歷使然,我一直關注兩岸三地政局的變化,思考其中令人困惑憂慮的種種問題,並以此作為創作的主要思考方向。所以我的作品自2008 年後,在思想內涵上仍與個人的政治關懷密不可分,只是表現的手法更為含蓄隱晦。譬如我的繪畫形式仍堅持一貫的方格構成,就是要以理性批判的方法來解構完整的畫面,藉以寄寓海峽兩岸政權對峙與家國破碎的歷史及現況。至於在繪畫題材上,近年則在原有的山水人物外,陸續嘗試如花卉、松柏或雅石等新的表現對象。不過我仍是借用不同的象徵圖像,來表達對當前國家社會相關問題的所思所感,從而為這些中國傳統繪畫題材注入時代性的新意義。
榮譽呈獻
Sandy Y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