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DAN (B. 1953)
亞洲私人收藏
劉丹(1953年生)

小英石

細節
劉丹(1953年生)
小英石



水墨 紙本 鏡框
142.7 x 367.1 cm. (56 1/8 x 144 ½ in.)
2014年作

題識
宿州靈璧縣,地名磬山,石產土中,歲久,穴深數丈。得之巖窟者清潤,扣之,鏗然有聲。石底多漬土,不能盡去者,度其頓放,即為向背。或一面或二面,若四面全者,從土中生起,凡數百之中僅得一二。亦一二丈許,峯巒嵌空。
又一種石理磷跋,若胡桃殼紋,其色少黑,高一二尺,小者尺餘,或如拳大,陂陀拽腳如大山勢,鮮有高峯。但不宜風日露處,日久色白,聲亦隨減。間有細白如玉者,有臥沙不起峯者,亦無巌岫,所謂狀如眠牛。峯如蓞菡,無稜角,峭麗,此為上品。聞能收香。齋閣中有之,香雲終日不散。假者多以太湖石染色,刀刮成屑。又云產於鳳凰山,以大為貴,花石崗所棄者。檇李項氏靈璧石一座,長二尺許,色青潤,聲亦冷然,背有黄沙文,一帶峯巒皆雋。下金塡刻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製。
御書其下押一字。

《張正見賦》
連山蔽虧,巨石嶔崎。上興雲而蔚薈,下激水而推移。舒丹霞於九折,混白露於三危。鎮方城於濮水,固天闕於湯池。
開五嶽之靈圖,集九老之仙都。韜神弓於射的,產利劍於昆吾。魚躍湘鄉之水,雁浮平固之湖。隨山鵲之金印,碎驪龍之寶珠。
奄藹披衣,氤氳翠微,精衛取而填海,天孫用以支機。隨西王而不落,傍東武而俱飛。

《蘇味道詠》
濟北甄神貺,河西濯瑞文。聲應天池雨,影觸岱宗雲。雁歸猶可候,羊起自成群。何當掘靈髓,高枕絕囂氛。

《王弇州題》
有石高僅尺,宛爾巫山同。許借從吾弟,移來仗小童。雨垂青欲滴,雲過碧爭雄。安得壺公引,輕身住此中。

《虞青城詠》
禹貢收浮磬,堯階望矞雲。自天承雨露,披地起絪縕。擊拊磬音合,衡從玉兆分。巨鰲三島力,威鳳九苞文。
辨位資乾坎,為山填幅員。固知興寶藏,不假運神斤。書帙侵春潤,香爐借宿薰。煙光晴冉冉,波影晝沄沄。
融結繇元化,登崇荷聖君。瑞于龜出洛,重若鼎來汾。柱立尊皇極,磐安廣帝勛。詎云陳秘玩,因願獻前聞。

《蘇東坡詠》
空堂明月清且新,幽人睡意來初勻。了然非夢亦非覺,有人夜呼祈孔賓。
披衣相從到何許,朱欄碧井開瓊戶。忽驚石上堆龍蛇,玉芝紫筍生無數。
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雞蘇。主人相顧一撫掌,滿堂坐客皆盧胡。
亦知洞府嘲輕脫,終勝嵇康羡王烈。神山一合五百年,風吹石髓堅如鐵。
甲午元月,寫拱極軒藏小英石僅寸許,劉丹并題。
鈐印: 劉丹之印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對劉丹而言,供石自然天成,空靈宛如世外之物,為“物質世界的一個象徵性的縮影"。在《小英石》中,劉丹用其代表性的細緻工筆筆法呈現一方供石,形態扁長嵌空而玲瓏剔透,遙觀仿佛有峻峭羣峰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氣勢。畫面右方,字字雋永的小楷書法平衡了構圖,散發出均衡美感。劉丹對賞石情有獨鍾,皆因他看重其中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世間萬物的結構性對劉丹來說有無窮魅力,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重建“一種物象以外的新秩序”。

《小英石》充分體現了劉丹深厚的水墨功底:枯筆小皴勾勒出奇石的形態,而濃淡相宜的層層渲染亦生動塑造出光影明暗的效果,隱約有歐洲文藝復興古典大師素描的影子。近觀細品,可見英石表面紋絡嶙峋,肌理凹凸縱橫,又似傳統山水畫中皴法表現出的丘壑和河川,形態既熟悉又似乎不可名狀。劉丹不刻意打破傳統技法,不刻意求新立異,不拘謹於傳統水墨畫的限制,但堅持在傳統的延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透出一種強烈的創新性與當代氣息。

小英石原為王己千舊藏,現藏拱極軒,即劉丹的個人收藏,是他旅居紐約時一位藏家友人贈送的禮物,可見意義非凡。小英石實物長僅十公分,高約四公分,可於掌上把玩,與畫作的巨大尺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一創作手法在劉丹代表作《小字典》中亦可見。藝術家刻意通過放大的比例,一絲不苟地將英石的全部細節繪入畫中,所繪的小英石與真實物體拉開距離。通過純粹視覺的畫面,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為觀者提供開放性的無限閱讀可能,能夠神遊至微觀的世界。

更多來自 中國當代水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