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方君璧
裸女站像
油彩 畫布

來源
藝術家家屬收藏

生於福州的方君壁(1898—1986),14歲時隨家人赴法留學,1920年方氏成爲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女生考進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圖1),著名中國油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顔文梁、潘玉良、劉海粟、劉開渠、吳冠中、李風白等名家也是畢業於這所學校。方君璧是少數的華人畫家,作品能屢次入選法國獨立沙龍畫展。早於1924年作品,其作品《吹笛女》入選巴黎沙龍展,被譽爲「東方傑出的女畫家」。此後,方君壁致力藝術創作,積極參加國際展覽,畫作曾展於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法國、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地。1974年,著名巴黎東方藝術館舉辦「方君壁從藝六十年回顧展」,充分肯定了這位從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藝術成就。承蒙方君壁家屬的資料提供,讓佳士得能回顧及呈現方氏漫長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生涯。

1936年方氏回到中國,除從事油畫創作外,還潛心研修國畫,在藝術實踐中,與徐悲鴻、林風眠等藝術先驅,探索中西方藝術融合的道路,企圖把西畫的解剖學、透視學等原理融合到國畫,以改正中國畫,可見其對藝術追求的熱情。20年代的中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真是微乎其微,僅有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唐縕玉等幾位,方君璧是當時極少數之一。方氏的藝術創作十分豐富,在她的畫筆下,風景、人物、裸女、靜物、動物,不論是油畫、水墨作品,都充滿其溫婉的個性及女性細膩的特質。《裸女站像》(Lot 1149)相當能代表方君壁對融和中西藝術的概念及堅持。

裸體是西方重要的藝術題材,悠久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人體雕塑,15世紀義大利油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圖一)。方氏在法國接受藝術訓練時,特別是造型課時,必定經過多番的人體素描段練,事實上從文獻資料記載,方氏於1920年代已創作裸女油畫。對1920年代的中國而言,人體藝術還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裸女題材在這個時代並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甚至1917年上海美術專科因公開展覽人體習作,社會因而橫加指責。1924年,裸體模特兒事件掀起另一場軒然大波。事實上,1925年方君壁曾短暫回國,在廣東大學執教,短短一年後便再度回法深造。這也許與當時的社會及藝術發展氣氛有莫大的關係。在這時候,法國這片土壤給予中國藝術家一個自由的國度,追求心中的美並實踐藝術上的突破。

《裸女站像》獨特呈現中國女性畫家,如何從融合中西文化的角度處理裸女題材,以及在表達方式上的創新。裸女的站立姿態令人聯想到15世紀義大利油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此作品所表現的是自然界裡,人體結構完美諧調,富有生機力量,也是美的純粹表現,頌讚生命的力量。而方氏在處理《裸女站像》加進了濃厚的東方佛教內涵。方君壁把裸女優雅地置身在海中央,儼如佛教中的渡海觀音(圖二),下凡普渡眾生脫離苦海。捲起如漩渦的波浪彷彿是觀音渡海時,微微的海風吹起的輕紗,極具有乘浪而行的動感效果。渡海觀音在傳統瓷雕裡是真、善、美的化身,甚至被譽爲「東方美神」、「東方維納斯」。《裸女站像》成功把西方裸體藝術中的生命力,女性體態、曲線美,結合東方佛教藝術中想要表現看破塵世的超然心境,幻化出一位慈祥、脫俗的女人像。

人體繪畫用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藝術語言,在二度空間範圍內再現人的各個部位。如果說西洋油畫注意光色變化的立體的人體,那麼中國畫則注意線條勾勒中的平面的人形。《裸女站像》中可見方氏吸收了西方寫實造型的技巧,以中國傳統藝術思維、彷水墨勾勒的線條,運用油畫媒材,表現如女神般豐腴而清脫的女性。在油畫著色的手法,方氏以一種接近印象派的筆觸,自由灑脫地把充滿動感的波浪細膩地描繪,表現出陽光照射下,千變幻化的光影。《裸女站像》中的女性臉孔,又令人聯想起30年代在上海的外國資本家融合商品廣告及民間年畫的「月曆畫」、「廣告畫」中的獨特的擦筆淡彩的畫法,產生一種柔和的感覺。
來源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s Family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更多來自 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