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林風眠畢生在藝術中探索中西嫁接,作出了最出色的貢獻,其成功不僅緣於他對西方現代、中國古代及民間藝術的修養與愛情,更因他遠離名利,在逆境中不斷潛心鑽研,玉壺雖碎,冰心永存。」──吳冠中《一代宗師林風眠》
林風眠作為中國20世紀現代藝術教育家以及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他在靜物題材中的探索更是一場對物象變形、構圖分割與平面化、線形與光色的創新嘗試,意圖以中國繪畫的特質形式與西方繪畫題材進行調合;對林風眠來說,靜物的探索也是一種對物象本質的探索,因為描繪自然是他追求藝術形式的重要基礎。此次呈現的靜物系列,皆出自其50年代的作品,屬於上海時期(1951-1977)較早期的創作,代表了他致力於探索與調合創新藝術形式的成果。
出生於廣東農村的林風眠,自幼喜愛繪畫,19歲那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就讀於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由於蔡元培的賞識,林風眠26歲便回國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力排眾議,首創中西合併的教學理念。1928年,再負責籌備國立藝術學院,出任首任校長。在教學生涯中,他力推新式藝術教育,主張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面推進中國的藝術改造。他以中西合併的教學形式,在這所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裏,引領中國走向一個新天地;並且將「中西繪畫調合」作為一生追求的理念,從理論到實踐,開闢了具現代美學意識的中國繪畫新道路。
對西方藝術的取法,林風眠首重於對自然物象的如實把握,在他的藝術教育理念下,他相信對物象擁有紮實的描繪基礎,是改革中國繪畫長期側重氣韻而忽略形式的重點;即便學生是以中國繪畫為發展方向,他也認為應先以素描為基礎再進行中國繪畫的學習。因此,透過對物象造型的深刻把握,林風眠逐漸由繁化簡,截取物象的造型精隨作為藝術形式的基礎,並且嘗試調合中西不同技法,發展他個人獨創的藝術風格。在此件靜物作品中,細長的花瓶與誇張的花束形成鮮明對比,顯露出一種裝飾性的意圖,而白色花瓶、花束與深色背景三者的畫面分割,使得構圖趨於穩定。這種平面化且變形的靜物表現其實取法了後印象派與野獸派的作法,並帶有立體主義的色彩,其中畢卡索的創作方式曾帶給林風眠很大的啟發。在林風眠的觀念中,立體主義的審美基礎是幾何的,也因而他在幾種畫類上皆運用不同程度的幾何以改變原有物象的造型;在靜物系列中,更多的是對空間的重新分割,與戲曲人物系列偏重時間與動作的分割完全不同,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林風眠的學生趙無極早期的靜物作品中。此外,林風眠也改變了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空間佈局,反其道以「計黑當白」,在沈穩的深色背景上襯托飽滿的亮色。這種在黑色背景作畫的方式,其實來自中國漆畫的改良,再次證明他與傳統的深厚羈絆,在實與虛、色彩與空間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的平衡,為側重筆墨氣運而非色彩構圖的中國傳統繪畫帶來全新的氣象。
林風眠作為中國20世紀現代藝術教育家以及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他在靜物題材中的探索更是一場對物象變形、構圖分割與平面化、線形與光色的創新嘗試,意圖以中國繪畫的特質形式與西方繪畫題材進行調合;對林風眠來說,靜物的探索也是一種對物象本質的探索,因為描繪自然是他追求藝術形式的重要基礎。此次呈現的靜物系列,皆出自其50年代的作品,屬於上海時期(1951-1977)較早期的創作,代表了他致力於探索與調合創新藝術形式的成果。
出生於廣東農村的林風眠,自幼喜愛繪畫,19歲那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就讀於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由於蔡元培的賞識,林風眠26歲便回國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他力排眾議,首創中西合併的教學理念。1928年,再負責籌備國立藝術學院,出任首任校長。在教學生涯中,他力推新式藝術教育,主張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面推進中國的藝術改造。他以中西合併的教學形式,在這所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裏,引領中國走向一個新天地;並且將「中西繪畫調合」作為一生追求的理念,從理論到實踐,開闢了具現代美學意識的中國繪畫新道路。
對西方藝術的取法,林風眠首重於對自然物象的如實把握,在他的藝術教育理念下,他相信對物象擁有紮實的描繪基礎,是改革中國繪畫長期側重氣韻而忽略形式的重點;即便學生是以中國繪畫為發展方向,他也認為應先以素描為基礎再進行中國繪畫的學習。因此,透過對物象造型的深刻把握,林風眠逐漸由繁化簡,截取物象的造型精隨作為藝術形式的基礎,並且嘗試調合中西不同技法,發展他個人獨創的藝術風格。在此件靜物作品中,細長的花瓶與誇張的花束形成鮮明對比,顯露出一種裝飾性的意圖,而白色花瓶、花束與深色背景三者的畫面分割,使得構圖趨於穩定。這種平面化且變形的靜物表現其實取法了後印象派與野獸派的作法,並帶有立體主義的色彩,其中畢卡索的創作方式曾帶給林風眠很大的啟發。在林風眠的觀念中,立體主義的審美基礎是幾何的,也因而他在幾種畫類上皆運用不同程度的幾何以改變原有物象的造型;在靜物系列中,更多的是對空間的重新分割,與戲曲人物系列偏重時間與動作的分割完全不同,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林風眠的學生趙無極早期的靜物作品中。此外,林風眠也改變了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空間佈局,反其道以「計黑當白」,在沈穩的深色背景上襯托飽滿的亮色。這種在黑色背景作畫的方式,其實來自中國漆畫的改良,再次證明他與傳統的深厚羈絆,在實與虛、色彩與空間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的平衡,為側重筆墨氣運而非色彩構圖的中國傳統繪畫帶來全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