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王明明 會友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九年作
題識:東坡先生會友圖。己巳 (1989) 年明明寫意。
鈐印:王明明
又題:此圖為十五年前所作,今重見又題。
癸未 (2003年) 臘月明明於潛心齋。
鈐印:王明明印、情趣
如果以傳統的繪畫準則來看王明明的畫,應屬於“能品”
加“逸品”。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有兼擅
花鳥、山水。現實生活題材的局限為王明明開拓了古裝
題材,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樣,王明明沉浸在沒有拘束
的古代生活之中,實際上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構的
一個理性社會,聽泉、行旅、垂釣、消夏、七賢、屈原、
東坡、詩聖,所有都在毫無拘束的表現中再現了“逸”
的人事和審美。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現代精神,王
明明吸收了明代繪畫的一些特點,更加注重配景以強化
氛圍的表現,這不僅區別了當代其他畫家的風格,而且
在多種技能的交織中表現了他自己的個性特點,顯示了
他的“能”,並領風氣之先。
王明明之“逸”,除了題材的選擇之外,主要表現在他
的筆墨上。他善於用線,在變化中得生動之趣,儘管這
是傳統的表現方式,但是他在組合時創造出一種現代的
意境。特別是有時以類似“鐵絲”的線條,表現出造型
中的一些現代特質。他比較注重傳統技法的運用,但又
不排斥新的技法和心得筆墨,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中國
繪畫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到傳統筆墨的繼承和新生。
— 節錄自陳履生:〈王明明:既“能”又“逸”〉
此圖是最佳例證。
文人詠梅、畫家繪梅,往往都有自況之意,通過頌讚
梅花以抒發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蕭暉榮也如是。
2003年4月,蕭暉榮應邀到釣魚台國賓館作畫,是首
位被邀請的香港藝術家。其間,他專注於梅花的創作,
他強調:“自然中的梅具有那麼多種類的美態,意
喻中的梅又被賦予了那麼豐富的內涵。我理想中描繪
梅的畫卷應該是讓觀者能‘聞’到它自然的清香,能
‘觸’到它不屈的傲骨,能融入它的生命。”誠然,
《香海清韻》中浪漫爛開的各色梅花穿插於樹幹間,
疏密有致,馳騁自如,香氣撲人。在陣陣清香中,作
者更借歌頌梅花表達自己的赤子之心和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