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胡善餘
西雙版納風情
油彩 畫布
約1980年代初作
簽名:善餘

展覽
2003年「胡善餘逝世十周年紀念展」傳承藝術中心 台北 台灣
2009年「胡善餘百歲紀念畫展」傳承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出版
1998年《中國第一代留法藝術家︰胡善餘》傳承藝術中心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02頁)

王濟遠在中國現代藝術發展史中舉足輕重,以學貫中西,精通水墨畫、水彩畫和油畫而聞名。早在1919年,王濟遠已是上海有名的油畫及水彩畫家,並與劉海粟一起創立了著名的藝術團體天馬會推廣西洋畫。此後他於中國第一所美術專科學校 - 上海美專任教長達12年,其間一直活躍於上海畫壇。王濟遠與劉海粟、潘玉良、關良一起成為推動和教授西洋油畫的主力。王濟遠致力發掘藝壇新星的努力廣為時人所稱頌,例如他引薦陳澄波到上海任教,以及領頭為潘玉良舉辦「中國第一個女畫家畫展」個展,進一步令她聲名大噪,從而被徐悲鴻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

從1926到1928年間,王濟遠在東京留學並舉行畫展。1941年中日戰爭之時移居美國,繼續熱心地專注於藝術教育事業,編寫了多種有關藝術技法及介紹中國美學思想的論著(圖一)。他創辦了華美畫學院,並在此傳授中國藝術長達二十年之久。1970年代,王濟遠與張大千在美國史密斯桑寧博物館(Smithsonian)舉辦聯展,確立了王濟遠的聲譽之餘,他的作品更成為西方世界認識中國藝術的窗口。我們非常感謝美國貝爾菲爾德基金會的收藏,從他們所藏王濟遠先生的檔案中提供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獻及有關資料,襄助我們對王濟遠作品的研究。

佳士得香港很榮幸能為大家呈獻王濟遠稀有而獨特的油畫作品,見證他多才多藝地穿梭於各種媒介,在不同的媒材上精湛地結合運用各種技巧。二十年代末,王濟遠已遠赴歐洲和日本深造油畫創作。《仕女》(編號1133)以薄油彩並以有限的彩色描繪,是那時期水彩畫的特點。富有傳統水墨畫的特色,棕色單色調令人聯想起褪了色的舊照,以鮮活的筆觸描劃出女子的臉,就如一幅為捕捉她隨心一刻的快照。然而白色的部分是作為提示光位的顏色去突出女子的臉,而不是像傳統中國水墨畫以空掉的背景作「留白」。在此我們可見王濟遠運用西方的光影技巧去重塑立體感和質感,同時以文人畫家高超的技巧和自信的態度去保持優美典雅的氣韻。在《室內靜物及油畫》(編號1131),不論從題材或精心地形象、線條和顏色的節奏來構圖上皆可看到保羅•塞尚的影響。著眼於技術和構圖佈置,這幅畫的筆觸較早期的作品更精緻和細膩。沒有用線勾出明確的輪廓,這些靜物有如以中國傳統「沒骨」畫法描繪而成。直線與曲線之間的平衡與互動交織出視覺上的和諧,亦存在於充滿活力和美感的紅、綠、藍色調之間。這些組合不單創造出壯麗的視覺體驗,更是源自於有如傳統中國花鳥靜物畫微妙而靈動的詩意。

在《穿白襯衣的自畫像》(編號1132),王濟遠以三分之一臉的角度描繪自己帶著銳利眼光的臉龐,生動而富層次感的筆觸表現出王濟遠在油畫掌握上的純熟。下筆大膽輕快之餘,藝術家在他充滿信心而好奇的眼神背後,隱藏著微妙而多面的訊息,這是王濟遠表達他獻身於連結東西方藝術精髓的藝術家,富含了內心的私密和自我追尋的反思。不論在水彩畫與油畫之中,王濟遠豐富的創意展示出他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中,為西方和東方藝術在美學和技法之間建立對話的努力和成就。
來源
Taipei, Taiwan, Chuan Cheng Art Center, Hu Shanyu Memorial Exhibition: On the 10th Year of His Decease, 2003.
Beijing, China, Chuan Cheng Art Center, Hu Shanyu Centennial Exhibition, 2009.
展覽
Chuan Cheng Art Center, Hu Shan Yu 1909-1993, Taipei, Taiwan, 1998 (illustrated, p. 102).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更多來自 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