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對劉丹而言,供石自然天成,空靈宛如世外之物,為“物質世界的一個象徵性的縮影"。在《小英石》中,劉丹用其代表性的細緻工筆筆法呈現一方供石,形態扁長嵌空而玲瓏剔透,遙觀仿佛有峻峭羣峰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氣勢。畫面右方,字字雋永的小楷書法平衡了構圖,散發出均衡美感。劉丹對賞石情有獨鍾,皆因他看重其中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小英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近觀細品,可見英石表面紋絡嶙峋,肌理凹凸縱橫,又似傳統山水畫中皴法表現出的丘壑和河川,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
小英石原為王己千舊藏,現藏拱極軒,即劉丹的個人收藏,是他旅居紐約時一位藏家友人贈送的禮物,可見意義非凡。小英石實物長僅十公分,高約四公分,可於掌上把玩,與畫作的巨大尺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一創作手法在劉丹代表作《小字典》中亦可見。藝術家刻意通過放大的比例,一絲不苟地將英石的全部細節繪入畫中,所繪的小英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
《小英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近觀細品,可見英石表面紋絡嶙峋,肌理凹凸縱橫,又似傳統山水畫中皴法表現出的丘壑和河川,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
小英石原為王己千舊藏,現藏拱極軒,即劉丹的個人收藏,是他旅居紐約時一位藏家友人贈送的禮物,可見意義非凡。小英石實物長僅十公分,高約四公分,可於掌上把玩,與畫作的巨大尺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一創作手法在劉丹代表作《小字典》中亦可見。藝術家刻意通過放大的比例,一絲不苟地將英石的全部細節繪入畫中,所繪的小英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